多數人絕不知道的台北城過去:纏鬥長達200年,張、劉兩家人最激烈的耕地搶水對決!

2017-08-30 14:03

? 人氣

張家靠科舉成名,全案重新審理

劉厝圳通水後,張家面子、裡子盡失,為了扳回一城,只好派出家族中功名最高的新科舉人張源仁,出面繼續打官司,希望靠勢壓倒劉家,挽回面子。1764年,張源仁發揮新科舉人的影響力,淡水同知夏瑚同意召集兩造重新審訊。開堂結束後,夏瑚在同年2月22日做出判決,他認為劉承纘私自在張家田中開闢水道,既然已進入訴訟程序,卻不靜待判決結果,未經大租戶張家同意,私自向蕭氏、姚氏承買小租,本來應該命令劉氏填塞水圳,將田地還給張家,但因為加里珍庄民眾供稱劉氏開圳並非只為灌溉自己的田地,而是提供眾人取水,實在是有利鄉里的善舉,如果毀壞水圳,讓田地無水灌溉,相當可惜,所以命令劉承纘向張家繳納水租一年600石,且劉氏所開水圳永遠不能變更路線,以免日後發生爭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夏瑚的判決一出,反而造成劉承纘的不滿,認為600石的水租太高,不願繳納給張家,於是在同年12月告上行政層級更高的台灣道,由護理台灣道的台灣府知府蔣允焄審訊成案,但考量到爭議太大,沒有立刻做出判決。

1765年10月,原本陷入膠著的事態出現轉機,二重埔、三重埔(今新北市三重區)境內的凱達格蘭族武朥灣社,因為自家佃戶的田地缺水灌溉,向劉家買下劉厝圳的水分62分,但還是不夠灌溉二、三重埔的全部田地,又請張家協助從潭底庄開鑿圳道至二重埔和三重埔,簽約每年繳納張家水租每甲4石,這就是俗稱「張厝圳」的「永安陂大圳」。如此一來,張家也為淡水河西岸平原開闢了一座大型水利設施,這才有了和劉家討價還價的籌碼。

但是,張厝圳的水道必須經過劉厝圳,只能修築浮圳水梘跨過劉厝圳,這讓劉家非常不滿,也找到藉口阻止張家開圳。歷經一番折衝之後,官方派出公親林天錫、林進泰出面調解,張家與劉家終於妥協,在同年12月簽下歷史性的和解協議。真除台灣道的蔣允焄也命令兩家,在各自水圳的水源地設立「水汴」均半分水,各灌各田,不能混淆爭水。從這份協議,明顯可以看出官方想立下規範、不願見到糾紛再度爆發的意圖,但因為二圳共用水源和圳道重疊交錯的歷史共業,往後二百年間,一遇自然災害造成各自田園進水不足時,還是免不了為爭水而發生衝突。

策畫簡介| 戴寶村

1954年出生在北海岸,現在新北市三芝區、舊名「番社後」的地方。濱海生長的背景,鄰近的淡水又是山河海交會與歷史元素豐富之地,促使他鑽研於海洋史領域的探究。另著有政治史通史類書籍、淡水河流域史、高雄陳家家族史、客家族群史、縣市鄉鎮志書、諺語歷史文化、北台灣歷史文化,乃至中學教科書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玉山社《「小的」與1895》(原標題:水比命卡要緊:拓墾開圳起紛爭)
責任編輯/鐘敏瑜

【島讀x玉山社】消失的台北城與留下來的痕跡

《島上生活‧食育住行》系列
─不知道很可惜,知道了超有趣的迷你生活史!

想聽聽台灣史教授戴寶村親自分享寶島最有趣的過去嗎?一起來參加講座吧!活動資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