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這世上,究竟是為了什麼?資深商業顧問教你這樣展開人生意義的思索

2017-05-08 15:48

? 人氣

「如果你問我對人生奧祕的本質解讀,我可以給你打個比方:承載生命的宇宙就像是一個巨大的保險箱,打開它需要一連串的密碼,但這個密碼恰恰就鎖在了保險箱的裡頭。」

──美國作家 彼得.弗里斯(Peter De V ries)

《Let Me Count the Ways》

只有當一個人開始向內看的時候才會發問:生命為何?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對此的答案是:愛和工作。這點沒錯,但我認為人生的意義不只如此。我找到一個可能更好的回答,就在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nkl)《活出生命的意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這本書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泛泛無所指地問起人生的意義,就好比向棋藝大師請教世界上最棒的一步棋是什麼。當脫離了特定的棋局和對手,根本就不存在好棋的說法。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有他獨特的使命,需要窮其一生去圓滿。沒有人可以彼此替代,也不會出現完全一樣的兩個人。在完成使命這件事上,完全是個體的專屬軌跡。

每個人所處的現狀背後都隱含著特定的挑戰或需要解決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某個人的人生意義其實已經被指定。最終我們可能要問的並不是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而是這個特定的『我』是誰?現在在哪裡?換句話說,我們早就接下了人生的考卷,每個人都只能在自己的答卷上答題。只要當我們為自己負起責任來的時候,人生才開始有擔當和意義。

是的,「責任」。我們一次次地被召回到它的面前,無論是為了在某件事上成功,還是整個人生的圓滿,或是最終找到存在的意義,它都是我們無法迴避、必須面對的一個終極命題!

從天而降的生命

我們一起來想像一個畫面:人的出生就好像被從一架在三萬英尺高空飛行的飛機中拋了出來!而且沒有降落傘。從離開飛機的那一瞬到掉在地上之間的這一段,就是我們所擁有的生命。是的,就只有那麼短的時間。這不是什麼消極的宿命論,而是不爭的事實。

好了,既然我們不能選擇不死,因為死亡是所有生物的歸宿,那麼至少我們可以選擇對待生存的態度。從飛機上被拋出來到著地這一段時間該怎麼度過,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決定。同時人生的本質也在於此─從一個當下到另一個當下的經歷和體驗。這一路,無非兩種選擇:抗拒、掙扎;或是接納、享受。

這是瘋言瘋語嗎?不是。當我們從高空往下掉的時候,有人只顧聲嘶力竭大喊:「天哪!我快死了!」有人咬牙切齒地咒罵這該死的地心引力;但也有人平靜地在面對──「好吧,反正幾分鐘後一切都會結束。趁著現在,就讓我盡情地看看這世間絕景,感受這包裹著身體的強勁氣流,向下急速墜落的恍惚失重,然後牢牢記住從這個絕美的角度看到的壯麗世界……」

沒有人知道自己到底什麼時候會離開,餘生可能只有幾秒、一個禮拜或者二十多年……雖然以現在的醫療條件,活到七十、八十、九十歲大有人在,但誰又能完全保證呢?那麼,為什麼不好好活著?不再徘徊抗拒讓韶光空逝,也拒絕迷失在日子尚長的幻覺裡,生命珍貴得隨時都會只剩下最後幾分鐘,讓我們立刻浸入當下的美好!

我歌唱,不是為了謀生;我愛著,像從未被傷害;

我舞蹈、舞蹈、盡情舞蹈,不需要任何觀眾;

我生命的意義,就在於時時處處的由心而發。

──美國歌手 卡希.馬蒂(Kathy Mattea)演繹蘇珊娜.克拉克(Susanna Clark)、理查.麗(Richard Leigh)聯合創作《由心而發》(Come From the Heart)

如果在我們一路下墜的時候,還耗盡所有精力對抗萬有引力,這樣的生命未免太過殘酷!其實生命本身很輕盈,你看那樹在生長、花在綻放、鳥正飛翔、樹獺悠閒自得、鴨嘴獸歡快穿梭水陸……生物們都在循著大自然的韻律而存在,唯獨我們人類,給生命綁上了太多人為的執念,在抗拒中背負了更多,在逃離中被束縛得更緊。

「被拋出飛機,從天而降」的這個例子,既可以被看作觸目驚心的噩夢,也可以成為絢爛美好的瞬間。當我們毅然丟掉臆想,接納生命的真實,人生智慧的泉水就開始解凍流淌。美國哲學家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說過:「是人類強行背負的枷鎖,使生命困於死寂和絕望。」這枷鎖不是外面的世界給的,而是自己鑄起的。換句話說,生命就是我們心態的寫照,自己鎖上的,自己也能解開。

背負枷鎖的人:

看不到或拒絕去看生命的目的和意義;

無意義地浪費,好像人能永遠無止境活著;

即使知道也抗拒和否認宇宙不可改變的規律。

輕盈自在的人:

欣然地接受人生的恩賜,活現使命;

活在當下,由心而發;

舞蹈、舞蹈、盡情舞蹈,不需要觀眾。

作者介紹|羅伯特‧懷特Robert White

資深的商業領袖顧問,個人成長發展導師和活躍的演講者。近幾年在亞太地區積極開辦各類組織領導力、變革管理、企業價值及個人生命潛能、效能提升等主題工作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追求樂活卓越的一生》(原標題:叩問人生的意義)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