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人一生一定要登一次玉山?資深導遊道出最高峰之美,路程再辛苦也值得

2017-03-05 08:00

? 人氣

進入旅行社的第一年,可以說是「重新發現台灣,同時重新面對自己」的階段。一來是在過去的半生中,儘管也曾因青年活動或拍片出外景之故,而涉足部分台灣的山巔海角,但多半只是取景,談不上深度認識。但如今為了執行領團任務,必須自己先了解甚至讀通,才能說給旅客聽。無論出於興趣或工作需求,都給了我一個機會重新深入理解台灣這塊土地的人事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每個認真的領隊或導遊,當然都有他準備或用功的方式。至於我自己的方式,如果要舉一個例子,不妨從最早開始實習的「雪霸觀霧一日遊」為例。儘管只是短短的一天行程,必須涉獵的相關知識卻不少。

出發之後,經由國道三號先來到竹東,說明竹東的樟腦產業與玻璃工業發展的歷史,以及內灣線鐵路的由來。而從竹東開始沿著上坪溪畔的縣道122上山,會經過賽夏族巴斯達隘(矮靈祭)的大隘祭場,這就必須說到南島民族與原住民的文化,並傳遞互相尊重的觀念。再往上,來到清泉,先說日本統治時代發現此地並命名井上溫泉之緣起,再說二戰後少帥張學良被軟禁在此的過程,以及丁神父與作家三毛來此居住的故事。

過了清泉不久,便進入林道,此時山路曲折,正是補眠時刻,便播放事先準備的適合山林背景之輕音樂,配合著車窗外的雪山山脈景緻,彷彿欣賞著IMAX的全景影像。算準時間,在抵達目的地之前半小時,開始說明台灣的地質與雪山的成形,以及冰河孑遺的植物類型。

到了觀霧服務區,啜飲一杯高山咖啡,用完午餐,再帶著團員開始步行,走檜山森林巨木步道,沿途見到的植物,還可停下來稍做講解。若距離拉遠了也無妨,每個人用自己的節奏,走完這來回八公里的步道,做一趟徹底的森林浴。至於下山,在運動流汗之後,旅客多半已力竭,則是休息的好時機。自己也終於可以獲得一些放鬆,但做為領隊,仍不能入睡,直到把旅客們送回出發點為止。

你可以發現,每個經過與停留的地點,都能連結起背後各自的龐大知識背景,而為了豐富解說內容,必須盡可能找到相關書籍或上網搜尋相關文史背景或遊記。這時候,心中不免再度感激網路時代的來臨,使得蒐集與整理資料變得比過去容易許多,但即使如此,還是花了大量金錢買工具書,也造成長年以來家中書櫃總是不夠放的窘境。

在那段國民旅遊菜鳥的時間,令我印象深刻並覺得有特別意義的路線,除了這「雪霸觀霧一日遊」,尚有「鹿港田尾公路花園一日遊」。從台北出發的一日來回行程,彰化/鹿港應該算是極限了,再往南,車程時間太長,當地停留時間過短,成了單純的遊車河,便要失去意義。儘管少年時期正逢羅大佑唱紅《鹿港小鎮》,對地名是耳熟能詳,坦白說在擔任領隊那之前,也從來沒機會真正去過鹿港。

第一次,跟著公司聘請的當地文史老師解說,一路聽著記著,開始理解如何運用在當地的兩三小時,重點導覽鹿港的精華。這條路線以天后宮為起點,從石雕藝術看到碑文牌匾與神像,運氣好的時候還可以遇見陣頭。接著走出中山路,前往另一座被稱為新祖宮的敕建天后宮,講林爽文事件和福康安來台的歷史。

若站在新祖宮正門,遙想二百年前,眼下便是「車馬輻輳千帆過」的繁華景象,才能真正理解現今俗稱鹿港老街的埔頭街、瑤林街,當年如何以臨港第一排的位置發展起來。至南靖宮,談族群信仰與街區的關係;到公會堂,講日本時代鹿港地位的消長;再從大有街轉進後車巷,看石敢當,過鶴棲別墅。

穿出第一市場後,再轉進初始狹窄的九曲巷,看十宜樓、意樓,說昔日台島士紳之休閒風格與感情生活。有些文史行程會延伸到「大和大厝」辜顯榮故居、摸乳巷、龍山寺,也有些相對觀光取向的行程,便從意樓折返,回到第一市場,午餐自理,吃水晶餃/扁食燕,或揚州芋丸、趩仔麵、麵線糊。而我後來帶團,講了一兩小時口乾舌燥,真正渴求的,卻是米苔目或粉條冰。

如果說雪霸觀霧是山林自然生態的入口,鹿港老街便是宗教文史美食的啟蒙。若再延伸到田尾公路花園,則又是對地方產業的認識。儘管內容方向看似完全不同,但事後回顧,每一條路線都紮實地鞭策我做功課,從不同的面向累積台灣文史與自然的知識。

雪霸觀霧、玉山、雪山、北埔內灣、寶山水庫桐花祭、鹿港田尾、台灣民俗村、南庄向天湖、三義、拉拉山、大霸尖山、金門、花蓮、奇萊南華、大雪山、宜蘭、澎湖、武陵梨山、阿里山……翻著曾留下相片紀錄的資料夾順序,列出的地名正是那年曾經走過的路線,也都成為重新發現台灣的起點。

或許你也注意到,在這些地名中,不乏百岳級的登山行程,那是因為服務的公司正在推廣「登山旅遊化」,而做為正在培養帶團能力的菜鳥從業員,縱使過去從來沒有登山的興趣或習慣,一旦團體成行,咬著牙強顏歡笑也得把登山客帶到山上交給高山嚮導,並且沿途隨行照料、完成攻頂任務。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登上玉山主峰,在春寒料峭的三月。當年公司喊出「台灣人一生都要登一次玉山」的口號,吹起各界一陣玉山熱,上自政治人物、企業高層,下至團體員工、平民百姓,廣泛對於玉山這條登山路線產生了興趣,於是公司招待了三十位來自各大媒體的旅遊記者,進行一次實地的踏察。而我,則是以國旅部專員的身分隨團實習。

那次的行程,因為突如其來的天候變化,變得如許的不尋常。當天清晨山頂的溫度在零度以下,春雨遇到冷空氣化為一粒粒冰霰,隨著勁風襲來,不斷地打在早已溼透了的外套和臉上。最後一段近乎垂直的攻頂路線,我雙手緊拉早已結冰的鐵鍊,凍僵的腳下顫抖地踏著狹窄岩壁,拼了老命撐在半空中,等候著前方的夥伴緩慢移動。

原本看似艱困且危急的那一刻,我忽然笑了。笑的原因是,以前只在電影電視上看過別人攀登高峰的劇情或紀錄片,沒想到自己也真實地陷在這麼一個冰風暴的情境中。後來當我再看到同類型的登山影片,也就更能體會(或至少想像)登山者所面臨的嚴酷處境與複雜心情。

該怎麼形容我所見到的玉山呢,回憶當時清晨登頂的景象,那種畢生難逢的景象與體驗,依然無法沉澱為文字,只留下僅有的一張照片。所謂僅有,是因為當時許多人攜帶的數十部數位相機或攝影機在缺乏充足準備的狀態下,幾乎都在低溫中結霜、結冰或電池失效,留下來的畫面寥寥可數,而我拍攝的兩張照片中的其中一張景象是這樣的:凌晨天明之際,在漫天冰霰與狂風刺雨中的玉山絕頂,岩石上結著一層薄霜。原本沒有日月星暉的灰色天空,卻因空氣中大量的水氣、碎冰,反射了閃光燈的亮點,形成了這麼一幅魔幻寫實的特異景象。

還好,初次經驗的兩年之後,在秋高氣爽的十月,我有機會再度帶團前往玉山。第二次全程展望極佳,拍下許多色彩飽和鮮豔的相片,當然也留下了兩次登頂的回憶。

初次登玉山,遇上三月的冰風暴;登大霸,因感冒引發了輕微高山症;而,高度位居台灣第二的雪山,則上了三次,攻頂兩回,對於沿途的風景印象極好。在我極其有限的經驗中,雪山堪稱是台灣最美的高山風景,後來無論在對旅客或者媒體舉辦說明會時,語氣中總是流露對於雪山的無比讚美。

二○○八年,應台灣好基金會之邀,曾在前輩作家雲集的《旅行台灣:名人說自己的故事》這本書中,貢獻了《眾神的花園》這麼一篇文章,寫的便是對雪山的驚豔,這本書後來又以《行走台灣:台灣文化人說自己的故事》為名在中國大陸出版,意外成了我和對岸讀者的第一次接觸。原本是個不太戶外運動的人,初次書寫台灣卻寫了雪山,往昔流連都會夜店的我,又怎麼想得到呢?

每獲得一條路線,都是一種養分,滋養著我對台灣的認識。身為領著最低薪資的前中年轉業男子,週一到五是相對煩躁的辦公室客服日常,而每週末的領團,既是很好的解脫與調劑,也是額外收入的來源。為什麼用「獲得」路線而不用「派任」?原因是如今回想起來,那每一條路線便像是一個禮物般,讓我可以去鑽研、去發掘、去分享給旅客,那是當年重新開始、諸事無成、一無所有的我,所擁有的,非常充實而單純的快樂。

延伸閱讀:

更多登山知識一次看→ bit.ly/3tF8SO6

特搜台灣最美登山景點→ bit.ly/3tZQnnL


作者介紹│工頭堅(Ken Worker)

本名吳建誼。1966年出生於宜蘭羅東。台灣網路發展早期的趨勢觀察者,是台灣最資深部落客之一,被中國學者譽為華文世界最早探討網誌(部落格/博客)趨勢的新媒體作者,並於2015年被《數位時代》雜誌評選為「改變台灣網路面貌20人」之一。

2002年後進入旅遊業,歷任中時旅行社客服專員、行銷企劃、國際領隊。2010年轉任雄獅旅遊集團,參與創辦欣傳媒,先後擔任社群發展部資深總監、《一次旅行Bon Voyage》、《欣旅遊》總編輯等職務。

曾多次擔任「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評審暨頒獎典禮主持人,並首開旅遊業之部落格行銷(blog marketing)模式,與團隊共同獲選為當年《e天下》之「e時代行銷王」殊榮。2015年與「數位文化協會」的好友,共同創辦《旅飯 Pantravel》,並獲選為《Shopping Design》雜誌 2016 Taiwan Design Best 100 之「最佳藝文設計服務平台」之一。

亦曾擔任中天綜合台《台灣腳逛大陸之魅力城市》節目主持人。同時也是《旅行台灣:名人說自己的故事》、《遇見幸福的地方,放掉憂愁的旅程:慢遊屏東手札》等書籍之共同作者,其他文字則散見於網路上與雜誌中。

《時代的風》是他多年來第一本個人著作。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時代的風》(原標題:台灣高山與老街 禮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