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這麼美的房子要拆掉?80年老屋變身大稻埕最美咖啡廳,卻只剩3年能活…

2017-01-06 14:53

? 人氣

二樓的三開窗設計讓視野變得寬闊,一組組桌椅隨著講座、集會等用途時有異動。(圖/作者提供)

二樓的三開窗設計讓視野變得寬闊,一組組桌椅隨著講座、集會等用途時有異動。(圖/作者提供)

我們到訪這天,距離老屋生命結束還剩下587日。花了這麼多努力的空間,卻只能使用三年,聽來不只令人驚訝,還讓人有點難過……

步上重慶北路往建成圓環前行,沿途尚未改建的街屋立面,部分鋪著曾經光亮的溝面磚、幾棟以灰白洗石子包覆,相異的飾材有著雷同的設計,二樓外牆以四根西洋柱隔出三面窗格的建築形式,80年前曾在這個區域大流行,但隨著台北快速發展拉高城市天際線,也漸被住商大廈取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微暗的騎樓內,放眼望去許多店家早已歇業,低垂的鐵捲門上夾著新舊摻雜的郵件與廣告傳單。對比一旁馬路車輛呼嘯繁忙,日漸黯淡的騎樓彷彿被凝結封鎖的時光通道,稀落的幾位時空旅人穿梭在這條隧道裡各有目標,還營業著的老店都可能是他們的目的地。我們也是旅人,這站來到在這排老街屋中獨發光芒,並榮獲2015年台北老屋新生銀獎的複合性功能空間——「文魚走馬|原Taipei 吃書喝東西」。

「文魚走馬」是由品牌美學創意家林文魚領軍的設計團隊,目前進駐在這棟因地址數字而被暱稱為212的80多年老街屋。團隊將一、二樓規劃為「原Taipei吃書喝東西」,是一間提供台北「原味」餐飲的咖啡廳,三樓則作為「文魚走馬」設計團隊辦公空間使用。

走進店內,店員親切的安排我們入座,座位前方是一張由電視台攝影器材箱改造而成的咖啡桌,上頭放著依團隊成員們口味調配烘焙的手沖咖啡,這邊所提供的餐食都是取材自附近商行的真材實料,且不使用半成品食材,全由店員親自從頭製作,菜單也會根據季節與材料有所變化。

坐在舒適安靜的座位上,廚房傳來餅乾的烘焙香,林文魚很親切地跟我們聊著進駐到老屋的前後點點滴滴,每個角落都是一段故事。

林文魚很親切地跟我們聊著進駐到老屋的前後點點滴滴,每個角落,都是一段故事(圖/作者提供)
林文魚很親切地跟我們聊著進駐到老屋的前後點點滴滴,每個角落,都是一段故事(圖/作者提供)

長年熱鬧的大稻埕迪化街,始終給人聚集眾多原物料行業的形象,像是乾貨、藥材、布料、茶葉、乃至五金、雜貨等,團隊很中意這股帶動台北經濟發展的基礎民生產業強大能量,覺得這是培養創意人才的好地方,因此鎖定在這區域尋找合適的辦公室地點。

選址於此沒有太多的猶豫,當看見牆角那座樓梯便深深著迷,立刻決定承租此宅,雖然笑著說是衝動,但看得出其實她並不後悔。

觀覽團隊為空間留存的建築細節,不難理解老屋為何使人一見鍾情,灰色磨石子樓梯厚實的踏階、朱紅色樓梯扶手、牆上順著樓梯斜率而作的美麗線腳、圍欄處挖的幾個圓孔,與牆上的半圓形室內半柱,及噴砂質感的天花板與圓形線腳燈座等,都是在八十年前充滿現代感的風格設計,至今仍是屋內裝潢上吸睛的焦點。

先前數度造訪,雖同樣鍾愛一樓的磨石子梯,卻也從木扶手注意到二、三樓間樓梯異材質無違和的結合,見我們對於樓梯盡頭感到好奇,林小姐便從垂直的動線來導覽這棟房子。離開厚實的磨石子踏階,瞬間踏上年歲已高的老木梯,三樓走道旁木製扶手欄杆隨白蟻蛀蝕少了幾根,不強加還原僅在最前頭以鐵件維持強度,保有老建築應有的時間感。

平常不對外開放的辦公區域佈局緊湊,原屋主孩子的房間位置,現作為團隊的會議室,搬離時屋主特意叮囑工班將檜木建構的房間逐一列編拆解,待移往新居所重新組裝,珍惜昂貴木料自是其一,但更多的是延續老家情感的意涵。

這裡的屋頂與許多老屋一樣是木桁架構,一方面不想遮蔽老屋的屋頂結構,也不願為了挑高空間卻捨棄天花板的隔熱效果,最後他們在部分採用透明材質的壓克力板來露出屋頂,其他的部分則採用環保不含石綿的夾板作為天花板材料,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

灰色磨石子樓梯踏階、牆上順著樓梯而作的美麗線腳、圍欄處挖的圓孔,都是在八十年前充滿現代感的風格設計。(圖/作者提供)
灰色磨石子樓梯踏階、牆上順著樓梯而作的美麗線腳、圍欄處挖的圓孔,都是在八十年前充滿現代感的風格設計。(圖/作者提供)

重返二樓,視野再度寬闊,眼前注意到牆面延伸至地板留下的幾道舊隔間痕跡,一組組桌椅隨著講座、集會等用途時有異動,前端的三開窗與後側天井自然的灑落垂直水平室外光,即便不開燈也可用一下午的時間感受光影變化。

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是釘掛牆上一列列方格,細看每個鐵箱都繫上一段團隊所挑選的詩句,底下的扣環以小鎖頭鎖住,顧客可從中選擇喜歡的箱子,將心意置放其中後上鎖。這把獨一無二的鑰匙交由店員保管,直到收件者出現,再從鑰匙上的詩句找到對應的鐵箱,開啟領略寄物者欲傳遞的訊息。由於尋覓箱子的過程是透過詩句,因此團隊將這些金屬箱子取了一個浪漫的名字叫做「詩覓箱」,也是店中可與顧客互動的裝置之一。

不說不知道,這45個箱子其實都是舊投幣式公用電話內部的集錢盒改造而成。說到公用電話,腦中突然浮現小時候畢業旅行到目的地第一件事,就是掏零錢打公用電話回家報平安的畫面,台灣街上原本經常看到的公用電話,因為手機的普及而漸漸被淘汰,曾安裝電話的牆上,現在只剩下一塊沒被灰塵污染的方形輪廓與牆中竄出來的半截電線。

「詩覓箱」是舊投幣式公用電話內部的集錢盒改造而成,每個鐵箱都繫上一段詩句, 底下的扣環以小鎖頭鎖住。(圖/作者提供)
「詩覓箱」是舊投幣式公用電話內部的集錢盒改造而成,每個鐵箱都繫上一段詩句, 底下的扣環以小鎖頭鎖住。(圖/作者提供)

常聽到整修老屋的時候必須「清出」很多東西,但重視環保與綠設計的團隊則以不破壞原屋結構為最基本原則,試圖將屋內可用素材盡數保留,深信不浪費就是環保的第一步。

在一樓我們看到退役的鐵捲門片,除鏽重新上漆後,貼附在側牆滿佈壁癌的壁面上作為美化,重重的鐵捲門柱則搖身一變成了大門門把。以「台灣近代工業風」為主題的店裡,隨處可見原來只出現在工廠的料件或機器改造而成的傢俱。

例如以電鑽車床做桌腳的單人桌、水泥攪拌器變成花盆、漁船上補小管的燈具也成了室內光源,但最熟悉的還是早年各級學校常見的大同風扇分段旋轉開關,搖身一變成為吧台座位區賓客可自行調整的閱讀燈,這些都不是從國外引進或購買自商家的新品,全是從回收場一堆一堆找尋後,運用巧思加以再利用,不但展現工作室創意並且獨具風格,更重要的是符合了團隊不隨意拋棄的環保理念。

在回收場收購被都市遺棄淘汰的舊物件作為材料,一方面是回收再利用的綠設計,將錢花在改造上的人力資源上,而不是再購買更多「完成品」製造更多未來的垃圾;另一方面這些料材也是呈現台灣近代民生工業的一環。店內2樓的天井空間也以許多新舊對比的照片,展示了團隊整修老屋的過程,與將新創意附加在舊物件上的再生環保觀念。

除了讓客人置放情意的詩覓箱,櫃檯一側也擺設有如模擬月老廟抽籤、筊杯的互動裝置呼應附近的城隍廟宇習俗,但最令人感觸的,莫過於大門入口旁牆上掛了兩組富有意涵的數字裝置,一組以電子計數看板方式呈現,倘若來訪者認同團隊理念與努力,按下旁邊的按鈕,電子看板上的數字便會隨之增加,另一組數字則代表這棟老屋面對都更拆除日的倒數計時。

我們到訪這天,距離老屋生命結束還剩下587日,花了這麼多努力的空間卻只能使用3年,聽來不只令人驚訝還讓人有點難過,但團隊卻是抱很正面的態度面對著。

其實進駐之前眾人就已經知道這房子3年後會被拆除,我們問她為什麼?「就是單純喜歡這個空間和周邊的環境,今天若我沒做這件事的話,你們連問我這句話的機會都沒有。」她語氣輕鬆眼神卻堅定的回答我們,出自於責任感的簡短回答。

文魚走馬用內部裝潢呈現台灣輕工業的歷程,也用老屋生命的倒數經驗著城市風貌的變化歷程,隨著每日倒數計時數字的減少,認同文魚走馬理念的那組數字正快速的增加著,80多年的老屋生命長度雖已被都市計畫匡限,然而團隊用創意與熱情說出來的故事與產出的經驗能量,卻是無限並延續的。

大門入口旁牆上掛了兩組數字裝置,一組以電子計數看板呈現訪客對團隊理念的認同; 另一組數字則代表這棟老屋面對都更拆除日的倒數計時。(圖/作者提供)
大門入口旁牆上掛了兩組數字裝置,一組以電子計數看板呈現訪客對團隊理念的認同; 另一組數字則代表這棟老屋面對都更拆除日的倒數計時。(圖/作者提供)

文魚走馬|原Taipei 吃書喝東西

空間用途:咖啡、書店、工作室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二段12號‧02-25555705‧09:00 - 18:00(週日、一休)
建成年代:約1930年代
屋齡:約80幾年
原來用途:民居
值得欣賞的重點:磨石子梯、天井、詩覓箱、工廠料件或機器改造的傢俱

文、攝影/辛永勝、楊朝景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馬可孛羅《老屋顏:走訪全台老房子,從老屋歷史、建築裝飾與時代故事,尋訪台灣人的生活足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