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沒錢娶個老婆好過年?心理師:婚姻不會讓寂寞畫下句點,婚前該想清楚的3件事

2016-12-27 11:30

? 人氣

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往往越讓人家想要。有些人在結婚前對於婚姻抱持著很高的期待,結婚後才發現原來一切都是自己的幻想,為什麼會這樣?

單身了好長一段時間,其實你並不是不想要結婚,而是往往「你愛的人名花有主,愛你的人慘不忍睹」,你也嘗試過各種的管道,但總是找不到一個有感覺的人,好不容易遇到一個讓你心動的人,一起出去一起聊天,然後拍拍胸口說好險,原來就算到這個年紀,心裡面的那頭小鹿也還沒死掉。不久之後卻發現其實他已經結婚了,只是你一直被蒙在鼓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每次在別人的婚宴上面,都默默算著這些年來自己包了多少錢出去,卻不確定這些「投資」有沒有回本的一天,正當自己在哀怨的時候,又有一些白目會問你:「看到別人都結婚,你不會也想要結婚嗎?」當下其實很想要回他:「那你參加喪禮,自己會想死嗎?」但由於已經沒有人愛你了,還是默默的把這句話吞進肚子裡。

你有想過這些事嗎?

根據過去結婚前後的心理學的研究,雖然很多人早就知道結婚之後是另外一個世界,但是真正一腳踏入以後,才發現這個世界還有很多需要調整和磨合的地方(江宜倩,2000;張思嘉,2009;張思嘉、周玉慧,2004;蕭英玲,2012)。如果你不想要結婚之後才發現自己好像被詐騙一樣,那麼你可能可以先想想這些問題:

1. 你喜歡的是他,還是想像中的他?

「其實我們根本就沒有在一起,但是我還是會懷念我們『很好』的那段時間。我們經常在線上聊到很晚,他總是知道我要的是什麼。他很善良、很體貼、只可惜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他已經有女朋友了──但他卻一直隱瞞我。」我記得有好幾位讀者,都曾經寫過類似這樣的矛盾信件來給我。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我們在找尋對象的時候,往往會先描繪出一個自己理想中的對方的樣子,當你遇到一個讓自己心動的對象時,會嘗試把它塞到那個「模子」裡面,尤其在剛開始墜入愛河的時候,大腦的許多不同戀愛激素一起作用之下,很容易形成很多的「粉紅色泡泡」,你一直以為你愛的是他,後來才發現,你是喜歡的只是那個「想像中的他」。有些人可以一直看到伴侶的好(C. R. Knee、Nanayakkara、Vietor、Neighbors與Patrick,2001;Murray、Holmes與Griffin,1996),也有些人腦袋中「以為的好」,只是因為缺乏相處的一種腦補,一見面反而破滅了(Stafford、Merolla,2007;Stafford、Reske,1990)。

2. 你覺得結婚之後,會越來越快樂,還是越來越辛苦?

有些人,內心會抱持著一個想像是:「一個人的生活多寂寞,結婚之後一定可以比現在更幸福。」如果你也是保持著這樣的想法,那麼你可能會面臨雙重落空。第一種落空是,研究顯示,剛結婚第一天開始滿意度就會開始直線下滑(沈瓊桃、陳姿勳,2004;蕭英玲,2010),所以與其說會更快樂,不如說會更「辛苦」(當然,也要看這個辛苦有沒有代價)。另外一種落空是,當你的快樂和幸福都必須靠另外一個人來支撐的時候,你的人生會變得起起伏伏,如果有人愛你就開心,沒有人愛你就會躲到桌子下面,那你大概很難在人生當中找到一個安穩的地方(C. RaymondCanevello Knee, Amy、Bush與Cook,2008)。其實,如果你想中的婚姻是可以讓自己的寂寞或不滿的人生畫下句點,那麼有可能這段婚姻不但無法拯救你,反而是你人生另外一個辛苦的起點。

3. 你想像的婚姻生活是甚麼?

每次我出去演講的時候,都會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覺得結婚之後,是先生做比較多家事,還是太太做比較多家事?」大家的答案通常蠻一致的都認為是太太,不過也有些人會認為「誰做比較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有權利決定誰做什麼」。一般來說,「婚後先生比婚前的預期,做更少的家事,太太比婚前的預期,做更多的家事」(蕭英玲,2005)這也反映了很多時候我們結婚之前所想像的樣子,並不等於結婚後真實的樣子。

事實上,大約有30%左右的離婚,會發生在結婚之後的三到五年之內(陳婉琪,2014)。造成這個現象有很多原因(例如比較悲觀的解釋可能是,過了五年之後因為有小孩要離婚也不容易),其中一個很大的部分來自於結婚後的調適並不如預期。因此,如果你已經有男女朋友並且考慮要結婚,或是有「以結婚為前提」在交往認識的人,但是還沒有正式在一起,其實你可以觀察的是:

●當你沒有意見不合或衝突的時候,他表現出來的樣子是什麼?你表現出來的樣子是什麼?
●如果這是你往後十年你們婚姻裡面常常重複出現的劇本,這會是你想要的婚姻嗎?

國內外的研究都發現,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爭吵的問題通常是「老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會重複的不斷吵變成「循環性衝突」,也就是傳說中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且家家還一直唸」(游淑華、巫珍宜與趙淑珠,2004;黃俊傑,1999;葉光輝,1999)。當然,結婚前的互動狀態並不一定和結婚後一樣,不過如果連在結婚之前他都沒有辦法好好溝通,但你又期待結婚可以改變一切的話(熊OS:哪來的信心啊),只能說祝你好運阿!

認清婚姻的真實面貌

對女性來說,台灣的婚姻制度仍然是和公婆住,或是接近公婆住的地方為主,而我們的「嫁娶」制度,也對於女性比較不利,所以如果妳考慮要進入婚姻,可能首先還是要認識一下對方的家庭(李青芬、唐先梅,2013);對於男性來說,社會的期待雖然是「能不能養家」(意思就是說你至少要有一些經濟能力),研究也發現能夠「穩定拿錢回家」的男性的確比較有自尊、而且婚姻滿意度也較好(對於先生和太太都是)(董秀珠、楊連謙與林萬億,2004)。

話雖這樣說,不過如果你希望結婚後感情能夠更融洽一點,可能除了賺錢之外,也必須要顧及到太太的情緒(孔祥明,2001;吳嘉瑜、趙淑珠,2004)。

換句話說,當你選擇了婚姻,其實你也是選擇了一連串的問題,可是如果你能有更多一些的了解和準備,這些問題也能夠淬煉出不同的自己。

延伸閱讀

Knee, C. R.、Nanayakkara, A.、Vietor, N. A.、Neighbors, C.、Patrick, H. (2001)。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Who cares if romantic partners are less than ideal?[Proceedings Paper]。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7(7),頁 808-819。

Knee, C. R. C., Amy、Bush, A. L.、Cook, A. (2008)。 Relationship-contingent self-esteem and the ups and downs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3),頁 608-627。 doi: 10.1037/0022-3514.95.3.608

Murray, S. L.、Holmes, J. G.、Griffin, D. W. (1996)。 The self-fulfilling nature of positive illusion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Love is not blind, but presci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6),頁 1155-1180。

Stafford, L.、Merolla, A. J. (2007)。 Idealization, reunions, and stability in long-distance dating relationships[Proceedings Paper]。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1),頁 37-54。 doi: 10.1177/0265407507072578

Stafford, L.、Reske, J. R. (1990)。 Idealiz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long-distance premarital relationships[Article]。Family Relations, 39(3),頁 274-279。

孔祥明 (2001)。 媳婦?女兒?妳媽?我媽?從誰是“自己人”看婆媳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 16,頁 43-87。

江宜倩(2000)。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吳嘉瑜、趙淑珠 (2004)。 以多重觀點建構代間矛盾經驗之新嘗試[Utilizing Data from Multiple Family Members to Building Up Intergenerational Ambivalent Experiences]。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7(1),頁 75-111。

李青芬、唐先梅 (2013)。 編織翁婿的生命花布:翁婿關係發展之初探[The Father-in-Law and Son-in-Law Relationship: A Preliminary Study]。應用心理研究(57),頁 219-250。

沈瓊桃、陳姿勳 (2004)。 家庭生命週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Life Cycle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 8(1),頁 133-170。

張思嘉 (2009)。 婚前關係與婚後適應:一個長期性的研究。中華心理學刊, 51(3),頁 319-339。

張思嘉、周玉慧 (2004)。 緣與婚前關係的發展。本土心理學研究, 21,頁 85-123。

陳婉琪 (2014)。 都是為了孩子?父母離婚負面影響之重新評估[For the Sake of the Children? Re-Evalua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Parental Divorce in Taiwan]。臺灣社會學刊(54),頁 31-73。

游淑華、巫珍宜、趙淑珠 (2004)。 親子雙方對循環性衝突的知覺分析[Recurring Conflict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Different Perpectives]。應用心理研究(24),頁 183-214。

黃俊傑 (1999)。 衝突的功能與化解:回應〈家庭中的循環性衝突〉[Functions and Solutions of Conflicts]。應用心理研究(3),頁 8-10。

葉光輝 (1999)。 家庭中的循環性衝突[Recurring Conflicts in Family]。應用心理研究(2),頁 41-82。

董秀珠、楊連謙、林萬億 (2004)。 當丈夫不再為經濟的靠山時:夫妻間的權力與運作過程[The Marital Power Processes of Couples Which Husbands are Economically Dependent]。應用心理研究(24),頁 147-182。

蕭英玲 (2005)。 台灣的家務分工:經濟依賴及性別的影響[The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r in Taiwan: Economic Dependence and Gender]。臺灣社會學刊(34),頁 115-145。

蕭英玲(2010)。 新婚三年夫妻婚姻滿意度的變化:貫時性對偶分析。 於「「華人家人關係」學術研討會 」發表之論文,載於 Book 新婚三年夫妻婚姻滿意度的變化:貫時性對偶分析,。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蕭英玲 (2012)。 新婚前三年夫妻婚姻滿意度的變化與其影響因素[The Nature and Predictors of Changes in Marital Satisfaction over the First 3 Years of Marriage]。中華心理學刊, 54(4),頁 433-450。 doi: 10.6129/cjp.2012051

文/海苔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find the one(原標題:結婚前,你該知道的3件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海苔熊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