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奴性怎麼來的?愛搶「知名企業」,被當工具人只是剛好而已

2016-08-18 14:42

? 人氣

讀大學時,我不讀商管書籍,覺得那些書籍是鼓吹貪婪,拍企業家的馬屁。大約三年前開始,我為了研究教育和產業的關係,開始讀商管書籍,並且蒐集了近四年約四百本各種商業類雜誌,尋找我所需要的素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半年來的閱讀經驗,頗令我意外。讓我覺得有料、有益、有啟發性的書刊與報導,比我想像得多。

台灣的年輕人抱怨職場底薪、高壓、工時長、不重視年輕人…。但是,也許並不是每一個企業都是這樣。台灣雖然不大,大大小小的企業、公私營組織多不勝數,在不同的產業與經營模式下,不是每一家的利潤都薄如蟬翼;各有不同的制度與文化,並非每一間公司都同樣高壓、階層、守舊、顢頇。

女生選定老公前,身旁也有男性朋友,看順眼的可以嘗試交往,缺對象的可以相親、聯誼。但是,認識企業就比較難! 該怎麼多了解企業,做出好的就業判斷呢?

首先,在進入職場前,最好能把對企業的眼界打開,甚至發現其中的潛力股。

在台灣,許多人愛搶「知名企業」,算來算去就那些外資企業,或是幾間最大的資通訊半導體公司。這些企業有些有晉升天花板,有些已經在走下坡,加班時間愈來愈長,利潤卻愈來愈薄,但這些公司門外永遠有新人排隊,獻上他們新鮮的肝。

只想追女神的男孩,被當成駝獸或工具人,只是剛好而已。然而,茫茫人海中,有些男女並不醒目亮眼,卻有非常好的性格與品質,是託付終身的良伴。在找企業也一樣:眼光很重要。

雲林縣斗六市鄉間的巧新公司,就不是一般大學畢業生會知道的公司,但是它卻在專業領域:頂級汽車輪圈鍛造,享有世界級的名聲。這間公司做出來的輪圈,和一般同業相比,重量減少一半、強度高五倍,在零度到四十度的熱漲冷縮達到業界最小公差。這些技術優勢,讓它生產的商品,價格比普通輪圈高兩百倍。巧新公司已經到了不必求顧客,而是挑顧客的地步,現在只接第一線車廠的最高價商品,每年平均推掉三○%的訂單。

有一些企業,你不會常常聽到它的名字,但是行家會知道,某些企業在它的產業內獨占鰲頭,這類的企業,近來被叫做「隱形冠軍」。例如:溢泰實業成為全球第一大瀘芯製造廠,勝利是全球前三大羽球品牌,薛長興工業成為全球第一大的潛水衣生產商已經很多年。進知名企業有它的風光,但是如果能在「隱形冠軍」裡工作,薪資不會少拿,可能學得更多。

即使是隱形冠軍,偶爾也會被目光銳利的行家發現,寫成報導文章或個案分析,登載在商業書刊中,完全公開,不必在業界打滾多年才打聽得到。只要閱讀商管雜誌,就會偶爾發現這些隱形冠軍,然後蒐集成為找工作的口袋名單。

這些公司開給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生的起薪是不是比較高? 我不敢保證。但一個年輕人在工作前五年最該極力爭取的東西,並不是多那三、五千塊的薪水,而是取得發揮才智、獨當一面的機會,並且學會一套適合這個時代的工作方式,無論叫管理、風氣、文化。有沒有學到好的做事方式,將決定一個年輕人在三十歲時是否具備資格與能力成為領導者。

良禽擇良木,選擇前要看懂風氣

我遇過不少年輕人,工作中沒有學到主管積極經營的士氣,只學到辱罵威嚇;沒有學到提升效率,只學到沒有理由的加班;沒有學到分析決策,只學到檯面下的明槍暗箭。這樣的企業,無論給了多少薪水,都不是理想企業,經歷加值也有限,沒學到領導與管理技能,對年輕人,就是莫大的虛耗和浪費。

現在年輕人找工作,只把注意力放在薪水高低,是因為不知道企業的運作模式、風氣文化,可以有多大的差別,在台灣,甚至在製造業中,都有很優秀的企業值得爭取。我們再來舉個例子:戈爾公司(W. L. Gore & Associates) 是一間全球性材料科技公司,專門生產防風、防水卻可以透氣的微細孔薄膜。這間公司連年有新專利發明,獲利表現長紅。在層出不窮的創造力下,戈爾公司不斷研發新材料,運用到航太、化學、電信、醫療、能源、半導體各種不同領域。在優秀的表現下,這間公司一點也不血汗。在二○一三年,戈爾公司在跨國大企業中,全世界「最佳職場」排名第五名。這是怎麼做到的?

戈爾公司的優勢,不是來自於某一個專利,而是內部風氣,一個有利於產生新想法的運作方式。在這個公司中每個人互稱「伙伴」(Associates),沒有階級高下,也沒有僵固的部門區隔。

在這間公司中,任何人都可以主動發起計畫,並且爭取其他伙伴的支持、加入、合作。

因此,這間公司每個人都要培養自己成為領導者、發起者,每個人接任務都是基於內心的支持與認可。

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下,創意得到最高程度的發展,真正的才幹總能得到肯定。在這間公司所累積的團隊經驗,真的有益於日後成為一個領導者。更重要的是,這間公司在台灣其實有營運據點!

你之前可能沒聽過這間公司,但諷刺的是,這些資訊都不是機密,都在雜誌、書籍、網路上,光是網路上的報導就不只一篇。「早知道」其實買得到,而且一點也不貴,有時候還免費。

許多台灣年輕人明明一直抱怨企業的待遇、風氣、文化,卻在找工作前,不認真研究企業,哪些企業有技術的獨占性? 哪些有先進的管理思維與方法?

良禽擇木,不會只粗糙區分外商或台企,只看給薪或職銜;有眼光及自我期許的年輕人,當然會花心思找尋各產業中佼佼者,爭取成為其中一份子。

只要有心找,只要用正確角度,只要問正確的問題,就能找到一大堆資料,讓你應徵工作前,有比較好的準備與判斷。反之,矇著眼包著頭就衝進職場瞎闖,撞了滿頭包再來抱怨,不是很犯傻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出版《人才,自造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