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說「你好聰明喔」反讓他們自信降低、表現更差!專家揭「讚美」背後的恐怖殺傷力

2019-04-16 12:50

? 人氣

不帶有評價的說話方式,其實只在做一件事:描述經驗本身。它只關注具體發生了什麼,而不是進行抽象的判斷、定義以及對人的褒貶。(圖/flickr)

不帶有評價的說話方式,其實只在做一件事:描述經驗本身。它只關注具體發生了什麼,而不是進行抽象的判斷、定義以及對人的褒貶。(圖/flickr)

在我所教的課堂上,我要求學生不要用「評價」的方式講話。這不太容易,他們一開口忍不住還是評價。怎樣是評價,怎樣是不評價,他們並不清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些人誤以為不評價的意思就是不批評。他們用讚美的語言:「你這裡做得非常好。」或者:「我認為你是很優秀的諮商師。」但這還是在評價。

有關兒童教養的研究發現,「讚美」孩子並不總是有好處。有研究者讓不同的兒童解數學題。解完一組簡單題目後,研究者給了每人一句回饋。對一些孩子讚美他們的智力:「哇,你太聰明了!」而對另一些孩子指出他們的努力:「你剛才很用功。」然後,研究者給孩子們更困難的一組題目。

因為聰明而受到讚美的會更擔心失敗,他們傾向於完成難度較低的任務,遇到困難更難堅持、易焦躁,甚至表現出自尊水準的下降―讚美他的天賦,居然會打擊自尊!

乍一聽這與我們的直覺相反。但細細一想,又很符合我們的經驗。

雖然讚美讓人舒服,但它仍然是一種評價。它把人捧到極高處之後下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很可怕。當我們受到讚美之後,我們常常害怕自己配不上這種讚美,會為此平添不少壓力。出於壓力,我們會更願意重複相同的工作―既然我這樣做了就是好的,為什麼還要冒險去嘗試更多的可能呢?

更嚴重的情況下,我們乾脆什麼都不做。「你們都誇我文章寫得好,但我也不知道是如何好法,我怕再寫下去就會露餡。」我們用放棄來回應讚美。

如果對一個小孩說:「哇,你這幅畫畫得太美了!」或者誇一個孩子下棋贏了:「你是小棋王!」他會很開心。但再讓他畫一幅或下一局,他可能就會躊躇。

評價接近於一種定義性的表達。對於它,你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但很難有更多延展性的探討。如果是現實的交流,很可能造成冷場:你都已經下結論了,我們還說什麼呢?從這個角度講,讚美甚至比批評更容易終止一個話題。批評好歹還可以反駁:你說我不好,我不同意!但是讚美怎麼辦呢?反駁也不妥,但承接下去又沒有再討論的餘地。大家聊得好好的,我突然來一句「我覺得大家都很好、很好、很好」,這會讓場面的氣氛暴冷。要繼續聊,只有忽略這句話。

不評價的交流方式是怎樣的呢?它只關注具體發生了什麼,而不是進行抽象的判斷、定義以及對人的褒貶。一個不評價的老師,會這樣問學生:「你最近常常不做作業,發生了什麼事呢?」而一個評價性的老師則會說:「你最近怎麼老是不做作業?」前者是在關心一件事件的發展過程,而後者就只是在訓誡。

後面的這種情況,老師根本不在意理由,他只關心對學生的定性,而這件事他已經做到了。「承認吧!你就是個壞學生。」,彷彿是這樣的潛台詞,可以嗅到明顯的拒絕氣味。如果你是這個孩子,只要低頭認罪就好了,什麼都不用多說。

透過前一種表達方式,我們則會更接近事件的真相。也許這個學生遇到了一些麻煩,也許他最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者他在用這種行為傳達某種態度,或者還有其他的可能性。當我們採用一種非評價的立場時,就等於為這些資訊的流通創造了空間:「說吧,讓我看到它,我對你經歷的這些事感到好奇。」你無須辯解,只需要單純地描述你的經驗就好,這就是我們此刻關注的。

透過不帶有評價的交流,我們在做一件事:描述經驗本身。

對經驗的描述看起來最簡單,但往往也最有力量。對於事物的認知和相互確認,遠遠比挖空心思給出的「讚美」更能表現出重視。對畫畫的孩子說:「這是你畫的山,這是河水。啊,河水裡有一隻船,船上這個人是在釣魚嗎?哈,你還給他畫了帽子!嗯,你在這邊畫了一個太陽,這邊畫了一個月亮,那是白天還是晚上呢?」你關注的是具體的細節及過程。這些話裡沒有褒貶,但他們會感到自己做的事被看見了。他們會樂於跟你討論,也會更有興趣繼續做下去。

在我的課堂上,我不希望學生僅僅說「諮商師做得非常好」。我好奇的是,你有哪些好的感覺,在什麼部分?是哪一句話、哪個動作,還是哪個眼神,讓你產生了這樣的想法?還是說,你感覺到諮商師的脆弱,格外需要你這一句肯定的話?又或者你找不到別的話,才用這句萬能的評價來敷衍?如果是最後這種情況,你真的是腦子一片空白,還是有話又不想說?你藏起來的是什麼呢?

我不希望學生僅僅說「我認為上這個課沒有收穫」。我好奇的是,在上課的這段時間裡你有怎樣的體驗?是困得想睡覺,煩得坐不住,還是腦子裡複雜到無法思考?你所收穫的資訊是否都在預料之中?你是否失望?哪些部分使你有失望的感覺?

我也不希望學生僅僅說「我覺得你做得不夠專業」。我首先想知道,這裡的「專業」是指什麼?如果是「不夠溫暖」,那不妨這樣描述:「剛才你說到這一句的時候,我感覺不太舒服,也許是你的語氣帶來的,我有一種聯想,好像你沒那麼在乎這個來諮商者的感受。」或者他想說「沒有足夠多的理論支持」,那不妨說:「我注意到你的話裡理論名詞特別少,讓我有一種不安全的感覺。」

一開始適應這種交流方式會很麻煩,但物有所值,透過這種交流方式,我們會拓寬對經驗世界的認識,也會加深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聯繫。當然,前提是我們對這個人感興趣,而且發自內心地願意陪他一起探討各種經驗。

是的,透過不評價的交流,我們表達出對人的興趣。在前面的兒童研究中,還有一半的結果沒講出來,那就是另一些因為努力被讚美的孩子,會更願意嘗試新的挑戰。一些研究者把兩者的差異解釋為:努力可控,而聰明不可控。但我還有另一個解釋:努力是一個長期過程,並且充滿了開放的可能性。

當我們關注一個人的努力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說:嗨,你做的事我都看見了,而且我有興趣繼續看下去。

作者介紹|李松蔚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清華大學心理發展指導中心講師,中國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知乎心理學領域優秀回答者。一個女孩的父親,也是在心理治療、心理諮詢領域獲得學位的資深專家,在認知行為治療、系統家庭治療兩個領域有豐富的研究、教學和實踐經驗,同時也是在網路頗具人氣的心理學寫作者,在雜誌長期開設個人專欄,受到廣大讀者歡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高寶《為什麼都是我的錯?:知名心理學專家教你梳理家庭的多重矛盾,解決親密困境、育兒難題、關係黑洞》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