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民進黨重新壯大的關鍵,讓「鄭文燦模式」遍地開花

2019-01-26 06:00

? 人氣

作者認為,民進黨應在各地輸出「鄭文燦模式」,讓「鄭文燦模式」遍地開花,讓台灣社會能穩定地往更進步、更安全及更美好的方向前進。(資料照,甘岱民攝)

作者認為,民進黨應在各地輸出「鄭文燦模式」,讓「鄭文燦模式」遍地開花,讓台灣社會能穩定地往更進步、更安全及更美好的方向前進。(資料照,甘岱民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民進黨要大破大立、徹底改變的是思惟,民進黨人唯有在思維上新潮流化,才能重建台灣人民對民進黨的信任,並獲得高民意支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18年11月24日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雖然選前部分民進黨人早已有心理準備,但結果卻遠遠超過預期,短短兩年多,民進黨總得票數就流失了近200萬票,究其原因是中央施政不得民心。而面對一年多後2020年初的總統及立委選舉,因為時間上大概來不及,要重拾人民對民進黨政府的信任非常困難,黨內多數人內心已經有失去政權、大幅減少立委席次的準備。

即使如此,短期面,未來一年民進黨仍要努力告訴人民我們會改變,請人民給我們繼續執政的機會;長期面,民進黨要如何重拾人民的信任並穩定執政,關鍵就在於真切地反省執政失敗的主因,從失敗中反省,從檢討中成長,民進黨要勇於承認失敗,並在思維上要大破大立、徹底改變,才會找到黨存續及永續的活路,才能有機會在未來重新壯大,繼續帶領台灣社會往前邁進。

民進黨執政失敗的四大原因:領導人特質、躁進政策、錯誤理解人民需求、過度承諾

執政會失敗,原因有四大重點,第一是領導人給社會的印象;第二是政府推動政策不得民心,甚至造成民怨;第三是錯誤理解當初民進黨取得政權的主因;第四是過度承諾,現實卻做不到。

在領導人特質方面,選後蔡總統在「給黨員的一封信」中提到最該改變的人是她自己,因為沒有站在第一線領導,讓社會更分裂,想要求取支持者與反對者兩邊的平衡,卻被兩邊攻擊、兩邊不是人。

確實,一個有責任倫理的領導人要勇於為自己提出的改革、進步價值及政策辯護,更要跟人民溝通再溝通,盡可能爭取最多數人的認同並支持;而且領導人要有決斷力,該爭取的時候爭取,該表態的時候表態,就像蔡總統選後面對中國習近平的恐嚇言論時負起領導人應有的責任,展現出捍衛國家主權的強硬態度,團結了台灣人民,也重新凝聚部分人民對蔡總統的信任。

在躁進政策方面,選後提出最明確敗選檢討的民進黨人莫過於前行政院長賴清德,他在選後敗選檢討記者會提到政府這兩年多來未能深刻體會人民生活辛苦(政策規劃不周:例如一例一休)。

兩年來,民進黨在諸多改革推動上急就章,改革本身沒有錯,但一兩個躁進政策引發的民怨,就足以失去政權。舉例來說,從過去的民調皆顯示,人民最期待政府改善的是經濟生活,雖然蔡總統上任後的總體經濟表現都不差,但經濟成果並非人人受益,除了部分產業承受著轉型陣痛、低薪及物價上漲、內需型服務業營運困難之外,再加上急就章推出的一例一休政策,實質減少部分勞工的薪資,讓基層人民普遍對經濟成長無感,甚至覺得生活過得更辛苦,特別是弱勢勞工感受最深。

賴清德(中)屢拋新主張,形塑國家領導人格局。(郭晉瑋攝)
前行政院長賴清德(中)。(資料照,郭晉瑋攝)

在錯誤理解人民需求方面,敗選檢討記者會也提到政府這兩年多來未能滿足人民最迫切的需要(改善經濟)。然而選後民進黨青壯世代雖然說民進黨要砍掉重練,但方向卻是改革要大破大立,更要求提出具體時間表。

其實這樣的想法還是未跳脫同溫層思考,未了解執政失敗的主因。民進黨一定要看清事實,這次民進黨空前的失敗,多項改革沒有落實是部分原因,但最重要的是我們所提的各項改革並非全然是社會最在乎及所需,人民2014、2016會投給民進黨,主因是對國民黨執政不力產生的失望,所做出的反投票、不信任投票。我們提出的各種進步價值當然有一定的吸引力及支持群眾,但更多的是對國民黨改善經濟的跳票,然後還搞出人民最厭惡、反感的鬥政(馬王政爭);而韓國瑜的崛起(韓流現象),正是乘載了社會對民進黨的不滿及怨懟,並非真的期待愛情摩天輪、挖石油等政見。 

但改革不是不能做,而是要有優先順序,人民最在乎的要優先做,大步向前、往前衝,次要在乎的穩定向前、低調做。人民在乎的先做好了,對我們有更多的信用,累積更多的民氣,其他改革就相對容易。

也並非所有改革都要大破大立,每個階段都有可及性的目標,要了解社會現況,並知道社會現階段能承受多少,所以改革需要的是階段性而非絕對性的時間表。

在過度承諾方面,這是民進黨執政失敗最核心的問題,追求進步價值並為了取得政權而過度承諾,在執政後因為現實問題卻做不到(例如同婚、實質周休二日),或造成領導人在態度上猶豫不決(同婚),不僅引起反改革者的厭惡,更失去了認同改革者的信任;抑或急就章強推政策(一例一休),造成民怨反彈,最後引發眾怒。這就是當進步價值與過度承諾扣在一起時,欺騙了人民,更傷害了人民,而失去了政權,可以說民進黨這次選舉慘敗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別人。

民進黨人普遍缺乏:責任倫理

民進黨是追求進步價值及改革的政黨,但進步價值通常是少數人的價值,也就是進步價值不完全等同於社會價值,因此在推動改革及追求進步價值上就要爭取社會認同,而爭取認同需要靠長時間的努力、累積,甚至花上一整個世代的時間,不可能一蹴可幾,所以改革成功的關鍵不只在於堅定,更在於穩健。

為了讓進步價值能逐步落實,民進黨人都應具備責任倫理。第一,要有政治判斷,除了關心進步價值本身,更要在追求進步價值而付諸行動(推出政策)之前,預做政治判斷,評估行動可能造成的後果,找到人民可以接受、現階段最可行的進步方案;第二,要有責任感,要為進步價值負責,我們要勇敢跟社會、年輕人、進步團體溝通說明,適度的妥協不是錯,盲目躁進結果延宕了進步價值落實的進程(同婚、非核家園),反而成了失敗的幫兇,還讓社會群起反感,最後讓落實進步價值的目的落空,這不是民進黨所樂見。

切記,我們在引領社會的同時,要確認是否貼近社會需求,社會能否接受及跟得上,要與社會取得平衡,唯有社會能接受,適時跟上了,才有再更往前進的可能及續存。

我也要提醒民進黨各世代,我們不能只活在過去,我們已經從群眾運動轉變成體制內改革,體制內是在做政治處理,而政治處理就是指在改革的同時,會考量現實條件及各方權益後,務實處理並解決問題,也唯有勇於面對現實條件,才能在落實進步價值的同時真正促進並保障人民的權益,而非適得其反。

台灣社會追求的執政模式:鄭文燦模式

這次大選,雖然民進黨在地方執政版圖上大幅縮減,然而桃園市長鄭文燦卻是比上次選舉得票數多了近6萬票,更大勝對手14萬餘票,得票率53%,在所有行政區都取得領先,顯然並未受到中央執政不力而被民意大海嘯重挫。

探究鄭文燦成功的經驗,除了他在施政、地方經營上不分藍綠,除了他了解市民需求,全力拚經濟、拚建設、富民生,他更秉持責任倫理,他知道改革必須分期付款,沒辦法一次到位,透過「和平對話、整合共識」,爭取最多數人的支持。換句話說,他在實踐理念的過程中,因為接地氣,考量了非同溫層的聲音,懂得換位思考,尋找出合理的妥協點、平衡點,減少了改革的衝擊,也達到改革的階段性成果。 

無疑地,鄭文燦成為民進黨這四年來在地方治理的最佳典範,有更多人把這樣的治理經驗稱為「鄭文燦模式」,文化部長鄭麗君更曾大膽預測這將是未來的政治模式。

就如同「鄭文燦模式」一書所述,這樣的模式代表了一種思維,一種多元、包容、尊重及有價值方向的整合型思維,更是代表一種改變的方法,用對話取代對立,以共識取代衝突,超越了藍綠,達成了「翻轉城市」的目標,讓更多市民好工作、好生活、好就業、好創業,讓桃園市成為年輕人們追求人生夢想的首選,讓市民的幸褔感大幅提升。 

民進黨重新壯大的關鍵:思維上新潮流化

民進黨要重新壯大並存續,就必須創造出更多的「鄭文燦模式」,包括從過去高雄市長陳菊(2014得票率68%)、台南市長賴清德(2014得票率73%)在地方執政獲得超高民意度支持,其實仔細更深究會發現,這幾位擁有高民意支持度民進黨籍縣市長的共同點就在於新潮流思惟。他們具有責任倫理,他們秉持務實改革,他們把國家利益及人民權益放在最優先,他們知道落實進步價值是為了促進及保障人民的權益,他們更掌握新時代的民意潮流,這就是新潮流成功的核心關鍵。

20190116-總統府秘書長陳菊16日出席民進黨中常會。(顏麟宇攝)
前高雄市長、總統府秘書長陳菊。(顏麟宇攝)

所以民進黨要大破大立、徹底改變的是思惟,民進黨人唯有在思維上新潮流化,才能重建台灣人民對民進黨的信任,並獲得高民意支持。因此,我認為民進黨中央應該要大量找出擁有這類特質的政治人才,特別是青年政治人才,並將其培養成具有國家領導或協助執政的能力,進而帶領民進黨穩健改革、穩定執政,在各地輸出「鄭文燦模式」,讓「鄭文燦模式」遍地開花,讓台灣社會能穩定地往更進步、更安全及更美好的方向前進。

思惟上新潮流化政治人才的八大特質:

1.務實台獨工作者

2.有原則及理想性

3.做事務實及有決斷力

4.具有責任倫理

5.國家利益及人民權益優先

6.落實進步價值是為了促進及保障人民的權益

7.良好政治判斷、處理及協調的能力。

8.掌握新時代的民意潮流

*作者為青年政治工作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