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歐洲光景:兩次大戰對於歐洲造成了多大的影響?《未來20年 歐洲變革大預測》選摘(3)

2016-03-20 04:40

? 人氣

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打了四年的戰爭,最後儘管美國人的角色被認為比法國更有決定性,法國確實也晉升勝利者的行列。一九四○年時法國在六週內就被擊敗,不論當中合作和抵抗的事蹟有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事實就是法軍在六週內遭到擊敗,且是在美國、英國和波蘭的解救下才重獲自由。法國有派出自己的先遣隊並做抵抗,但是主要還是仰賴美國的軍備,且美國強大的軍力超過英國,更勝法國,所以才能幫助英法重獲主權。法國人是在圖爾打敗穆斯林軍隊的鐵鎚查理,與雖遭到擊敗,卻也輸得光榮的拿破崙的後裔,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並沒有獲得太多榮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一無所獲。他們明白並深深痛恨這點,夏爾.戴高樂在拒絕於諾曼第登陸(D-Day)前夕時,透過廣播朗誦替他撰寫的講稿給法國人時,表現得驕傲且忘恩負義。但要從敗仗、佔領甚至解放中恢復法國的主權的戴高樂,玩的是場毫無勝算的遊戲,因此感激將會是件痛苦的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44年6月6月,近300萬盟軍士兵橫渡英吉利海峽後在法國諾曼第地區登陸,成為迄今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取自維基百科)
1944年6月6月,近300萬盟軍士兵橫渡英吉利海峽後在法國諾曼第地區登陸,成為迄今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取自維基百科)

歐洲的其他地區則是處於震盪中,無論是西班牙在佛朗哥統治下從內戰中復甦,或是義大利從華而不實的墨索里尼掌權中逐漸恢復,抑或是波蘭在經歷連番的慘劇後,遭蘇聯奪走其主權和領地,部分的國家其榮景不再,而希望創造榮景者則無功而返,那些只是希望和平與安穩能夠再臨的國家,則被剝奪了這微小的希望。在兩次大戰間,所有合理與不合理的夢想期待,都遭到碎滅。

通常戰爭結束會成為充滿希望的時刻,至少對某些人來說是如此。有些歐洲人肯定是這麼想的,但對多數的人來說,戰爭落幕只是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失去了什麼,許多歐洲人處於極度貧窮或貧困拮据的生活。不去考慮帝國、國家主權、民主主義,單是死亡人數就高到無法估計,有些家庭徹底遭到摧毀,不再存於這個世界上,他們的名字就此從人類的歷史上抹去。我所指的當然是猶太人,但有多少德國人在砲彈下化成灰燼?又有多少的俄羅斯家庭遭到德國武裝親衛隊以結黨的名義而殺害呢?有多少的孩童在戰後成為孤兒,失去所有血親的存活在世上?

*本文選自《未來20年 歐洲變革大預測》,晨星出版。作者喬治.弗列德曼(George Friedman)為《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兼地理政治預測學家,曾在《未來一百年大預測》中預見了未來的趨勢(政治、科技、人口與文化)。在本書中,他將焦點放在歐洲——這個在世界上延續五百多年的文化重鎮上,審視這個地區最根本也最迷人的基礎文化,探索潛藏在表面之下並無疑地將再次引爆的「火藥庫」。

《未來20年 歐洲變革大預測》,喬治.弗列德曼(George Friedman),晨星出版。(取自網路、晨星出版提供)
《未來20年 歐洲變革大預測》,喬治.弗列德曼(George Friedman),晨星出版。(取自網路、晨星出版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