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琦專文:他山之石─兩岸企業家的交會

2016-02-22 07:10

? 人氣

II· 台灣如何突破中所得國家經濟發展的困境

80年代中以後台灣經濟又面臨一次鉅變。台灣當時的人均所得已經到了3千美元,達到中所得國家的門檻。台灣要如何繼續向前走,擺脫廉價代工的生產型態,迎接高工資時代的來臨,突破所謂中所得國家經濟發展的困境,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另一個問題是,台灣當時每年都出現龐大的貿易順差,最高的時候(1985年)可以占到GDP的20%,而且都來自跟美國的貿易。可想而知台灣會受到多大來自美國的壓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果然,新台幣匯率從1985年底的40塊比1塊美元開始穩定持續升值。最高的時侯升到24比1塊錢美金,升值幅度超過了60%,居全球第二,僅次於日本。同一時間新台幣工資每年漲幅都超過2位數。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的出口產業勢必無法再依靠由廉價勞工所生產的產品。結果這些產業開始大量外移,而新的出口產品出現了,就是各種石化原料,機械、電子零組件,以及機器設備等。再經過了十年,到了2000年,原料、零件與機械兩大類產品的出口占了台灣總出口的8成,徹底翻轉了台灣的出口結構。這裡還催生了一個新興的IT產業。

III. IT產業發展的基石

2004年4月美國商業週刊的封面報導了台灣的IT產業“Why Taiwan Matters?”很多國家都想發展IT產業,但少見成功。台灣的IT產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發展IT產業必須有二個條件:充沛的科技人才與龐大的資金。台灣從60年代開始有大量的學生留學海外,其中有4到5成是理工科系專業。這些海外留學生到了80年代陸續歸國,他們學有專精,又有實務經驗,成了發展IT產業不可或缺的基礎人力。

IT產業是一個燒錢的行業,錢從那裡來?台灣資本市場在1990年代市值增加了4.4倍。但同期間,台灣IT產業的市值占比卻從1990年微不足道的2.7%增加到1999的54.2%。換言之,這段期間台灣股市所增加的市值有7成是到了資訊業。IT產業的市值占率到現在都還維持在50%以上。

這裡我們學到一件事,發展產業不是靠口號,也不一定是要靠政策大力的扶植,而是順應市場力量,有足夠的人跟錢。政府能做的是培養專業的人才,而且不一定要自己培養,以及創造一個願意承受風險的資本市場。

IV·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

現在我們可以談最後一個問題,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的關係。在經濟發展的初期,普遍缺乏資金,市場又封閉,產品是否有競爭力好像不是那麼重要,因為資金投到那裡都會成功。其實並不盡然,因為台灣的國內市場有限,這種封閉 、內向型(inward looking)型的發展非常沒效率,是浪費資源。台灣的產業發展不走當時時髦的重視重工業,輕視輕工業的路線,反而是走務實、發展輕工業,而且以出口為主的路線,獲得很大的成就。

台灣到了80年代中,當以出口輕工業產品的產業發展型態走到盡頭時,也同樣是在外部壓力下,讓新台幣大幅升值,結果促成了產業快速的蛻變與升級。同樣重要的是,得力於早期開放的留學政策以及膨勃發展的國內資本市場,孕育出全球矚目的IT產業。得一提的是,在IT產業中沒有一家是國營企業。

V. 結語

當經濟發展到了一個資金不再缺乏,技術可以自己開發或自國外引進的階段,發展產業靠的是企業家,而政府只在於提供一個良好,富競爭,又開放的經營環境。我想強調的是,政府的職責在塑造開放的環境,而企業家則要勇於面對競爭。 

產業發展就像登山,切忌獨行,獨占。兩岸同業、夥伴可多相互切磋,因為,他山之石可以為錯,可以攻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