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反省總在卸任後?談談管爺「自己的政策自己修」之說

2016-01-05 13:12

? 人氣

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對為何民眾反對政府每個政策提出反思。(資料照/林韶安攝)

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對為何民眾反對政府每個政策提出反思。(資料照/林韶安攝)

為何民眾反對政府每個政策?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日前在TEDxTaipei發表演講時表示,傳統決策模式已過時,他認為政府應考量「公開資訊平台」,讓資訊透明化,從菁英決策轉到群眾智慧,讓年輕人參與政策討論,「自己的政策自己修」,才有助政策推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對傳統上菁英決策─甚至菁英統治的反思。大部份對馬政府執政失利的檢討,都掉在執行技術(如宣傳作不好)、或政治層面(如在野黨非常「野蠻」的無事不反),馬政府官員更時常有「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之悲嘆,少有人全面省思政府決策模式的問題。管中閔以前任政務官身份,提出的反省,該是第一個全面觀照且直指問題核心的反思。遺憾的是,這樣的反思總在卸任後。

台灣在威權時代的決策,當然是非常單純─由專業的技術官僚擬定政策,只要說服高層、得到高層支持拍板定案,就付諸實行。這是專業、高效率、高執行力的方式,也是「我決策,你追隨」的決策模式。

但這種方式缺乏其它立場與聲音的挑戰─即使有也是菁英與菁英之間的對話辯駁,民間聲音全部不見,許多「個人」的權益往往在「大時代」、國家利益的最高原則下被壓制、被犧牲。

到民主時代,民眾聲音上揚,但基本上還是透過「制度」上達,民代、強勢媒體掌握話語權。執政者只要說服、或甚至以利益擺平這些民代、媒體,政策還是暢行無阻。

不過,這套政策推動模式,顯然越來越顯得過時而無效了。從近年幾個重大的社會運動明顯看出,正如在經濟社會上「軟體吞噬了世界」一樣,網路接管一切─主流媒體與民代反而成為網路的追隨者而非議題設定者。傳統推動政策時與利益相關的各種團體、地方辦上百場說明會,可能還不及網路上幾篇批評、幾個嘲諷的聲音來得有影響,最後讓政策推動寸步難行。

馬政府碰到的困境,未來每任政府都可能碰上;馬政府堪稱「菁英中的菁英」,內閣成員具有名校博士學位者眾多,比例之高傲視全球,但政策推起來卻是寸步難行,也算是菁英決策失敗的典範案例。原因不僅是推動政策模式老舊、難以適應新時代,同時也是因為馬政府失去了社會的信任,即使是對的政策,也難得到支持。

現成的「正面案例」,除了管中閔舉政務委員蔡玉玲推動的vTaiwan平台的作法外,更有典範意義的是柯文哲的台北市政府。雖然失言不斷,而且盡作一些以傳統政客眼光看屬「自殺行為」的政策─從取消敬老津貼、路邊停車收費到各種費率調漲(或己準備調漲),但在網路上人氣不墜、支持度仍高,除了個人特質因素外,柯市府善用網路溝通,凡事儘量公開、透明,縱然不會有多少認真把市府「公開透明」上網公告的東西都看了,但姿態擺出後,爭議與反對就少。

因此,管中閔提出政府應考量「公開資訊平台」,讓資訊透明化,從菁英決策轉到群眾智慧,該是一帖醫治現在政策推不動的藥方。

不過,有利亦有弊。雖然避免了菁英決策、菁英統治之弊,但如何防止政策決策「去專業化」與「民粹化」之弊呢?最佳決策模式理論的假設前提是:人都是「理性人」,惟事實未必如此。歷史上那種全民都狂熱支持的政策,最後證明是災難一場的案例不少,而許多政策決策,更涉及專業與視野。而這也是未來所有決策者必須面對與解決的兩難困境。

但無論如何,在整體社會環境已改變下,菁英決策必須被揚棄─或至少隱身幕後,代之以高明的操控;執政者也必須相信「群眾是有智慧」的,台灣必須有新的決策模式與推動方式。蔡英文強調未來她的政府,將是最會溝通的政府,大家可拭目以待,期望新政府可以建立一個適應新時代的最佳決策模式。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