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歐洲危機─極右黨派很有「主流感」

2016-01-04 06:20

? 人氣

捷克的極右街頭活動 (www.blazingcatfur.ca 提供)

捷克的極右街頭活動 (www.blazingcatfur.ca 提供)

「驚嘆!」法國《費加羅報》(Le Figaro)十二月六日那天的頭條以一字說出許多人對法國此次地方選舉第一回合選票揭曉後的感受。法西斯政黨「國家前線」(Front National)贏得了全國近百分之二十八的選票,也就是全國將近三分之一的選民都願意投票給它。國家前線在十三個的區的六個之中領先。「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解放報》頭條表達中間偏左派的危機感。「國家前線(Front National)歷史性的突破﹐」《世界報》的頭條直接了當說﹐「法國的政治現況能以一個問題總結:誰能遏止瑪琳勒朋(Marine Le Pen)?」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幸,十二月十三日第二回合地方選舉中,法國主流政黨運用選舉制度﹐避免了「國家前線」的勝利:社會黨犧牲自身候選人,在部份地區不參選﹐並鼓勵選民投票給保守派的薩科齊(Sarkozy)的共合黨,以抵制國家前線。這一運作成功地在第二回合選舉中致使國家前線一個地區也未能贏得(原本的估計是至少能贏得兩個地區),選舉結果佔全國第三名。

但坦白說﹐在選舉中成功抵制了國家前線﹐並不是什麼值得慶賀的事。在第二回合地方選舉中﹐國家前線得到的票數其實要比第一回合還多﹕六百八十萬票﹐雖然出來投票的選民比以前少。社會黨不僅犧牲了自己﹐將選票轉讓給薩科齊(Sarkozy)的共合黨﹐而且它連在巴黎都大敗﹐共合黨則是贏家。但共合黨的勝利只是表面。事實上﹐薩科齊也是大輸家﹐因為它的勝利是基于這一事實﹕主流政黨與極右之間的「天壤之別」已不存在。

雖然《解放報》的預言「恐怕沒有可能避免瑪琳勒朋在二零一七年總統大選中奪權」,有些過于悲觀﹐但事實是﹐國家前線在法國的多數地區都已有布局﹐並將持續它作為重要反對勢力的地位。瑪琳勒朋對于將近七百萬選民來說﹐是唯一能為他們解決問題的政客。

這就是為什麼雖險些沒讓國家前線在地方選舉上獲勝﹐法國社會和媒體仍展開了一陣反思:究竟是什麼因素讓這麼多的法國選民將寶貴的一票投給法西斯政黨?法國社會如何讓極右政黨成為如此龐大的勢力﹖不少評論家認為政治的極右化是常年來中間偏右和中間偏左的主流政黨經濟政策的失敗造成的。更多人認為是巴黎恐攻事件直接導致的。也有評論家反思法國的過去﹐和它深沉的民族主義﹐認為以上這些因素喚醒了根深蒂固的民族主義和對他者的仇恨。

而國家前線之能夠打破記錄﹐成為法國史上最大的極右政黨﹐並在二零一七年很有執政的可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它的主流化。這也是為什麼國家前線是可懼可畏的:它是歐洲極右勢力主流化的例示。它對外來者的「零度容忍」政策﹐在現代包裝下被許多選民接受﹐取代了選民過去信任的中間偏右的政黨。這種包裝包括抹去它的法西斯歷史形象﹐瑪琳勒朋在這方面做的很成功﹐與父親劃清了界線(她的父親是國家前線的創始人﹐終生反猶太﹐否認納粹大屠殺的史實)。瑪琳勒朋今年八月還開除了她父親的黨籍﹐她的目的是要在選民心目中除去國家前線的法西斯標簽。她在反歐盟和反移民的同時﹐(至少部份)支持同性戀權益﹐這就有助于淡化國家前線極端主義的形象。

瑪琳勒朋堅稱﹐國家前線不是「極右」,而是一個「老百姓的愛國政黨」,旨在「反抗精英的背叛」。瑪琳勒朋的反當權者的民粹語言﹐是今日歐洲所有極右黨派和組織的共同特點。

法國「國家前線」主席瑪琳勒朋 ( www.npr.org. 提供)
法國「國家前線」主席瑪琳勒朋 ( www.npr.org. 提供)

英國這二十年來極右勢力的發展也是朝着主流化和「現代化」的方向﹐「反抗精英」的民粹語言是重要的一部份。比如英國國家黨﹐它早期長久以來選擇保持黨的純粹性﹐是一個處于社會邊緣的法西斯幫派。而到了葛林分(Nick Griffin)于一九九九年成為黨魁後﹐這一切就改變了。他的夢想是要讓英國國家黨進入執政之門。在他領導下﹐英國國家黨首次展開了「現代化」的策略。就如今日法國的瑪琳勒朋一樣﹐葛林分試圖摒棄納粹語言﹐否認過去對希特勒的贊揚﹐強調主流政治話語裡的「國家利益」﹐以主流的保護主義語言來提倡終止移民。自一九九零年代到二零零九年間﹐英國國家黨一共贏得了五十八個地方政府的席位﹐還將兩位法西斯主義者送進了歐盟議會﹐這都與它的「現代化」有關。

而同時﹐極右黨派的「現代化」最後也成為英國國家黨終結的主因。畢竟﹐英國國家黨黨魁雖試圖改變街頭惡棍的形象﹐仍無法隱藏它法西斯政黨的本質。不僅是它的連環內鬥(包括暴力事件)從未停止過﹐許多黨員對黨魁「現代化」的不服﹐造成該黨無可自救的分裂。這在選民眼中﹐當然意味着不穩定性﹐對它的執政能力的評估大打折扣。許多人即使認同英國國家黨的思想和政策﹐也不見得會投它一票。

在英國國家黨走下坡之前﹐它大多數選民來自本地藍領白人﹐其中真正同情法西斯的是極少數。大多數國家黨的選民做出這種選擇是出于對未來的不安全感和焦慮﹐特別是在制造業蕭條和礦業結束後那些經濟低迷﹐失業率高的地區。這種基于不安全感的反移民﹐仇外的選民﹐並不總信任英國國家黨的執政能力。因此﹐當英國獨立黨(UKIP)的法拉傑(Nigel Farage)于二零零六年登上舞臺後﹐英國國家黨的基層選民就在不斷減少。這當然是由于法拉傑聰明地將他的種族主義置于主流政治話語範圍內﹐並提出一套體制內的解決方案。他的反移民政策﹐比如限制東歐移民的進入﹐都在執政黨移民政策的範圍內﹐是一般中間選民可接受的議題。法拉傑很輕易地從極右黨派那裡接收了它們的支持者﹐法拉傑個人也曾很得意地說﹐英國國家黨的垮臺﹐原因就是他本人。確實﹐二零一四那年的選舉﹐英國國家黨葛林分連他在歐盟議會的席位都丟了﹐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只剩下兩個地方議員的席位。英國國家黨有自知之明﹐今年大選只推出了八位候選人﹐他們總共得票還不到兩千。該黨在議會政治上徹底垮臺﹐只能退回街頭。

而在街頭﹐英國國家黨也早已被英國護衛聯盟取代。國家黨的反猶太﹐反女性墮胎權﹐反同性戀等等的法西斯街頭形象﹐無法在任何層次上與多元社會對話。而英國護衛聯盟則在公共場域裡摒棄了極右傳統的生物種族主義﹐轉而強調「文化差異」﹐「宗教差異」﹐拉近了它與主流種族主義之間的距離。過去七年來﹐它因此能主導極右街頭運動﹐運用民粹語言和民族主義符號﹐號召「愛國人士」﹐動員了英國首次的反穆斯林運動。創始人羅賓森(Tommy Robinson)愛說的那句話﹐就是「我們不是極右派,我們是一個『老百姓的愛國政黨』。」

當法國地方選舉第一回合結果揭曉時﹐羅賓森就在社群媒體上大放鞭炮﹐歡慶國家前線又朝執政邁進了一步。他認為這將有助歐洲對抗他所謂的「伊斯蘭化」。對于歐洲反移民﹐反穆斯林運動的未來﹐他感覺非常樂觀。過去三個月以來﹐羅賓森特別積極參與歐洲各國極右組織的街頭運動﹐並連結全歐極右組織的活動。在德國﹐他找到了「適合英國愛國組織發展的模式」。他向我透露﹐「德國的Pegida[去年十月成立的反穆斯林組織]讓我看到了我們發展的大好機會。Pegida是個非暴力的抗議組織﹐成員包括許多中產階級的愛國人士﹐與英國的護衛聯盟很不一樣。Pegida每周都在贅思登(Dresden)這個德國城市舉行遊行﹐過去的五十二周以來﹐每周都有將近大約四萬人參加。」

羅賓森強調Pegida的「非暴力」和「跨階級」的性質﹐正是為了達到極右現代化﹐主流化的目的。但事實早已映證Pegida的基層成員和支持者的種族暴力傾向﹕在德國各城市﹐他們對移民和難民避護所的攻擊﹐早已不是新聞。今年﹐德國全國就已記錄了五百零五件攻擊難民避護所的事件。

德國極右組織Pegida街頭活動 (linksunten.indymedia.org 提供)
德國極右組織Pegida街頭活動 (linksunten.indymedia.org 提供)

而歐洲主流政黨的反移民和反穆斯林政策﹐讓Pegida這樣的極右勢力和它的活動越來越被正常化。比如﹐布拉格「反伊斯蘭集團」(Bloc Against Islam)集會的參與者得到了捷克總理賽門(Milos Zeman)的全力支持﹐並到場致詞。「反伊斯蘭集團」的極右份子揮舞着「禁止伊斯蘭」的旗幟﹐對總理賽門的致詞鼓掌叫好。「沒有人能告訴捷克人該怎麼做﹐」總理賽門對群眾說。那真是捷克法西斯份子開懷的一天﹕在國慶日的集會上﹐他們的種族主義得到了主流政客的背書。英國的羅賓森強調「反伊斯蘭集團」是「由愛國人士組成的」﹐「它的領導馬丁孔威加(Martin Konvicka)是位主張非暴力的學者」。再次﹐事實證明相反﹕孔威加長期散播種族主義﹐甚至有「穆斯林應進毒氣室」等言論﹐近日剛以「煽動種族仇恨」罪名被告上法庭。

極右種族主義的主流化﹐在歐洲各國都正在發生:如匈牙利總理歐班(Viktor Orban)﹐就完全反對接受敘利亞和各國難民﹐他表示「歐盟對各國接收難民的規定會讓恐怖主義在歐洲擴散」﹐並稱他的政府當政期間﹐「絕不會接受歐盟的難民配額﹐絕不會接收任何難民。」他又公開表示﹐「伊斯蘭是西方文明的威脅」。波蘭和斯洛伐克也很快地跟進。波蘭的外務秘書長瓦茲克斯基(Witold Waszczykowski)表示﹐歐洲必須停止接收移民。斯洛伐克總理費客(Robert Fico)更不掩飾他的種族歧視﹐要求「限制歐洲穆斯林的自由」。

兩周前﹐英國的羅賓森宣布成立Pegida的英國支部。他在接受第四臺採訪時﹐挺着胸﹐充滿自信地表示﹕「英國應禁止讓穆斯林進入﹐至少五年。」他似乎不需太多的藉口﹐畢竟﹐歐洲難民危機﹐恐攻事件等等﹐已是主流反穆斯林政治話語的中心論點。可畏可懼的是﹐羅賓森很清處自己的組織發展的潛力。他對我說﹕「幾年前沒人相信我們的話。現在社會總算聽懂我們了。我們的思想和主張﹐現在已是主流。」

*作者為獨立記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