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靖康之恥」給我們的省思

2018-12-30 07:00

? 人氣

作者以宋代靖康之難來省思現代我們國民也要有居安思危的思維與冒險犯難的精神,才能夠強大。圖為《清明上河圖》描繪北宋熱鬧風光。(圖/截自Wikimedia Commons)

作者以宋代靖康之難來省思現代我們國民也要有居安思危的思維與冒險犯難的精神,才能夠強大。圖為《清明上河圖》描繪北宋熱鬧風光。(圖/截自Wikimedia Commons)

相信看過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的人都知道,郭靖和楊康的名字來源於當時的一起國家事件-靖康之恥。全真道長丘處機給郭楊兩家未出生的孩子取這名字,就是要讓後人不要忘了靖康之恥。由於是國恥,宋朝官員被禁止過度傳播,以致許多人至今很難以了解當年的悲慘。

公元1127年,北宋欽宗靖康2年4月,金軍攻破「東京」汴梁城(今河南開封),除了燒殺擄掠外,也俘虜了徽、欽二帝,東京城中所有金銀財寶也被劫掠一空,更挾持大量皇族、後宮妃嬪與朝臣等共上萬人北上金國,後宮妃嬪一路上備受金兵凌辱,到金國首都五國城後的遭遇更是悲慘,可說是當年漢民族史上巨大災難之一,史稱「靖康之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宋欽宗趙桓當年謀求與金朝議和,在改了四遍的降表簽字,不但俯首稱臣,還向北方朝拜!結果呢?父子還是被押往金國,被金國皇帝封了個「重昏侯」,其父親宋徽宗趙佶則被封為與「昏德公」。徽欽二帝與高宗之妻妾與女兒,備受金人糟蹋,有人還生了子女,以致有人懷疑,清太祖努爾哈赤可能就是徽欽二帝與高宗之後代子孫!

宋徽宗,是一位天才藝術家,卻也是亡國之君。(維基百科)
宋徽宗,是一位天才藝術家,卻也是亡國之君。(維基百科)

那一年岳飛24歲,只是宗澤手下一名小軍官,眼見國仇家恨,不共戴天,悲憤的寫下千古名詞《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詞中的「靖康恥」指的就是公元1127年春,北宋都城汴京遭受金兵攻陷的「靖康之難」。

《宋史》記載:岳飛治軍以身作則,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他率領的「岳家軍」軍紀嚴明,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讓敵方女真人讚歎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是南宋初唯一成功組織大規模進攻的統帥,他反對宋高宗「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之消極防禦戰略,主張積極進攻,成為後來被高宗下令絞殺的主因。

《清明上河圖》的名畫可以看出,當年的「東京」可是當時世上最富庶繁華的都城,就人口數量來說,據《宋史·地理》所載,當時開封府在宋徽宗朝有26萬多戶,超過百萬人口,是當時世上人口最多的都城,平常遊人如織,百業興隆,十分熱鬧,「靖康之難」卻慘遭金兵肆虐,實令人浩歎!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畫院畫家張擇端所畫,宋徽宗用「瘦金體」在圖上題寫「清明上河圖」五字,「靖康之難」後流入金國,金國被蒙宋聯軍消滅後,此幅畫再重回宋國。從圖中已可看出當初北宋的危機,宋徽宗卻渾然不覺,仍然夜夜笙歌,是其亡國的主因。

筆者年少時,每每讀到岳飛的《滿江紅》,雖然感到五內澎湃,不能自已,但當時歷史教科書上沒有詳細記載當年的情景,也無網路可以查閱資料,所以難以體會他當年的悲痛情懷。直到最近,從網路讀到許多當年歷史,才能感同身受,覺得宋朝皇帝怎麼都那麼渾蛋,自私自利,貪生怕死,沒有倫理道德觀念,也不知感恩圖報,可說比一般禽獸還不如,因為禽獸尚知保護家人,感謝幫助他的人,然而徽欽二帝與高宗卻是無血無淚,坐視自己妻女與母后遭受野蠻人蹂躪,還羅織罪名殺害一些矢志幫他收復山河、拯救親人的忠臣。

公元1133年,紹興3年,岳飛30歲,他行軍路過湖北「黃鶴樓」時,寫了一首《登黃鶴樓有感》


「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

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

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

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

其中的「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意思是說,士兵在哪裏?他們沙場中捐軀,鮮血染紅了兵刃。百姓在哪裏?他們在戰亂中喪生,屍首填滿了溪谷。不難想像當年中原兵荒馬亂的情景,只因宋朝長期「重文輕武」政策所致。

岳飛是南宋最卓越的大將,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最令金人膽寒,詩詞也文采斐然,瀟灑自如,氣壯山河。這篇《登黃鶴樓有感》與在他之前一百年的范仲淹《登黃鶴樓記》,可都是憂國憂民、流傳千古的佳作。不同的是,范仲淹當年面對的敵人是西夏,岳飛面對的是更兇狠的敵人金國。兩人均以赤膽忠心捍衛大宋家國,范仲淹只是曾經被罷官,岳飛則死在昏庸皇帝宋高宗與秦檜等漢奸手中,令人感慨萬千。

岳飛年少時,深感當時宋朝正面臨國破家亡而從軍。有一次,因為他性格倔強,不聽調度,違犯了都統制王彥的軍令,要受軍法處理。王彥愛才,不忍殺他,就把他上交給在「東京」駐軍的宗澤統帥處理,卻讓岳飛因禍得福,因為當時年近七十的老將宗澤,與岳飛詳談之後,對岳飛的將才大為賞識,此後就盡力栽培他,使之成為自己的接班人。岳飛也不負老將軍託付,屢次擊敗金兵,成為金兵最畏懼的對手。如果岳飛是千里馬,宗澤就是伯樂,兩人都是宋朝忠肝義膽的大將軍,共同捍衛大宋江山。

宗澤是文人,宋哲宗時的進士,詩詞也是一絕,他有一首詩《早發》,能生動描繪出這位老將軍的大將風範:

「傘幄垂垂馬踏沙,水長山遠路多花;

眼中形勢胸中策,緩步徐行靜不嘩。」

其中「傘幄垂垂馬踏沙」是說,他在帥旗與軍旗紛飛招展下,騎著戰馬率軍沿著黃河邊的沙地行軍,避免踐踏老百姓所種的莊稼;「水長山遠路多花」是寫行軍途中所見的壯麗山河與不可勝數的明媚花卉相互輝映;「眼中形勢胸中策」是說,他眼前所看到盡是因戰亂而殘破的家國,一邊思考如何迎戰敵人的對策,早已胸有成竹;「緩步徐行靜不嘩」是指三軍不慌不忙地慢步而行,不發出一點聲音,反映出其沉著與穩重,不愧有大將風範。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當時宗澤本已退休,因為金兵入侵,「東京」被圍,欽宗趙桓在圍城中繼位之時,認為他有膽有識,請他重新出山為國出力,擔任河北磁州義兵都總管,率領當地民軍屢敗金兵。當時康王趙構被欽宗派往金營議和,途經磁州時被宗澤諫止,逃過一劫,才得以避免宋朝滅亡。

當年底,趙構被任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宗澤等人為副元帥,屯兵河北磁州。當他聽到汴京失守,皇上等人被擄北上,怒不可遏,一面聯繫其他將領,一面帶領有限精兵直撲大名府,準備在這裡一起渡黃河,在半路劫回徽欽二帝,卻不見其他將領前來,那時康王趙構也派人送書信前來令他撤軍,他只好望河興嘆,失望而回,隨後擁戴趙構登基,維持大宋國祚。

公元1128年,靖康3年,宗澤年近七十,眼見北伐無望,在彌留之際,吟詠諸葛亮的《出師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並在大聲疾呼部下:「渡河!渡河!渡河!」後悲憤而死,為他扶棺的正是他的兒子和岳飛。有趣的是,宗澤不僅是宋朝大將,也是「金華火腿」的發明人。

岳飛繼承宗澤遺志,誓言「還我河山」,一心一意渡黃河,滅金兵,迎回二帝,以雪國恥,於公元1139年,宋高宗紹興10年,在偃城與穎昌之戰大破金兵最精銳之「鐵浮圖」與「拐子馬」後,岳飛長子岳雲,血戰沙場,渾身是血,甚至用雙錘打死金國大將夏金烏,為以寡擊眾而戰死的「楊家將後人」楊再興,報了一箭之仇。岳雲不愧是岳飛的手下猛將之一,最後卻被南宋官府凌虐致死,如同其父親一樣,也是「天日昭昭」的時代悲劇。

南宋岳家軍將領岳飛(維基百科)
南宋岳家軍將領岳飛收復大片土地,卻遭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維基百科)

正當岳家軍準備趁勝追擊,一舉收復「東京」,直搗黃龍,卻意外接到高宗連續十二道金牌令他速回,岳飛痛心泣下,東向而拜說:「臣十年之功,廢於一旦!非臣不稱職,秦檜實誤陛下也!」儘管身旁將領都勸告岳飛秉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原則,立刻收復東京,渡過黃河,直搗黃龍,但是岳飛不願做個抗命的歷史罪人,也不願意看到國家陷於分裂,讓人民生活痛苦,最後迫於無奈,只好撤兵。

岳飛的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

透露出當年他收到高宗十二道金牌時內心的徬徨,畢竟「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對於一心一意想報效國家、為大宋報仇雪恨的岳飛,高宗的撤退命令對他是多麼痛苦的抉擇,最後只能選擇服從皇令,慷慨赴義,實乃天地同悲!

回臨安(杭州)後,岳飛一行人立刻被朝廷以「叛國罪」拘押。當岳飛受審時,審判官大理寺寺丞何鑄對岳飛說,有人告他叛國,有何話說?岳飛脫下囚衣,背後刺有「盡忠報國」四個大字,無聲勝有聲,那是岳飛母親在他從軍時親手為他刺上去的。這四字如同太陽一樣光芒四射,周圍獄卒見狀,紛紛下跪求情,連審判官何鑄都不敢逼視,心想,這樣的忠臣怎麼可能叛國?向上反映未果,無奈之餘,只好罷官求去。

公元1141年,紹興11年,秦檜改唆使万俟卨向宋高宗呈上一道奏摺,捏造岳飛抗金時擁兵「不救同僚」,「放棄陣地」與「叛國」等多項「罪名」,於隔年硬是將岳飛、其子岳雲與部將張憲、王貴等人處死,不禁令人感慨萬千!事後韓世忠曾質問秦檜為何處死岳飛,秦檜美其名曰「莫須有」。高宗、秦檜夫婦與万俟卨等小人,可說都是漢民族的千古罪人,世世代代被民眾吐痰、唾棄,可說是罪有應得,宋高宗理應也被鑄成銅像跪在岳王爺墳前才對。

杭州岳王廟的秦檜夫婦跪像(維基百科@helennawindyleeCC BY-2.0)
杭州岳王廟的秦檜夫婦跪像。(維基百科@helennawindyleeCC BY-2.0)

岳飛等將領之所以被處死,係因1141年宋高宗趙構與金國簽訂「紹興協議」,主戰派不是被殺(如岳飛),就被貶(如韓世忠),趙構以為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做他一輩子逍遙快活的皇帝生活,誰料紹興31年(公元1161),金國皇帝完顏亮悍然撕毀協議,再度南侵,幸好在采石磯戰敗,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但是趙構已經嚇破膽,為了日後逃跑方便,隔年就趕忙將皇位禪讓給宋太祖的後代孫建王趙眘,是為宋孝宗,宋孝宗就任後馬上恢復岳飛等人的名譽。由此可知,一味對敵人示弱求和,無法換來真正和平,只因趙構貪生怕死,真孬種!

岳飛死去91年後的1233年,這個國恥終於獲得洗雪,蒙與宋聯軍滅了金國,金國被蒙古奴役的慘狀,是靖康之恥的十倍!後來南宋被蒙古所滅,再次遭受浩劫。元朝統治中原不滿百年,貪汙腐敗,中原群雄並起,朱元璋掃平群雄後派大將藍玉遠征蒙古漠北,滅了元朝最後餘孽,藍玉對元朝皇帝的后妃也百般蹂躪,歸國後更是趾高氣揚,不可一世,被朱元璋知道後,將他以叛國罪論處,製成「人皮燈草」。慶幸的是,這些當年的異族,如今都已經被大宋漢民族的後代所同化了,可說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仇恨,冤冤相報,不斷重演,並非好事,總該有個了結,彼此互相尊重,和睦相處,豈非比較好?否則受害最慘的總是婦女同胞!

如今歷史已還給岳飛公道,證明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公認的大英雄,連日本人都欽佩得五體投地,例如在二戰侵華時,日軍進佔杭州西湖,對岳王墳不僅不敢破壞,甚至頂禮膜拜有加,因為他們最欽佩這種忠勇愛國的民族英雄人物,自然也包括文天祥,明治維新時把他們的事蹟當做中小學生忠君愛國的最佳教材,所以日俄戰爭與二戰時,許多日軍才會那麼勇敢,視死如歸,尤其是神風特攻隊。

但後代有人認為岳飛是「愚忠」,為何要為這種昏君效命?然而設身處地,他當時除了盡忠報國、奮勇殺敵外,又能何為?身為大宋子民,他能抗命嗎?又敢抗命嗎?若沒有政府的後勤支援,以及友軍韓世忠、劉琦與張俊等各路軍馬的協助,他能夠單獨北伐直搗黃龍嗎?高宗之所以令他撤軍,當然其中隱情很可能是因為金國實施反間計,以釋放二帝回國或在「東京」扶持他哥哥欽宗稱帝為藉口,派密使向高宗要脅,除非殺掉岳飛,否則無法和談。

南宋劉松年所作「中興四將」圖(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全身立像)。岳飛為左起第二位(維基百科)
南宋劉松年所作「中興四將」圖(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全身立像)。岳飛為左起第二位(維基百科)

後代有人認為宋高宗趙構實在很窩囊,自己父親與兄長在「靖康之難」都被金兵擄走,百般羞辱,自己母后與太太也都被金兵擄走並送入金國「浣衣院」做妓女,備受蹂躪。一般民眾如果受此奇恥大辱,必然視為血海深仇,非報仇雪恨不可,然而高宗卻不思報仇,不僅不鼓勵岳飛率軍收復東京,直搗黃龍,幫他報仇雪恨也罷,還特地下了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又刻意羅織罪名加以殺害,只是為了自己能安穩坐上皇位,簡直是無血無淚的昏君。

然而也有人認為,宋高宗趙構之所以如此狠心,是因為痛恨父親徽宗與兄長欽宗平時都歧視他,只因趙構母親只是一名出身卑微的宮女,徽宗與欽宗又兩次派他到金國當人質,不管其死活,第二次若非宗澤勸阻他留在河北磁州,否則他恐怕也不妙,這些事讓趙構很早就心懷不滿。因此靖康之難後,徽宗與欽宗都被金人擄走,等於解除他心頭之患,所以他當上皇帝後,也就不管父兄的死活,否則若迎回他們,那麼他又能當皇帝嗎?又能容忍繼續被歧視嗎?這應該是岳飛所不知道的宮廷內幕。所以有人說,北宋滅亡的「最大贏家」並非金國,而是這位無人疼的「大宋國寶」–宋高宗趙構

話雖如此,高宗的母親與太太也都被金人擄走並備受凌辱,能見死不救嗎?這大概是高宗的兩難吧?岳飛死後,金人為表示「感激」,特將他母親韋賢妃送回國,但她已經被金人折磨成不成人形,有如二戰時備受日軍糟蹋的慰安婦!如此奇恥大辱,高宗居然也能忍受,只因不願意看到其父兄回國「掌權」,這是為人之子嗎?若擔心岳飛功高震主,破壞宋金和議,則令他撤軍後取消其兵權也罷,為何還羅織罪名非置他們於死地不可?這是為人之君嗎?所以有人認為也應將高宗鑄成銅像跪在岳飛墳前謝罪,只是因為專制皇朝時代,官員認為如此做,對當時皇帝是大不敬,因此無人敢做。

如果當年高宗能支持岳飛收復東京與燕雲十六州,並直搗金國黃龍府,不只報了國仇家恨,尚且可以維護宋朝國祚更長久,因為以岳王爺的文韜武略,絕對可以幫宋朝訓練出一代又一代文武雙全的精兵悍將。《射鵰英雄傳》中說,岳飛死後留有一部名叫《武穆遺書》的兵書,雖然此書目前被認為是金庸小說的虛構,不過岳家後代確有一本岳飛留下的武功秘笈。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位與岳飛同一時代的南宋詩人林升,不齒宋高宗偏安苟活的心態,做一首大名鼎鼎的詩–《題臨安邸》加以諷刺。全詩如下: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將西湖美景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西湖美景甲天下,乃是人間天堂,而國家卻面臨周圍異族的虎視眈眈,無太平之日,但是南宋皇帝卻只顧著自己縱情享樂,不顧王朝的命運,也不思報國仇家恨,從此改變重文輕武的政策,也不會想到即將重蹈北宋的覆轍,寧願繼續偏安東南,根本不值得人民為他效命,難怪後代有人認為岳飛等忠臣未免太傻了,因為既然宋太祖趙匡胤可以發動「陳橋兵變」,自立為王,岳飛為何不能?若是這麼做,岳飛還會有今日的盛名嗎?

岳飛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命,天下當太平」「正己然後可以正物,自治然後可以治人」可都是治國平天下的至理名言,可惜他生不逢時,只能當悲劇英雄,如同明朝的袁崇煥、民國的孫立人與德國的隆美爾等名將,只因效忠非人,以致飲恨青史。文天祥在其《正氣歌》所說:「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岳飛一生為國為民的赤膽忠心,天日可表,難怪就義時,他口中還喃喃自語說:「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如同文天祥就義時所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岳飛與宗澤都是漢人的民族英雄,在國家面臨危難時,勇敢挺身而出,力挽狂瀾,遺憾的是,都不幸遇到昏君,以致「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如今在杭州西湖與其老家河南湯陰縣,都有岳武穆公的紀念祠堂,供代代海內外中華兒女前往緬懷與追思,岳王爺地下若有知,應該也可以含笑九泉之下了。

「靖康之恥」給我們的教訓是–「好戰必亡,忘戰必危」,一個國家之所以強大,除了要有許多不愛錢的文臣與不怕死的武將外,更要有雄才大略的君主。然而從歷史看,獨裁專制的政權很難代代培養出明君,大都是初期幾代還好,後代子孫因為養尊處優慣了,就一代不如一代。宋朝是如此,其它各朝也是一樣,宋朝尤其腐敗無能,所以先後分別亡於金國與蒙古等當年的異族。只有重視國防,文武並重,才能建立強大國家。

誠如南斯拉夫政治家吉拉斯所說:「專制獨裁勢必帶來腐敗,越專制則越腐敗」,可是至理名言。只有自由與民主制度,國家才能長久,畢竟學術與言論自由,可以促進科學、藝術與人文的發展,民主制度可以選出英明的國家領導人,如美國華盛頓、林肯、羅斯福、杜魯門與雷根總統,以及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與柴契爾,如果有誰任內表現不好,主人有權可以更換,不像帝制時代,皇帝再腐敗,人民只能順從,不能反抗,反抗就是「叛國」。

對個人而言,「靖康之恥」也提示我們不要只會讀書與考試,平時學一些防身術(如岳家拳或詠春拳)也很重要,以備不時之需,否則像四年前的鄭捷事件,南部有位成大碩士生北上求職,已經獲得某大企業錄取,美麗人生即將開始,卻在車上白挨一刀而英年早逝,豈非憾事?如果該生在學校能學得一點防身術,可以保護自己,又何以會發生此悲劇?

所以筆者認為,防身術也應比照英語,成為各大學學生畢業的門檻之一,畢竟所學再多,卻不會保護自己,又何用?防身術不僅可以健身,還可以保護自己,一舉兩得,強國又強種,何樂而不為?須知,日本與韓國很多中小學女生,可是空手道或跆拳道高手。反觀我們許多大學生,整天都在玩手機或上網打電玩,以致「四眼田雞」或「弱雞」到處都是,政府又取消義務役,實施募兵制,難道國家不危險嗎?

國家若有許多「文武雙全」的國民,就能選出英明領導人並建立強大的國防,讓外敵不敢隨意侵犯,如今日一些歐美國家,實施民主政治都已超百年,始終屹立不搖,甚至越來越強大,因為實施民主政治,人民是國家主人,又有學術與言論自由,所以能吸納各國人才為其所用;其政府也重視體育、科學、人文與藝術,國民身體健康,樂於創造、發明與創業,談吐優雅,生活有品味,國家自然文明又強大,到處受人尊敬,又有誰敢欺侮你呢?

邱吉爾。(維基百科)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對於戰爭的理解和宋朝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結果。(維基百科)

曾經帶領英國打贏納粹的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說:「在戰爭與屈辱面前,你若選擇了屈辱,可是屈辱過後,你仍得面對戰爭!」(Between war and dishonour.You choose dishonour.You will have war.)此話對當年的宋朝是如此,對現在的我們,又何嘗不然?

當年前英國首相張伯倫,為了安撫希特勒,特地跑到柏林與其簽定和平協定,結果證明受騙上當,張伯倫因此下台,由邱吉爾取而代之。邱吉爾先是發動軍民,以英勇行動挽救數十萬英法聯軍從敦克爾克海邊大撤退,接著又發表著名的爐邊談話,激勵英國全民,無論如何要抗戰到底,永不投降,因而激起英國年輕人從軍熱情,許多牛津與劍橋大學生奮勇加入空軍,在英倫上空擊敗來勢洶洶的德國空軍,讓納粹德國知難而退,奠定日後反攻歐陸勝利的基礎。可見選擇屈辱的和平之後,仍然無法避免戰爭,只有不畏戰,才能止戰。

當年宋朝皇帝如果有邱吉爾的膽識,怎麼會發生「靖康之禍」?藝術家只配從事藝術,不適合從政,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只培養一堆崇尚風雅、不學無術的藝術家,讓軍人備受歧視,從而造成國家懦弱不堪,是治國者的大忌。反觀漢朝、唐朝與明朝強盛時期,由於重視國防,周圍蠻族不敢隨便入侵。如今英、美、法、瑞典、瑞士、以色列與新加坡等國,也都重視國防,所以無人敢欺侮他們。瑞士與以色列採取全民皆兵政策,新加坡的國防軍力雖不強,卻重視外交,所以能在大國角力中生存,這些國家的作法都值得我們看齊。

一百多年前,英國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成為世上唯一「日不落國」的國家,就是重視自由民主與國防安全、獎勵科學研究與創造發明,並重視哲學、科學與民主教育,所以能誕生許多偉大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與一群勇於冒險犯難的國民,其中科學家如:發現力學與萬有引力定律的牛頓、發明蒸汽機的瓦特、發明發電機與電動機的法拉第、完成電磁波通訊理論的馬克斯威,還有協助盟軍破譯德國潛艇密碼的英國數學家圖靈;政治家如邱吉爾與柴契爾夫人;軍事家如威靈頓、納爾遜與蒙哥馬利。近三百年來,英國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有這些偉人做出卓越的貢獻,其卓越的教育與自由民主更是關鍵。即使是今日,英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沒有人敢輕視他們,何況欺侮他們。至於美國、法國與德國等歐洲國家,更不用說了。

總之,重視自由民主與國防安全、獎勵科學研究與創造發明,還有重視哲學、科學與民主教育,國民也要有居安思危的思維與冒險犯難的精神,如同英、美、法、瑞典、瑞士、以色列與新加坡等國一樣,國家才能強大,也才沒有人敢欺侮,這是「靖康之恥」給我們的省思。

*作者為台大物理博士、文化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