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信觀點:繼續替蔡英文粉飾太平,民進黨2020只會敗得更慘

2018-11-27 06:50

? 人氣

蔡英文總統在民進黨中央宣布辭去黨主席一職。(蔡親傑攝)

蔡英文總統在民進黨中央宣布辭去黨主席一職。(蔡親傑攝)

選後檢討若是像《自由時報》焦點評論標題所言,小英是「用錯的手段,做對的事」,那麼就是根本沒有正視韓流效應所激發與匯聚的民怨與主流民意。還有一些深綠的朋友用了這次大選是「加了工的主流民意」,同樣沒有見識到在韓流造勢的現場,那種國旗飛舞、飄揚的強烈相互感應與氛圍─兩年多來這就是被民進黨所刻意打壓與無情摧殘的對中華民國的認同與關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小英若是做對的事,那麼為何這些民眾不要人家動員就自動要到高雄現場?更何況小英用了太多錯的手段與庸才來幫她執行這些偏執、粗糙的政策,不到三年就激起太多太多的民怨,媒體不幫忙提醒小英全盤檢討重新再出發,還要幫她掩飾過去的偏執與錯誤,無異於瞎子引導瞎子,未來若還是這樣執意下去,只有可能更瞎,無法面對真正主流民意,當然2020年時選民還是會給這樣的執政黨更重的打擊!

請試著重新再檢視韓國瑜現象,韓流效應輻射驚人!2018年九合一大選結果正反映出選民對民進黨執政的強烈不滿與對小英所有施政路線的強烈反彈,特別是「小英式的改革」。

20181123-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23日晚間舉辦選前之夜造勢晚會,支持者揮舞國旗情緒沸騰。(新新聞林瑞慶攝)
「韓流」所到之處無不國旗飛揚。(新新聞林瑞慶攝)

首先,選戰中韓國瑜所主張的「貨賣得出去」,選舉結果反映在農漁業縣市最清晰,像彰化、雲林、高雄、澎湖、宜蘭、花蓮與台東等縣市最盼望的就是境內農漁產能夠順利銷售出去,創造出更多的內外銷市場,搞活大家的生機。

其次,韓國瑜主張的「人進得來」,同樣也反映在觀光縣市的選舉結果如高雄、台中、宜蘭、花蓮、台東、金門、馬祖與澎湖等縣市最盼望的就是能吸引更多國內外觀光客,特別是陸客,創造更大與更多的觀光產值,搞活台灣的經濟。

最後,韓國瑜倡導的「高雄賺大錢」,同樣地反映在從台北、新北一直到全國各地由綠轉藍的縣市,事實上,各縣市都想要讓境內經濟活絡,全國的每位民眾都能賺大錢。韓流只是匯流了這些殷切的期待,反映在選票讓綠地變藍天。問題是光靠觀光或傳產、農漁產是無法讓全民賺大錢的,所以選戰結束之後,清理戰場與思緒,當下最迫切要做的不正是激活傳統各項產業之外,更應開拓新興產業!韓流在席捲全台的最強大的破壞威力(大破),就是在提醒小英,趕緊醒醒,不要再執著於政治上的意識形態與族群操弄,而是趕緊重組財經小內閣,重新全盤地推動台灣新經濟(大立)。

值得注意的是,在財經小內閣全盤改組的同時,深深地牽涉到另外兩個重要的政策,就是能源政策與環境保護政策。在韓流的驅動之下,全省各地反空汙的聲浪匯聚,沒別的,就是拒絕小英的「2025廢核家園」的政策,因為所有燃媒、燃氣發電在綠能還未逐步取代成為核心發電能源之前,兩年多來火力發電已成為台灣主要供電來源,小英拒絕「以核養綠」特別是封存核四廠,還將核燃料棒秘密送還美方,換來的代價是經常性的空氣汙染與全民健康的危機,能源政策的偏頗,從高雄到台中到新北,三市聯盟激發出來的反對票,就是造成蘇貞昌、林佳龍與陳其邁敗下陣來的關鍵因素之一,國民黨「反空汙」、「反深澳電廠」、「以核養綠」等公投案紛紛過關,正是要告訴小英,你的廢核家園政策必須改絃更張!應該改以多元發電齊頭並進,確保不缺電、不斷電的優質投資環境之外(創造吸引國內外投資的基本條件),更重要的是逐步適時地降低排碳量,讓台灣的天空真的是天天天藍,同時逐步以綠能來兼顧環保,不但可以讓觀塘藻礁可以保存,同時還可以讓更多地區的生態得以維護,增添更多吸引觀光客來台的景點區(兼顧環境保護與永續經營)。

20181121「堅持非核家園,反對核電復活。不同意公投第十六案」記者會。圖中為林義雄。(蔡親傑攝)
「以核養綠」公投過關,印證「非核家園」的能源政策出了大問題。圖為前民進黨林義雄在大選前出面呼籲大家領公投票反對「以核養綠」。(蔡親傑攝)

還有一些深綠朋友認為「廢核家園」是對的政策,一定要執行到底,不能讓核四啟動,問題是若無核家園是對的政策,那麼以台灣現在所擁有條件,怎麼可能在2025年就「一步到位」?沒有配套與執行方略,全民在還沒有到2025這個無核的境界時,已經飽受空汙與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折磨。請教小英與深綠朋友們,這就是你們為台灣人民做的對的事嗎?核四要不要啟動,如何善用核能,這些課題當然得尋求全民最大的共識,在2020年民眾一定還會提出這個重大的重啟核四公投案,問題是人民的健康不能等,隨時要呼吸的空氣,若是還是天天汙染著大家的肺,屆時再美好的「無核家園」又有多少人可以享受得到呢?這次大選的主流民意已反映在反對小英的能源政策,若是小英還要執意不做調整的話,所謂選後深自檢討又有何益?一切檢討最後都還是淪於空話,同樣地民眾還是會在2020「重重回報」小英與民進黨!

其實,韓流在這次大選中之所以能發威,造成綠營大潰敗,主要還是拜小英與民進黨的「失政」所賜!特別是小英自以為689萬民意帶給她的改革的基礎,一下子就推動了黨產會、促轉會、軍公教年金改革、勞基法二修案……等各項改革(因此成立了不少獨立機關),然而,兩年多來的民進黨不但變得傲慢,更有不少民進黨的新貴還沾沾自喜以東廠自居(獨立機關完全不保持行政中立,全力為小英與民進黨發聲,甚至不惜幫忙「助選」),打著「轉型正義」的旗號來打擊、打壓所有「反改革」人士與活動。這種一切以黨的利益為優先,只講究一黨共好,既傲慢又自以為是的偏執與意識形態作怪,正是激發韓流在造勢場上一波比一波聲勢與人潮汹湧的動能。從陳其邁開始到花媽、民進黨中央一直到小英本人都沒有看清楚這點,以為這只是網路「假新聞」造勢創造出來的「虛擬聲量」(其實綠營在施放假訊息與假新聞的功力也不遑多讓,還可以把所有責任全往北京頭上扣下去……),只要用傳統的抹黑、抹黃與抹紅就可以「破解」,利用吳敦義的失言,打上悲情牌就能再度喚回民眾對於民進黨的「死忠」。

只是同樣地號召20萬人來參加11月23日選前之夜,依據高雄捷運公司統計,高捷周五平均日運量18.5萬人。韓國瑜陣營所在的R6凱旋站周五平均日運量為4500人、陳其邁陣營的O11鳳山西站2800人。23日選前之夜,截至當天晚上9時,R6站累積出站為2萬4442人、O11站為1萬1336人(若是進出高捷多半為在地人士的話)。從上面的數字來看,雙方都有自己的外地粉絲來參加,不過民進黨的動員外地的人數顯然比動員在地人數還要來得多!只是想要問的是為何民進黨不惜動員這麼多的外地非高雄選民來壯大陳其邁的最後一夜呢?原因無他,輸人不輸陣,為何要弄到輸人不輸陣,那就是因為高雄原本就是綠色大本營,大本營都輸給對手,這怎麼了得,所以花媽、賴揆與小英急著回防,想搶回大本營,只是一切選戰操作依舊打的是傳統戰,更沒有想到當小英與花媽還在向選民說我還是以前的我,民進黨還是以前的民進黨時,許多人已經轉向台灣最大黨--「反對民進黨」了!

20180819_管中閔在美國矽谷演說。(翻攝Youtube頻道「UChannel TV 」)
民進黨蔡政府惡搞台大,最後選票搞垮自己。圖為台大校長當選人管中閔。(翻攝Youtube頻道「UChannel TV 」)

選戰結束,重新再檢視成敗原因之際,真的要提醒小英政府,千萬不能再用意識形態來治國嘍!第一,台大校長任命案,蔡政府就應該讓教育部馬上放手,尊重台大遴選會最後的選舉結果,讓當選人管中閔趕快上任,原因無他,台大校長的遴選是依台大師生的民主自治規則與程序產生出來的結果,同樣是台大師生民意的結果,正和九合一大選一樣,結果都應該受到尊重,不然的話,九合一是一套台大又是一套,台灣的民主政治又要怎樣推展下去呢?

第二,東奧正名公投以43.1%同意vs.52.3%不同意,未能過關,顯示出正名公投在現階段與台灣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真的是需要慎重考量的議題,這也涉及到台灣的兩岸政策與國際關係,在沒有穩固和明確實力與外交把握之前實不宜輕啟任何正名運動,更何況任何正名或更名運動涉及到的都是「中華民國主權」,主權問題若是輕言變更,或者只因台獨而導致更多更大國際危機與經濟危機的話,浪費掉太多心力在此,卻不一定能安安穩地完成「台灣建國」的話,這次的公投已明顯地提醒紀政、阿扁與小英政府:過半的選民是不認同這樣的做法!

第三,能源政策是關國家經濟發展大計,不能空空地守著「無核家園」理念而只做東牆補西牆的工作,更不能只知「無核」不知道「以核養綠」、讓能源多元發展,一直到綠能可以穩定成為主流發電時再做核電退場的逐步安排。最不宜把能源政策操弄成為意識形態,危及全民的健康。

第四,同婚公投目前還未完全讓主流民意接受,這是人權的爭議更涉及文化與家庭生活,涉及個人價值的選擇,將之變成政治議題或法律問題時都會引發更大的衝突與爭辯,一如東奧正名公投,執政黨不惜以公投綁大選的策略來測試民意,問題是當主流民意反映出來時,小英政府敢於負責任地去推動與具體落實嗎?若是根本只是用來操弄族群與選票的話,那麼前中選委會主委陳英鈐的下台,在小英與賴揆來說只是選務失誤造成的失職,所以要負責任下台;但是對選民來說,特別是每個人都排那麼久的隊伍,有人還在一邊開票時進行投票,……如此荒謬的投開票過程,最後開出來的結果,民進黨又完全不在乎也無意去落實,陳英鈐是擔不起這樣唬弄民眾的大責的,那麼請問小英與賴揆、花媽誰來向全民負責呢?

第五,要爭取觀光客來台,小英的新南向明顯是空洞的、失敗的,與其如此空洞與毫無章法地執行下去,為何不能重新調整再度正面面對北京?選後小英的兩岸政策一定要調整,海陸兩會不能再閒置空轉,讓海陸兩會積極成為兩岸交流的大平台,否則的話,韓國瑜、盧秀燕與侯友宜選前已經是結盟的選戰團隊,當選後更是會為自己的施政而尋求更密切的合作,當他們為民眾尋求更大的商機與生機時,極有可能往西進而非往南發展時,請教小英,屆時會出現「一國兩制」的情況,海陸兩會與政府是要扮演禁止?小英政府能阻止這樣的情況發生嗎?多數民意已站在韓流這一邊,小英還能堅持自己的兩岸政策嗎?國台辦選後馬上歡迎台灣的縣市長前往大陸交流,小英是要繼續「已讀不回」呢?還是透過對等談判與北京達成「民共共識」,尋求兩岸更大的和解與對等交流呢?

東奧正名公投的失利已證明台獨的深綠族群不能再綁架全台民意,那麼在未來的15個月後的2020大選前,小英再不主動調整兩岸政策的話,極有可能讓自己與全台陷入困境,在兩岸與國際交上的寸步難行,這樣的偏執,只會悖離台灣民意更遠而已!

2018,東奧正名公投(AP)
東奧正名公投沒過關,獨派還綁架台灣嗎?(AP)

第六,小英團隊最讓人詬病的地方就是任何施政上的錯誤,政務官都無需負責,即便請辭下台,轉進之後就成了另一個新職位長官,從815大停電的事件,董座陳金德下台後立即轉往宜蘭去代理縣長,準備接著就參選宜蘭縣長,然而,陳金德在地方引起極大的物議與反彈,造成地方人士根本都不願意支持他出來選縣長,民進黨只好另推陳歐珀出來。1021普悠瑪超速翻車的慘劇,一開始台鐵就把責任往司機頭上扣,直到司機與交控中心的調度員通聯紀錄曝光,大家才知道司機既要開車又要排除障礙,還要,……忙都忙不過來,但是台鐵與地檢署卻在還沒有查清肇事原因,就先扣帽子,沒別的就是想把這樣巨大的交通事故,推責給司機,讓民進黨可以繼續選下去,選情不要受此事故影響。事後交通部長吳宏謀不但沒有下台負責,反而要他繼續主持調查普悠瑪事故原因,問題是到現在為止這個事件還是無法對家屬與全民做出完整交代。這就是小英團隊的不用負責的操作模式。

很不幸的,這種模式在這次敗選後又再出現,賴揆與花媽先後提出辭呈,小英接著辭去黨主席,並馬上慰留賴揆與花媽。最新消息是這兩人考慮為了幫助小英「穩定國家政局」兩人都不辭了,依舊回任繼續當他/她的官,所有的失政、敗選責任完全沒有人扛下來,這就是小英的責任政治操作觀,試問,這就是最會解決問題的政府本色,也是最能接近民意的政府作風嗎?不用負責的政務官可以有權無責,但是底下的事務官們還有軍公教人員極有可能成為代罪羔羊,普悠瑪司機就是在第一時間被推上「斷頭台」。基本上就沒有把軍公教當做人來對待,難怪他/她們要反對小英式的改革。

花媽與賴揆的繼續留任顯示的最重要意涵除了不用負責之外,更要緊的是韓流所激發出來的民意,小英根本就不想看也不想聽。賴揆留任,一切照舊,前面所提的財經內閣改組,還有能源政策、兩岸政策……等各項改變「極有可能」在未來的一年半中都看不見。 可見到的只是小英不敢也不願意面對這次的挫敗,看來民進黨恐怕還得一路敗下去!

小英忘了七一軍公教年改上路,她自鳴得意的改革,在這次大選中這些軍公教已經全面「奉還」,韓流就是他/她們對小英的改革最佳的一次大反彈,告訴她這樣的改革是行不通的。只是從選後小英繼續重用賴揆與花媽的布局來看,不是民進黨沒有人能(或者該說是沒有人敢)扛起重責大任,就是小英根本沒有太多可信任的人才,如此治國的態度與布局,怎可能開創新局呢?2016年520帶著689萬選民的付託小英上台,不到三年一副好牌在她手上玩成了爛牌,如今還要繼續擺爛下去,難道不怕2020大選時民眾「加倍奉還」嗎?

*作者為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

孔令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