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資金大逃走 不再愛臺灣投資?

2015-09-09 07:00

? 人氣

外資脫臺、去臺的主要迴避原因

究竟除了認定馬英九「無能為力」之外,還有哪些重要因素會讓絕大多數外資決然不再繼續眷顧臺灣經濟市場機會與潛力而致乎於此呢?這的確是,最近許多專業研究機構及國際社會越發好奇與探索的課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既往半個多世紀時間,外資乃基於自由開放政策及國際化企圖用心與實績表現,而積極前來臺灣投資營運的,外資來臺的型態方式,主要可以大別為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直接投資」(FDI),以及投資證券市場與其他金融財務工具的「間接投資」(equity investment,或者是claim investment)兩大類型。

在製造業投資方面,主要受阻於「絕對零風險」的極端環境評估機制、地方諸侯政治操弄、民粹無端暴力回饋金勒索、高度不確定性的中央地方政策不賡續與競合衝突;而服務業的「脫軌國際治理」、「僵直的極端本土保護主義」、「產業經濟市場的不自由不開放」,完全扼殺了外人在臺灣的永續投資營運發展機會與可能性,當然對來臺投資或根留臺灣投資,「躊躇」與「擔心害怕」;是則,不迴避來臺,或根本逃離臺灣也難。

不尊重不遵守普世商業契約精神

無論外資是採行哪一種類型的投資臺灣,目前共同遭遇到的首要「新型障礙」,是臺灣社會,尤其是政府當局主政部門,對於普世最受珍寶與依賴的「商業契約」(commercial contract),無論是商業契約精神乃至落實執行的商業契約實務,在最近這二十多年「鎖國自閉政策」當道期間,既是惡化到了「越來越加不予尊重」,甚至「根本就不依約遵守(不循守)」,今天明顯可以看得到的許多個案,尤其是,包括臺北101、高鐵、ETC、大巨蛋等經典BOT個案在內,往往就在當家主政者的一念之差,或者是一念之奇想下,就可以予以根本推翻,或者大翻轉通盤編修改寫原本既已訂定二三十年乃至五六十年「長期契約」條款事項與書件內容。

全盤破毀BOT機制的摧毀力

臺灣推動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的BOT案件及規模,早在二十多年前開辦伊始,當時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原本就有每年將近萬件推動進行,總金額上兆的合約量,及整體積極建設開發格局;但是到今天,這樣子的格局卻已經完全退縮到,每年祇剩千餘件,總金額亦僅能用百億計,更為嚴肅而且重要的是,尤其是所有從中央到地方的大小BOT案件之外資參與率,竟從曾經高達65%份額比例的風光,降至今天,已然根本歸零的慘況,可見外資在此一領域全面撤退之一斑。

2015年柯P’s甫當選臺北市長,第一把火旺旺高燒的「五大弊案」之舉,更不啻是對「BOT在臺灣」的終結斃命之一擊。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