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要錢,也不要孟加拉的幫助,只要緬甸政府把人權還給我們」被連根拔除的民族:一個羅興亞家族的真實故事

2018-11-20 12:25

? 人氣

由於泰國沒有簽署1951年的《聯合國難民地位公約》(Convention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所以在泰國現行的法律裡,並沒有「難民」(Refugee)這個身分,只有「非法移民」(Illegal Immigrants)。但趨於國內外的壓力,泰國政府特別為這些從人口販子手中死裡逃生的羅興亞人開啟特例,將他們歸納為「人口販運受害者」(仍然不是難民),跟聯合國難民署合作,進行第三國安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小男孩的父母在屠殺中雙亡,剩下奶奶跟他相依為命。(Junhee Jang攝)
小男孩的父母在屠殺中雙亡,剩下奶奶跟他相依為命。(Junhee Jang攝)

被歸納為人口販運受害者的羅興亞人會被送到「移民管制中心」(IDC, Immigration Detention Centers)裡,等待國際組織的第三國安置程序,但這些程序有的一等都要好幾年。「IDC的狀況非常差,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亞太難民人權網絡(Asia Pacific Refugee Rights Network)的計畫負責人伊凡・瓊斯(Evan Jones)說。IDC最早設立的規劃是短期收容,最長也只能待上十五天,而且IDC裡的設施相當簡陋,跟監獄沒有兩樣。

「所以現在很多羅興亞人被抓時寧願說自己是緬甸人,也不願說自己是羅興亞人。」普坦妮指出她觀察到的現象。羅興亞人現在寧願跟伊斯邁一樣,被抓到後被遣送回緬甸,然後不用幾個月的時間,就可再偷渡進到泰國。但是若說自己是沒有國家的羅興亞人,他們就必須開始漫長的安置程序。

雖然有很多羅興亞人像貌貌蘇與伊斯邁一樣,受不了迫害選擇離開家鄉。但也有不少人不想讓緬甸政府得逞,選擇不離開、待在家鄉若開邦。然而他們沒想到的是,緬甸政府打從心裡不希望他們待在境內,就算犯下「種族清洗」的大諱,也要把他們趕出去。

慘絕人寰的種族清洗

「貌貌蘇的妹婿就是在那時候被緬甸軍人殺掉的,就在我們面前。」貌貌蘇的父母穆罕默德(Muhanmad Islam)、若奇亞(Daw Rokeyah)並肩坐在草蓆上,在孟加拉跟緬甸邊境的難民營中,娓娓道出2017年9月初他們從家鄉若開邦布底洞(Buthdaung)鎮逃出來的狀況。

該年8月25日,自稱為若開羅興亞救世軍(Arakan Rohingya Salvation Army)的組織對緬甸軍警發起攻擊,造成二十多名警察及維安人員死亡,這讓當地政府展開了大規模的報復行動。穆罕默德原以為只是小型衝突、並沒有太大的反應,但軍方在九月初大批進入了他們的村子,先以執行公務的藉口用廣播要求羅興亞人離開房屋,接著一間間的「清掃」,以開槍射殺或焚燒房屋的方式逼迫他們離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