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寒冬? 香港老字號《成報》宣布停刊

2015-07-17 15:40

? 人氣

《成報》網站刊出紙質版「被迫暫停出版」的消息(圖為《成報》網站截圖)。

《成報》網站刊出紙質版「被迫暫停出版」的消息(圖為《成報》網站截圖)。

創立76年,曾是香港銷量最高的報紙《成報》17日受到母公司「成報傳媒集團」財務問題影響,紙質版暫停出刊。12日,創辦56年的《新報》不堪長期虧損停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與此同時,香港雜誌《壹周刊》及《忽然一周》管理層也坦言面臨經營困境。

賬戶遭凍

《成報》母公司「成報傳媒集團」由於營運不佳,自2005年4月起停牌,但虧損仍不斷擴大,多次傳出拖欠薪資、大樓租金。今年四月,成報媒體集團債權人入稟高等法院申請清盤。高等法院委任「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為成報傳媒集團的臨時清盤人,清查集團財務狀況。

根據成報網站報道,「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僅負責清查母公司財務,卻連帶凍結子公司《成報》的銀行戶口,導致無法付費給印刷公司,《成報》被迫休刊。

成報董事局主席穀卓恆在成報網站刊登的聲明中表示,「《成報》經營原本十分正常,與母公司成報傳媒集團清盤無關,對出現今次情況表示遺憾」。

穀卓恆也表示,昨日已和臨時清盤人達成初步協議,「今日先注資500萬元,並提出每年注資1億元,待方案呈交高院批准,讓《成報》恢復出版,估計最快48小時內有結果。」

《成報》興衰

《成報》於1939年由何文法等人創辦,多年來蟬連香港銷量最高的報紙,隨著報業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銷量下滑,2000年何文法家族賣掉《成報》,與買家協議保持原名及其員工。之後《成報》多次易主,仍難以重返往日輝煌。

對於《成報》休刊,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教授黃煜表示,《成報》銷量不佳的原因是因為「找不到自己的市場定位」,以往是以中老年人為主要讀者,但2000年易主之後,想轉型為吸引年輕人的報紙卻未能成功,「現在沒有人有特別的理由要閱讀《成報》」。

紙媒寒冬?

香港的紙質媒體近年來出現生存危機。56年老牌報紙《新報》於7月12日宣佈停刊。停刊公告中指出,由於免費報的出現及讀者讀報習慣改變,造成銷量大跌,無法繼續經營。

壹傳媒工會臉書貼文,回應近日有關《壹周刊》及《忽然一周》結業的傳聞(圖為壹傳媒工會臉書截圖)。
壹傳媒工會臉書貼文,回應近日有關《壹周刊》及《忽然一周》結業的傳聞(圖為壹傳媒工會臉書截圖)。

壹傳媒工會 Next Media Trade Union在臉書(Facebook)上回應近日有關《壹周刊》及《忽然一周》結業的傳聞。壹傳媒平面媒體暨印刷行政總裁葉一堅在與工會員工會談時表示, 「集團印刷媒體前景非常不理想」,管理層正在商討解決辦法,到九月中會決定雜誌去向。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首席講師劉志權,接受BBC中文網 記者訪問時說到:「香港做為一個有700萬人口的城市,有幾十家紙質媒體,數量是相當多的」。隨著讀者的閱讀偏好從印刷版報紙轉到網絡報道,儘管目前許多 紙媒都有網頁版,但劉志權表示,紙媒的廣告收入較高,所以紙媒發行量下降,廣告收益也減少,「網頁上的廣告收入還是不能夠支持媒體運營」。

黃煜進一步提到,「紙媒的衰落是個大背景,不管媒體政治立場為何,都逃不過衰落的命運」。他指出免費報紙的發達是關鍵原因之一,「二百多萬份免費報紙對比 40多萬份可供銷售的報紙,是個巨大反差」。BBC中文網記者提出「付費報紙能夠靠內容質量取勝」的問題,黃煜回答:「在免費的前提下,讀者對內容的要求 標凖會降低」,因此前景仍不樂觀。

未來趨勢

對於香港紙媒的未來,黃煜預期會往數碼化、深度化、專題化的方向發展。從前紙媒報道最新消息、引領輿論的功能會漸漸被網絡取代。

BBC記者向街邊報攤老闆確認《成報》今日停刊,就老闆的理解,是因為「沒錢」,而且也不確定何時能再上架。報攤上琳琅滿目的文字和圖片,吸引行人目光,但已不見《新報》和《成報》的蹤影。

(撰稿:劉子維 責編:蕭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