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走出霸權的陰影

2015-07-12 05:30

? 人氣

歷史上多的是例子,但最貼切的莫過於漢代的「累世公卿」。漢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議下,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他的法家統治漆上儒家的色彩。而一連串的政治、社會生態焉然改變,尤其是選才制度的變化。朝廷設置了「五經博士」和「大學」,使儒學成為通向官場的管道,只要通一經便可任官。而此制度建立後,無可避免的「累積作用」也在發生。透過研讀儒學經典而有所成就的官員,會把自己提煉的菁華,傳給下一代。而下一帶有此基礎,當然較其他人更有優勢,最後代代相承便成為「累世公卿」,政治的舞台永遠有他們的身影。累世公卿所造成的權力結構,就是「今古文經之爭」產生的主要原因,因為一旦朝廷設了「古文經」科,便會影響他們的政治利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上述的過程,我們就可了解為何修正式的「改革」會如此困難。霸權的強壓弱過程會逐漸深化不滿和對立,但在此同時,權力結構也會更加固化、穩定,有更大的實質力量壓抑反對勢力。改革觸動他們的核心利益,他們能維持霸權的關鍵,因此改革之路必定會受到他們許多明或暗的阻撓,迫使改革者退讓,甚至消滅改革者。最終改革就失敗了!但問題的癥結仍在、社會的矛盾仍存,對立只會愈演愈激烈,最終爆發大規模的衝突與革命。不管是霸權還是文明的累積,一切都會被清除、破壞。好處是可以把之前的權力結構清除乾淨,這就是為何歷史上,盛世之前都有一段長時間的亂世。盛世的繁榮不只在於制度的建立,還有亂世幫助它一切歸零,把深深固著的權力結構全數破壞,讓它一切重來。但缺點便是會造成文明藝術的浩劫與百姓的苦難。張養浩寫得好啊:「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累積」的過程,百姓得受盡剝奪;在衝突爆發的時刻,他們受戰火摧折,失去家園、尊嚴和生命。歷史清楚地告訴我們:霸權的建構與清除對人類都是一場浩劫。

但我看見一道曙光,從未來射向我們。

從解構主義到後現代主義,知識份子對「權力結構」和「霸權」有更深一層的檢討、認識。尤其是傅科。他的學說產生了漣漪效應,不同世界的知識份子開始去批判、反省他們自身所處的「霸權」。薩伊德在《東方主義》,從歷史的脈絡,去檢視西方殖民對東方所造成的扭曲與權力結構,進一步分析西方的可怕刻板態度。大江健三郎在《沖繩札記》中,挖掘沖繩人令人心酸的遭遇與他們被遺忘的歷史,進而透析沖繩的矛盾處境與性格。而大江健三郎更提出對自己「內地日本」的最強烈批判和反省。我們可以漸漸觀察出知識份子的良心反省有著「最積極的提醒作用」,把反省的力量擴散到民眾身上,漸漸喚醒他們的認知,並增強改革的力量,讓改革的力量足以對抗霸權,適時修正社會的不公義,讓文明有所累積又使制度有足夠的彈性適應時勢的改變。如此一來,大規模的衝突便可以避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