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8日為《中日和約》簽署72周年,有關於台灣和澎湖的主權歸屬究竟有沒有透過這紙和約得到徹底的解決,多年來一直是藍綠雙方學者爭論不休的問題。正如國史館現任館長陳儀深所言,《中日和約》延續了《舊金山和約》的精神,日本指宣佈放棄了台灣與澎湖,並沒有明確指出將台灣與澎湖的主權交給哪一個國家。
馬英九時代的第一任國史館館長林滿紅,則堅決捍衛《中日和約》對台灣還有澎湖主權的效力,指出既然《中日和約》延續了1941年12月9日《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佈告》的精神,要廢除包括《馬關條約》在內日本與中國之間簽署的一切不平等條約,那麼台灣與澎湖的主權就自動恢復到《馬關條約》簽署以前的狀況,由清朝的繼承者中華民國接收,無須再強調其歸屬。
然而隨著民進黨成為了中華民國的執政黨,不只接連執政了兩次,還在蔡英文完成兩任共八年的任期之後,由賴清德接手進入第三個由民進黨連續執政的任期。如今民進黨可能是自兩蔣父子之後,在中華民國執政最久的一股政治勢力。再加上美國為法理台獨畫下了紅線,若繼續頑固否定中華民國對台灣的主權,恐怕會危及民進黨執政的正當性。
所以陳儀深認為中華民國對台灣與澎湖的主權,已經在經過90年代的中央民意代表改選以及總統直選之後獲得台灣還有民眾認可,此為所謂的「有效自決」(effective self-determination)。因此中華民國到底有沒有合法領有台灣,其實早就不該再是我們討論《中日和約》這段歷史的重點了。民進黨不再反對中華民國政府實質上領有台灣,過去國民黨也沒有那麼反對台灣地位未定論。
從1996年總統直選開始,到2024年為止,藍綠兩大政黨已經參加過不下於七次的總統大選,且在這七次大選中都各有輸贏。中華民國早就成為台灣內部的最大公約數,沒有必要再搬石頭砸自己腳來否定。研究《中日和約》的重點,應該是日本如何看待台灣主權的,還有日本如何看待與中華民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才能讓今日的讀者對中日或者台日關係有更透徹的瞭解。
《中日和約》的簽署背景
讓我們把背景拉回到1952年4月28日當下,當天不只是外交部長葉公超與日本全權代表河田烈簽署《中日和約》的日子,同時也是《舊金山和約》的生效日。換言之,在《中日和約》簽署的當下,日本其實還處於盟軍佔領的當下,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並不具備決定台灣與澎湖歸屬何方的權力。
在兩岸因內戰而分治的情況下,甚至日本就連選擇要與哪一個中國簽和約的權力都沒有。對此西方國家也有分歧,在舊金山舉行同盟國家與日本之間的多邊和會時,美國主張由撤退到台灣的中華民國出席,英國則主張由統治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與日本簽約。最終因為美英兩大集團沒能在這議題上取得共識,兩岸都沒能在《舊金山和約》上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