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政治任命是小事,不願承擔政治責任才是大問題

2018-09-26 06:10

? 人氣

事實上,蘇宏達的貼文雖然論述不夠嚴謹,沒有把問題講清楚,但他其實已經直指問題的核心,這也是那些批評他的人沒有正面回應,或是刻意閃躲的。那就是,此次蘇啟誠處長自殺,包括其前因和後果,身為政治任命的駐日代表,謝長廷到底要不要負起政治責任? 畢竟,他的表現可能已經對執政黨造成傷害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駐外代表該承擔什麼責任?

「蘇宏達的論點錯在哪裡」一文中所提及的官僚文化和民眾的不合理要求,或許部分是事實,但這絕對不是謝長廷可以迴避政治責任的藉口。官僚文化是所有科層組織或多或少都存在的現象,科層運作需要規範和程序。這種對於可控性的追求勢必使科層運作變得制度化、例行化和趨於保守,也就是社會學大師韋伯所分析過的例行化(routinization)。外交工作有其特殊性,稍有不慎,可能會造成國際衝突,或者至少影響到國家形象,損及國家利益。因此需要分層負責、小心控管。況且,有的外館距離遙遠,人員稀少,更是需要強調紀律和可控性,以免出事。如此一來,照章辦事、行事作風漸趨保守,也是可以預期的。官僚作風,當然有歷史或人為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制度使然,有其必要性。

至於所謂的「巨嬰刁民」,這的確是一種應該被檢討和改進的心態,但這種現象由來已久,過去歷任的政府即使處理的再不好,也沒聽說居然會逼死一個處長。基層外交人員被官僚體系所限制,以及被日常俗務和民眾不合理的要求所纏身,導致分身乏術、反應較慢,無法應對緊急或特殊的情況,這應該是事實。各辦事處平常都獨立運作,互不管轄,有自己的責任區,這應該也是事實。但這並不是說代表就不重要。相反的,代表的重要性在於,他必須判斷什麼時候是緊急或特殊的情況,如果出錯的話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所以必須突破例行常規,避開日常瑣事,集中資源優先處理。只有代表才有資格協調各辦事處,組織人力、集中資源,也只有代表能夠下這個政治判斷,以及承擔可能的後果和負政治責任。

當然,如果判斷準確的話,這個光環也通常是他一人獨享。至於如何判斷,判斷的依據是什麼,則牽涉到代表個人的政治考量和對國內政治運作的理解。這需要政治敏感度,更需要政治經驗,這是政治任命的好處。如果能夠以個人的政治資本擺平國內的質疑聲浪,那麼基層外交人員就可以不被政治干擾,能夠專注於涉外事務。簡言之,駐外代表的責任之一,就是判斷情勢,不時介入調整,甚至必要時出面抵擋政治砲火,保護自己的事務官同仁不被波及和影響,而能夠專注於外交工作。

事實上,自上任以來,謝長廷並不吝於做這樣的判斷,他不在乎引發爭議,也不畏懼政治攻擊。即使國內的質疑聲浪再大、政治干擾再多,他都能無動於衷,甚至還親自上陣反擊,教訓民眾和反對者。在今年初,針對是否進口日本「核災食品」的討論,面對諸如「髮夾彎」、「助日代表」的質疑和譏諷,謝長廷不但不為所動,反而心平氣和的教育民眾,他認為:「台灣號稱最尊重貿易自由、號稱最根據科學,但證明事實上是跟著意識形態在走,這樣是非常不好的」。在這件事情上,謝長廷並沒有說錯。批評聲浪所不滿的,主要是民進黨的政策髮夾彎和其高傲態度。但由於謝長廷立場堅定的回擊,相關的攻擊和討論都集中在他身上,並沒有波及任何事務官,而且時間久了也不了了之。

本篇文章共 6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8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廣挺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