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從三艘航母提前撤離,看日本偷襲珍珠港情報破譯的問題

2024-03-03 07:10

? 人氣

日本於二戰期間偷襲美國珍珠港。(取自維基百科)

日本於二戰期間偷襲美國珍珠港。(取自維基百科)

統計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時,當時停泊於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被擊沉戰鬥艦6艘、驅逐艦3艘,小型船艦4艘,而另有3艘輕巡洋艦和1艘水上飛機救護見受到重傷。被擊毀各式戰機188架,擊傷63架,人員死傷超過3,500人(2,403人陣亡,1,178人受傷)。日軍僅損失了29架飛機,陣亡人數不到100人。另5艘袖珍潛艇(即乘坐兩人之「甲標的」微型潛水艇)被擊沉,還有一艘因為擱淺而1人被美軍俘虜,共9人陣亡。不過有三艘隸屬於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薩拉托加」、「列克星敦」與「企業」號──卻因為不在珍珠港,而躲過了被偷襲的命運。其中「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USS Saratoga CV-3)早在1941年1月就駛入位於華盛頓州的布雷莫頓(Bremerton,WA)的海軍船廠進行升級改造,整個修復升級作業直到11月底才完成,隨後在12月7日駛往聖地牙哥港,接收艦上的航空隊回歸,然後才返回珍珠港。而「列克星敦」號航空母艦(Lexington class aircraft carrier CV-2)與「企業」號航空母艦(USS Enterprise CV-6)在珍珠港事件發生時,正奉命前往歐胡島(Oahu,面積雖在整個夏威夷群島中排名第三,卻因為發展最早與位置最佳而成為夏威夷最繁華的中心,這裡聚集了夏威夷超過7成以上的人口)西南守備,直到12月13日才返回珍珠港。其實美軍當時只有5艘航空母艦,另兩艘航空母艦--約克城號(USS Yorktown CV-5)當時主要負責大西洋之防衛作戰,而大黃蜂號(USS Hornet CV-8)正停泊於維吉尼亞州諾福克海軍基地內。也就是說,日本雖然成功偷襲珍珠港,但卻未能破壞任何一艘美軍航空母艦。(註一)另外,日本不太重視美國潛艦、船舶修理廠及儲油槽的重要性,當時負責帶隊偷襲珍珠港的指揮官南雲忠一認為,等到擊沉戰艦、航空母艦及巡洋艦之後,以第三波來攻擊這些設備即可。但後來南雲因得知未重創美軍,擔心來自陸上及航空母艦上大批飛機的空中攻擊而遭致無法承受之損失,因此取消了第三波攻勢……這些攸關美國艦隊是否能迅速恢復戰力的武器、設施與補給因此逃過一劫,使美軍復仇之日能加速到來。(註二)

先從日本的外交密碼談起

明在《20世紀密碼戰~隱秘戰場的殊死博殺》中指出──其實在珍珠港遭偷襲之前,美國就已經將日本視為太平洋地區的主要假想敵,因此有美國黑室(Black Chamber,美國破譯密碼的單位)之稱的「軍情八處(MI-8,之後升級改制為美國國家安全局)」和陸軍(信號)情報局,很早就已經鎖定日本外交密碼為其主要破譯的目標,這是因為當時美日尚未宣戰,在和平時期,軍事密碼相對使用量較少,而且重要的軍事機密文件並不會用無線電而是透過專人遞送,況且雙方若真的開戰,軍事密碼絕對是第一個被更換的密碼;相反的外交密碼是本土和駐外使館聯繫的主要工具,很多重大國際政治問題的決策、應對都會通過外交密碼發送,是戰前窺探對方的重要工具之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同於日本人對於密電(碼)的命名方式,美國人將日本由「九一式拉丁語密碼機(九一式欧文印字機、A型密碼機)」發送的密電稱為「紅密」(Red Code)、「九七式拉丁語密碼機(九七式欧文印字機、B型密碼機)」)發送的密電則稱為「紫密」(Purple Code)。

九一式拉丁語密碼機,日本海軍稱為:「九一式欧文印字機(由日本皇紀2591年而來)」,外務省則稱其為「A型密碼機」。─(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九一式拉丁語密碼機,日本海軍稱為:「九一式欧文印字機(由日本皇紀2591年而來)」,外務省則稱其為「A型密碼機」。─(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紅密」採用羅馬字母和日本音譯的羅馬字母,分為元音字母和輔音字母,分別被加密成6*20的矩陣列。在羅馬字母中,元音字母出現的頻率相對更高,基本上就形成了一個6*6的維吉尼亞密碼表(又譯:維熱納爾密碼),而輔音則形成一個20*20的維吉尼亞密碼表,在輸入明文時,後一個字母都會自動向下移動一個鍵位。美國人在1938年底成功破譯了「紅密」,並在2年後的1940年成功仿製出「紅密」密碼機。

相比「紅密」,「紫密」的系統結構要複雜得多,其中還借用了德國恩尼格瑪密碼機(Enigma)的技術原理。只是日本人使用密碼的習慣並不如想像中的嚴謹,因為他們在更換升級密碼的時候,並不是選定在某一個時間點來一個突變型的一次更新。而是採用漸進式的逐步更新,也就是說,有些單位已經更新使用「紫密」了,但還有單位仍在使用「紅密」。這就給已經破譯出「紅密」的美國情報單位一個絕佳的機會,他們發覺透過已經破解的「紅密」可以來推算與破譯「紫密」。而日本的無線電通信還有一個特殊的習慣,那就是會在每封電報開頭列出編號,再列出幾個關鍵字。這等於又給破譯者送上一個「大禮包」。

依照這些規則,美國情報單位很快就發現了「紫密」的一個基本原理,就是元音和輔音不再分別進行加密,而是在一個6*20的矩陣列中,6個字母由後面的插板自動選擇,再連接到加密機上。另外20個字母則連接到另一塊插板上。雖然連接的方法每天都在變化,但卻很容易被頻率分析計算出來。雖然第一塊插板上的6個字母彼此之間都進行了加密,但是頻率卻和明文完全相同,完全可以通過6*25的表格中演算出來。第二塊插版上的20個字母也是如此。雖然這種方法很複雜,而且計算量非常龐大,但有了IBM製表機和打孔就可以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在破譯時情報人員要找到4個被稱為「唯一選擇器」的切入點,但卻因為日本人在原本可以選擇的390,625種可能中,只用了其中240種,這無疑大大減少了美國人的計算量。而且在多達26的階乘幾乎是天文數字的連接器選擇可能中,日本人只採用了其中的1,000種可能,這又極大的減少了美國人的計算量。日本人的這種大意,讓美國情報單位檢到了大便宜,大大降低了破譯的難度。

同時,美國也得到了英國的大力幫助。英國在1934年與就破譯了日本的「紅密」,隔年就仿製出了「紅密」密碼機。之後,英國又將仿製出來的一台「紫密」密碼機送給美國,還邀請美國的密碼破譯人員以加拿大代表團的名義參觀英國的密碼破譯單位布萊奇利莊園,讓他們了解英國破譯的恩尼格瑪密碼的情況。同時還將在香港、新加等地截獲有關「紫密」相關情報都交給了美國。

1941年2月,日本「日新丸」號郵船在舊金山被美國扣留,美國人以搜查違禁品為由,上船從船長室的保險櫃拿走了《商船密碼本》,儘管日本提出強烈抗議,並緊急變更船用密碼,但美國從上述的經驗中已經掌握了日本密碼的規律與特點,到3月時,美國就已經能完整破譯「紫密」了。(註三)

日本紫密密碼機之電路結構──圖片來源:《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之【二戰祕史:誰主導了戰爭的勝負】(圖:作者提供)
日本紫密密碼機之電路結構──圖片來源:《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之【二戰祕史:誰主導了戰爭的勝負】(圖:作者提供)

再談池步洲有關破譯日本偷襲珍珠港情報的一些過程與紀錄

大陸情報研究學者高金虎在《中西情報史》一書中對於池步洲如何破譯偷襲珍珠港情報有一段分析與敘述如下──從1941年5月開始,任職於軍事委員會技術研究室的池步洲從破譯的日本外交電碼中,發現日本外務省與檀香山日本總領事館的往來電報突然遽增,被破譯出的有6、70封,得知日本外務省多次要求檀香山日本總領事館報告:美軍艦艇在珍珠港的數量、艦名;停泊的位置;進、出港的時間;珍珠港內美軍休息的時間和規律;夏威夷氣候情況等。他把譯出的電報交給軍事委員會技術研究室第一組少將組長霍實子,霍實子要池步洲密切注意日本有關珍珠港的往來密電,一有破譯立即上報。池步洲按指示每月寫出報告,並將有關內容摘記在筆記本上。

1941年10月下旬成都工作隊突然發現日本空軍的通信異常繁忙,結合情報具體內容,判明日空軍正分兵兩路南下:其中一路以華中、華東海軍飛機為主,經上海和廣州南去;一路以華北和東北的空軍為主,經東北飛越朝鮮的濟州島,回日本本土如此大的調動,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此後,密電偵收機突然轉為沉寂,過去的情報(來)源基本消失,這說明日本方面已將有限的空中打擊力量南移。空軍研究以後,工作隊及時調整了對日密電的偵收範圍,改為偵收距離更遠、信號強度相對更細弱的密電。

12月3日,池步洲破譯出一份日本外務省密電,主要的內容是:立即銷毀各種密電碼本,只留一種普通密碼本,同時燒毀一切機密文件,盡可能通知有關存款人將存款轉移到中立國家銀行。帝國政府決定按照御前會議決議採取斷然行動。結合半年來所破譯的日本外務省與檀香山總領事館的往來電報,池步洲認為日本將對美國「採取斷然行動」。他依規定把這個密電立即交給霍實子,並說出自己的判斷:日本對美進攻的地點可能是珍珠港,發動戰爭的時間可能選擇在星期天。霍實子也同意這種判斷,當即提筆簽署意見:「查『八․一三』前夕日本駐華大使川越(川越茂/1881~1969),曾向日本駐華各領事館發出密電:『經我駐滬陸海外三方乘出雲艦到吳淞口開會,已作出決定,飭令在華各領事館立即燒毀各種密電碼電報本子』,說明日寇已決定對我發動面戰爭。現日本外務省又同樣密電飭令日本駐美大使館立即燒毀各種密電碼本子,這就可以判明日本已經快要對美發動戰爭了」霍實子馬上將情報送交軍事委員會技術組代主任毛慶祥,毛又親自送至負責情報事宜的蔣中正侍從室第六組(1939年2月21日成立)。時任侍從室第六組組長唐縱(1905~1981)在他自己──1941年12月5日的日記中寫道:「3日東京東鄉(時任日本外相)發往英領各地領事館稱:『電報密本O密O密各留存一份,其他全部焚毀之,完畢後,立即以明電Haruna示知,又秘密及重要文件,全部銷毀之,以上係準備不測時而考慮者,仍希寧靜。』查此種電報,『八一三』前夕,日外相譯曾致電青島、濟南、廣州等地,着急焚毀密本。今忽見此電文,將其臨於英美戰爭,可想而知也」。唐縱的這則日記所記日本外務省發出的密電,與池步洲所記,雖然收報單位有所不同,但發報日期都是12月3日,所述電報內容也大體相同,唐縱日記中的判斷也與霍實子的簽署意見相吻合。曾在侍從室第六組任職的張令澳稱:「當時技術研究室所破譯的情報一律均須送至侍從室第六組處理,絕不能自行對外公開」…到了這年(1941年)12月上旬,技術研究室又破譯了日本外務省的一份緊急通知。內容是電告日本駐華盛頓、舊金山、夏威夷、紐約等地的使館,限期銷毀各類重要文件,準備撤僑。國府先將這份電報送給美國駐華大使高斯(Clarence Edward Gauss,1887~1960),之後再發給中國駐華盛頓武官郭德權(1900~1989)轉達美國軍方。……只是當中國外交部將情報密告給美國之後,美方卻回答說:「當時美、日談判已陷入僵局,國務院已知道日本撤僑計畫,美國也準備同時撤僑。」也就是美方尚未意識到日本對其突襲的意圖……張令澳也證實,池步洲所破譯的電文中,並沒有提及日軍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發動進攻。其實在整個抗戰期間,軍事委員會技術研究室也只能破譯日本外交方面比較簡單的電報,如向海外使館拍發的通報,外交人員例行的人事調動,中國海域的水文資料,各地的氣象報告等。(註四)估計到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我國情報單位能破譯的日本外交電碼能力約達40~50%左右(前一代的舊電碼的破譯率可達60~70%)。(註五)

情報工作~並不只有電碼的破譯而已

傑弗雷․理查爾森教授(Jeffrey T. Richels,1949~2017)在他所寫的《美國情報界(第7版上)》一書中,對於情報活動有這樣的介紹:

情報活動分為四類:情報搜集、情報分析、反情報活動和秘密行動。情報搜集──可以定義為對分析人員、使用者或行動者所期望的任何訊息有目的地收集,這些信息可以通過任何形式或多種形式重複搜集:公開渠道收集、人力情報搜集、人力情搜和審問以及技術搜集。公開渠道搜集包括獲得公開或半公開的資料。公開渠道搜集的目標包括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報紙、雜誌、技術和學期刊或論文、書籍、非機密的官方報告或文件以及國防部官員或外交官員能夠參與的公開性活動和互聯網(包括社交媒體)各類方方面面的內容。

人力情報(HUMINT),主要涉及軍事、政治或經濟,可能是通過招募一外國人秘密地提供(或者接受某個條件而提供,這是一種常見的情況)信息而獲得的。人力情報搜集還包括對某一自願者(或半自願者)直截了當地問訊,或對敵方某一在押犯進行審訊。這種形式的問訊可以面對面進行或通過網路實施。

技術搜集有多種形式。地理空間資訊搜集,運用各種不同類型的傳感裝置(光電、紅外線、雷達)以形成圖像和地圖。信號情報(SIGINT)的搜集,絕大多數依賴於安裝在諸如潛水艇和衛星等不同平臺上的天線裝置,攔截通信信號,國外儀器(包括導彈遙測信號)以及雷達輻射信號。另外,通過電腦網路開發(既可以遠端控制,也可以直接接人)而實現的網路捜集,可以將存儲在外國電腦系統內的資料轉移出去。音頻監控,或安置傳感器,也能夠搜集信號情報。事實上,測量與特徵信號情報的搜集代表了「其他所有」技術搜集活動,包括非圖像紅外線技術、地震監測和音頻採集。此類技術搜集活動可以遠程控制,從數公里範圍到數千公里範圍,或者通過秘密安置在目標附近的傳感裝置進行收集。

情報分析特指對搜集的信息進行綜合與評估──也就是將原始信息加工為完整的情報。完整的情報可能是一份簡單的事實陳述、另一國家軍力量能力的評估、針對某外國政治事件進程的預測,抑或是某恐怖組織能力與目標的分析……(註六)

綜觀以上內容,即使時空背景發生巨變,情報分析與收集的方式是多元且複雜的,絕對不是只有截聽電碼與密電而已。

來自德國~被胡佛忽視的漏網情報

根據資料顯示,其實德國的軍事情報機構「阿勃維爾(Abwehr,Abwehr在德語是「防禦」的意思)」派駐在美國的間諜達斯科•波波夫(Dusko Popov,1912~1981)──實際上是隸屬於英國軍情五處(局,MI5-Military Intelligence, Section 5,為「英國安全局」)的雙重間諜。當時將他所蒐集有關珍珠港的防衛資訊調查清單(註七)隱藏在特製的間諜微點相機(Microdots Camera,註八)內,之後由英國人翻譯出來,情報中提到德國對珍珠港感興趣(此舉係受日本之託來打探珍珠港情報的,註九),英國人將其製作成最高機密抄本交給當時的美國FBI局長胡佛(John Edgar Hoover,1895~1972),胡佛雖立即將這些資料轉給陸軍和海軍的情報官,但他們並未從這些資料中預見珍珠港即將遭到攻擊(註十)……但另一說則是,由於胡佛十分瞧不起這位花花公子,認為波波夫只知聲色犬馬,因此對波波夫提供的日本可能偷襲珍珠港的情報不屑一顧。(註十一)聯邦調查局甚至準備逮捕一位給波波夫送錢的納粹信使。看到美國人的這種態度,軍情五處(局)十分擔心他的真實身份敗露,於是命令他撤出美國。1941年12月7號日本偷襲珍珠港得手,波波夫的情報得到了驗證。(註十二)

達斯科•波波夫。(圖:作者提供)
達斯科•波波夫,出生於南斯拉夫一個富商家庭,曾在法國、德國、英國受教育,由於德國於1941年4月侵略南斯拉夫,並以殘酷的空襲轟炸首都貝爾格勒,讓原本就厭惡的納粹的達斯科•波波夫對納粹更加深惡痛絕。他先是在1940年加人納粹間諜機構,代號是「伊萬」。之後又偷偷加人英國軍情五局,成為英國滲透進入納粹的雙面諜,在軍情五局,他的代號是「偵察兵」。波波夫加入英國軍情五處(局)後就以花花公子的身分來掩護自己的情報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波夫為盟軍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情報,也向德軍方面提供了眾多虛假的報告,導致德軍在戰略上頻頻出錯,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波波夫就和同樣為英國軍情五局的雙重間諜西班牙人胡安․普約爾(Juan Pujol García,1912~1988)合作提供假情報引開了德國人對即將發生的諾曼第入侵的注意,讓盟軍能成功登陸諾曼第。(註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波波夫被授予大英帝國勳章。據說英國傳奇的間諜人物「007」的現實原就是由達斯科•波波夫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圖:作者提供)

結語

前言提過,在珍珠港事變發生時,隸屬於太平洋艦隊第三艘航空母艦,除「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USS Saratoga CV-3)早在1941年1月就駛入位於華盛頓州的布雷莫頓(Bremerton,WA)海軍船廠進行升級改造作業外。另外兩艘航空母艦──「列克星敦」號航空母艦(Lexington class aircraft carrier CV-2)與「企業」號航空母艦(USS Enterprise CV-6)在珍珠港事件發生時,正奉命前往歐胡島(Oahu)西南守備,直到12月13日才返回珍珠港。肯尼士․麥卡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之軍事錯誤》一書中指出,其實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美國早已破譯日本的外交密碼,也警覺到一場衝突即將發生,日本在夏威夷情報員於攻擊前通知,敵軍兩艘航空母艦在周末出港,由於此舉並不尋常,日本懷疑計畫洩漏;事實上,這是美國採取的預防措施。(註十四)文中所謂的「美國採取的預防措施」或許可以推論──其中當然也包含來自中國與英國情報單位的警告。英國的紀錄,單以前述英美兩國在密碼之間的合作就可以清楚看到。但來自中國的情資紀錄,則經常會被隱藏,除了傳統上──英美對於東方人的歧視外(註十五),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緬北著名的美軍「麥瑞爾突擊隊」為例,在1962年(民國51年)由塞謬爾․富勒(Samuel Fuller,1912~1997)導演出品的《麥瑞爾的打劫者Merrill`s Marauders(別名:緬甸浴血戰/中文片名譯為:視死如歸;1962年3月16日於美國上映)》片中,基本上找不到任何一個中國軍人的身影在裡面,也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緬北戰場,中國軍隊被好萊塢消失了,只剩美軍單獨在緬北英勇的對抗日本軍閥的侵略。

《麥瑞爾的打劫者Merrill`s Marauders》電影劇照(圖:作者提供)
《麥瑞爾的打劫者Merrill`s Marauders》電影劇照(圖:作者提供)

附註:

(註一)不同於麥卡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之軍事錯誤》書中寫道,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前──「列克星敦」號航空母艦(Lexington class aircraft carrier CV-2)與「企業」號航空母艦(USS Enterprise CV-6),正奉命前往歐胡島西南守備,直到12月13日才返回珍珠港。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之《二戰祕史:誰主導了戰爭的勝負》專刊則指出──當初山本五十六是希望能在珍珠港摧毀的兩艘航空母艦──企業號和列星頓號剛好在海上,運送戰機前往中途島和威克島。珍珠港並未高度戒備。

參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二戰祕史:誰主導了戰爭的勝負》(大石國際),p14。

(註二):肯尼士․麥卡錫(劉廣華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之軍事錯誤》(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譯處),p160~161。

(註三)周明:《20世紀密碼戰~隱秘戰場的殊死博殺》(上海社會科學學院出版社),p117~121。

(註四)如文中所述,在整個抗戰期間,軍事委員會技術研究室只能破譯日本外交方面比較簡單的電報,如向海外使館拍發的通報,外交官員例行的人事調動,中國海域的水文資料,各地的氣象報告等。而一般記載中常提到的──偷襲珍珠港情報的破譯,並非來自直接譯破電文,而是從各項情報的解讀和研判分析所得。

參見──高金虎:《中西情報史》(江蘇人民出版社),p350~352。

另還可參見──張瑞德:《無聲的要角:蔣介石的侍從室與戰時中國》(臺灣商務出版社),p87~91。

(註五)參見──張瑞德:《無聲的要角:蔣介石的侍從室與戰時中國》(臺灣商務出版社),p89。

(註六)參見──傑弗雷․理查爾森:《美國情報界(第7版上)》(金城出版社),p5~6。

(註七)波波夫在1941年8月飛往美國之前,接到「阿勃維爾」要他蒐集關於珍珠港防衛資訊的調查清單。這份調查清單隱藏在微點相機裡面,後由英國人翻譯出來,並製成最高機密抄本……其中有關於珍珠港航空隊基地(原文寫成空軍是錯誤的,美國空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9月18 日才正式成為一個獨立軍種)、還有美國戰艦的「魚雷防護網」之類的問題,但並未引起美國官員的注意。

參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二戰祕史:誰主導了戰爭的勝負》(大石國際),p21。

(註八)微點照相技術(Mikrofotokopie,類似打字機打出來的句點),由德國發明,主要用於傳遞情報。它是利用微縮原理,透過照相方法,將文件、資料性情報縮小至數十或數百乃至數千分之一,製成微縮影像的技術,能把整封信縮小到一個句點大,在顯微鏡下放大兩百倍始能清楚辨識。這種含有情報的微縮化影像又被稱作顯微點、微點、密點等。

參見──陳郴:《德國在華軍事情報機關(1941~1945)》(本文刊登於──臺大歷史學報第44期/2009年12月),p163。

(註九)參見──陸大鵬:《希特勒的間諜~特務機構與諜報活動》(知兵堂出版社),p57~58。

(註十)參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二戰祕史:誰主導了戰爭的勝負》(大石國際),p15~23。

在紀錄上,聯邦調查局的前身最早成立於──1909年5月,當時的名稱就稱為:調查局(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簡稱BOI)。到1935年7月1日,才正式改為美國聯邦調查局(FBI-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隸屬於美國司法部。

(註十一)當波波夫將自己整理好、有關珍珠港的調查表交給胡佛時,胡佛竟然回答他說:「這一切看起來實在太精確、太完整了,讓人難以置信」…相對於波波夫提供的情報,胡佛對他所攜帶德國人製造的微點科技(相機)還比較有興趣。也就是說,胡佛完全不信任波波夫,只對他與電影女明星西蒙妮․席夢(Simone Simon)的韻事一清二楚。波波夫感嘆道:胡佛忽視自己提供的調查表(其中記錄了有關珍珠港的詳細情報),就是為軸心國送上「無法估計的勝利」。

參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二戰祕史:誰主導了戰爭的勝負》(大石國際),p19~21。

(註十二)參見──中文《知識百科》之【達斯科•波波夫】

(註十三)參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二戰祕史:誰主導了戰爭的勝負》(大石國際),p88。

(註十四)肯尼士․麥卡錫(劉廣華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之軍事錯誤》(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譯處),p160。

日本潛伏於夏威夷的情報員──吉川猛夫(1912~1993,1933年畢業於日本海軍兵學校,1936年因病提前退伍。1937年以平民身分進入軍令部工作。1941年3月27日,吉川猛夫以書記員的名義進入日本駐檀香山總領事館擔任書記員,實際上是從事間諜工作)也立即將這個信息回傳東京,當局雖然懷疑偷襲珍珠港的計畫已經洩漏,但仍舊按照計畫實施攻擊行動。

參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二戰祕史:誰主導了戰爭的勝負》(大石國際),p36~37。

(註十五)肯尼士․麥卡錫(劉廣華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之軍事錯誤》(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譯處),p225。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