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專訪「在德台灣人」:他們如何看待家鄉的總統大選?

2024-01-10 20:28

? 人氣

吳先生,38歲,自由工作者,來德4年

因為工作的安排,所以在一番權衡之下,我是決定不特地回台灣投票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離開台灣也4年了,和在台灣的親友關心的議題會有些差別。在台灣的鄉親可能會更關心包括生計、產業在地方的發展等,但是對在德國的我來說,感受就不會這麼強烈。我更關注的是外交上的發展。

我覺得,我這個年紀的台灣人在這一次的大選中,對於支持民進黨候選人還是支持民眾黨候選人的分歧還蠻大的。大家所獲得的信息落差導致支持的候選人不同。我現在基本都是通過網絡和親友聯系。坦白說,已經選了這麼多年,大家私下都不會因為理念不同而當面爭論起來。就我的觀察,民眾黨的支持者比較喜歡講自己是理工人的思維方式,是科學理性的,但是對我一個人文學科的人來說,有時候我覺得他們對政策跟社會科學的理解總有些一知半解。而民進黨的支持者比較注重價值認同跟情懷,所以這次民進黨推出的「接棒」系列影片文宣的確是直接擊中支持者的內心。我的親友中選擇支持國民黨的大都會年長我10到20歲,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年輕一輩會有很大差異。我覺得這一現象在歐洲社會也存在的。

我覺得兩岸關系時而緊張時而緊繃的狀態一直如此。在馬英九執政之前,民進黨也曾經執政8年。當時陳水扁政府的台獨立場也更為直接,也沒有真的就如當時反對黨說的青年上戰場。加上現在地緣政治局勢的變化,我也不認為,如果是民進黨繼續執政,兩岸就會走向戰爭。

黃馨,40歲,需求計劃(Demand Planner),來德17年

我不打算回去投票。有人講,現在情勢很緊張,可能會爆發戰爭。我住在德國,如果我去投票,我覺得對住在台灣、中國的同胞們都是不公平的。因為,如果我投票了,投給造成戰爭的那一邊,要承擔後果的人不是我,是住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的人(甚至是整個亞洲、或是全人類)。等投票結果出來了,我會尊重大家的選擇。

如果戰爭發生了,我就在德國做我能做的事情。我在德國租了一個房子,我有車,如果有人逃難到德國來,我會真心地接納他(她),不管他(她)從哪個國家來,我會盡我的能力提供幫助。

即便假設我在大選前回到台灣,我也不會參加投票。真讓我選的話,我也不會選擇賴清德,而是選擇蕭美琴。也就是說,我選擇這一組的原因是因為蕭美琴願意當副手。這個選擇可能跟我的職業也有關系,畢竟兩岸不想打得談、打完了也得談,外交官肯定是剛需,而她有可能扮演19世紀歐洲著名外交家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帶來和平新希望的先驅的角色。

我已經40歲了。孔子說過,四十而不惑。我現在真的有這種感覺。我找到了我的人生目標,就是在德國過一個很好的生活,盡量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我想親眼看到亞洲的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出現。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