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蔡英文祭出了「以小博大」的新鎖國政策

2015-05-20 06:30

? 人氣

蔡英文密集拜會工商業界,與業界溝通並提出其財經政策主張。圖為拜訪工總時,理事長許勝雄(右)出面接待。(余志偉攝)

蔡英文密集拜會工商業界,與業界溝通並提出其財經政策主張。圖為拜訪工總時,理事長許勝雄(右)出面接待。(余志偉攝)

民進黨2016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在五月,接續訪問拜會了全國工業總會、中南部市縣工業會及全國中小企業總會,先後都極力凸出主張,國家必須確定「以小博大」的產業經濟戰略為主軸,強調要以深化普及發展小農小商小工業的中小企業經濟,來鞏固國家經濟實力及增進國民經濟福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反商」「不反對開放」博取工商業支持

在蔡英文與各級工商業團體理監事會面,研討宣達其基本施政理念過程中,儘管都已極力強調,她與所屬政黨的團隊,倘若正式勝選取得掌政後的基本態度是:不會仇富反商;不會獨尊勞工農民;不會阻礙市場開放;不反對簽訂對外自貿協定;不打房、不支持豪宅稅;不支持證所稅、奢侈稅;不以「公平正義」損害「效率競爭力」;不介入干預市場機制;不破壞市場邏輯。

凡此等等,針對爭取工商業界好感的政策性表態與主張論述說法,看起來頗能博得企業界的普遍支持。不過,細審其每一項主張,則幾乎都與社會長期的普遍觀察與認知,著有極大之扞格出入;以致每在當下就已直讓在場的企業界領袖,立即反應認為,蔡英文的表態說明,是否都祇因為對話對象之不同,而針對性地作出完全不同說辭來?則此種策略性表態說明,又何以能取信於普羅社會國民?

尤其是,對於其所屬政黨的同黨籍民意代表及地方首長之行事作為,長期以來一向盡力為其背後支持的社運團體所作的,無一不也就是此行蔡英文所強烈表態「不反對」「不支持」之諸般事項,無一不作激越地個別發聲、僵硬杯葛、堅持抗爭、誓死抵制反對的諸般想法與作法;而針對同黨籍民意代表及地方首長這種種極度仇富反商、自鎖自閉的言論行為,蔡英文的公開回應,竟然是明白表示:蔡既無法也不能,予以這些黨籍民意代表及地方首長,太多的正式阻攔與干預!對於這一點「典型空心蔡」回應,尤其讓工商業團體倍加「感痛」,因為準照如此說法,豈非宣告前述所有「不會」「不為」之保證,盡皆是虛晃一招罷了;這也不啻等同是作了預告,未來蔡一旦當選總統承擔大任之後,依然會像馬英九一般樣,必定會讓這個社會經常有「核心領導力之挑戰」與「綿羊領袖危機」出現?!

未來國家經濟國政四點主張

然則,更為重要的是,蔡英文在此次拜會工商業界,所嚴正慎重提出的國家經濟國政四點重要主張,特別引起大家對未來臺灣政經社會前景展望之莫大疑慮:

第一是,要採行「以小博大」的產業經濟戰略作為國家經濟發展主軸,使整個國家經濟體,高度向中小企業經濟體制傾斜;

第二是,將集中動員公權力與公共資源,積極激勵農業部門產值占GDP比重,從目前1.2%不到,一舉提升到16-18%,等同於力將臺灣轉回到「農業經濟社會」(事實上早在2011年,蔡英文團隊所擬具的十年政綱中,就已明白揭示要將所有大學一律收歸國營,全民可自由申請入學,實即實施十六年國教。畢業之大學生,則一律返回祖籍地務農,或生根發展在地特色經濟產業。形同是,大陸毛澤東時代的知識份子下放之機制,當然可以徹底解決農業勞動力欠缺問題);

第三是,將國家政經發展政策權責重心,透過財政劃分法等之改造方式,使能由中央直接大幅下放到地方政府;(社會的最大疑慮是,這豈非是就此養大了臺灣更加失控且令人懼怖的「諸侯政治」與「諸侯經濟」麽?);

第四是,提前實現「無核家園」;讓綠色及再生能源完全擔綱,全面供應民生、商業及所有產業經濟之使用。(當然,一旦前三大項經社願景既經實現,臺灣電力需求減半的「理想」,應該也可以成真,「無核家園」就不會再是夢幻空想了)。

不支持財團化的大規模營運製造業

從蔡英文這一極其重大的國家經濟發展戰略願景揭示中,事實已明白且強烈地宣達了,這個社會一旦在2016年轉移為民進黨再度執政,中央政府國政綱領必定會揚棄,自從1970年代以來臺灣經濟社會所秉持的「從農業經濟轉型輕工業經濟」、「從加工出口經濟轉型重化工業製造業經濟」、「從傳統製造業經濟轉型高科技產業經濟」、「從代工經濟轉型知識創新經濟」,發展到今天,強化大型化、積極國際化全球化,以及強調資本密集化、智慧財產密集化之國家產業政策(NIP),也就是我國整體前瞻國家經濟發展路線之所繫,都必然要予以全盤放棄了。

而近十年來,越來越形普遍,且被激進社會民粹所極力詈罵聲討的「財團經濟」、「獨佔經濟」、「壟斷經濟」、「巨型企業經濟」,以至「財團化的」大型製造業、大規模商業服務業、大範疇聯網經營模式產業,也必定不會在蔡英文一旦當選總統後,再繼續獲致新當局的尊重與支持;未來蔡英文政權,必將獨尊中小型組織、微型企業架構、弱勢個體組合之投資營運型態產業經濟。

讓臺灣返祖美好舊時光的「零碎經濟」年代

從制度經濟學角度來界說,蔡英文主張的「以小博大」國家產業經濟戰略構想,就是要讓未來臺灣經濟社會前景,回過頭去返祖到1950年代的從前,臺灣小農小商小廠的「美好舊時光」零碎經濟(good-old-days fragmented piecemeal economy)時代。這種國政策略大轉向「零碎經濟」體系的國家戰略新抉擇,勢必就是根本要悖棄了既已在臺灣成熟社會成形的,制度化產業經濟、系統系列化產業經濟、組合團塊化產業經濟,更遑論要在全球市場上與人區域整合「打群架」作拚搏了。

從蔡英文積極強調「內政高於兩岸」「內部重於對外」的基本主政理念下,其實也真的「祇有在這種零碎經濟社會」,弱勢、貧窮才可以得到最大照顧與發揮,也祇有在這種「零碎經濟」體制之下,才更能「公平正義」地達到城鄉部落的各個角落就業機會,得以均等普及,不會有弱肉強食的經濟強權之掠奪壟斷與剝削,也才能真正實現全國一致化的「貧富所得落差極小化」小確幸舊境界。

「小草經濟」奇蹟 再也經不起新型態新挑戰

相信蔡英文團隊之所以會有這種採取「以小博大」國家產業經濟戰略思維之因緣發想,應該是得自於1960-70年代早期臺灣,當時憑藉著以中小企業投資營運為主體的經濟模式,竟然就可以締造舉世眩眼的「臺灣奇蹟」,而且是國內經濟規模以及國民所得水準,都可以有效跟進倍增的「小草經濟」奇蹟。(也就是這種中小企業經濟,是一種不管大小環境如何重壓深埋,終能春風吹又生的「不死經濟」)。

但是這種立基於「過去式」國內外情境條件之下的「以小博大經濟傳奇」,事實上到了廿一世紀全球化自由開放知識經濟時代,曾經輝煌的「小草經濟」奇蹟,根本再也經不起當今一切強調「沒有高度政府翼護保障」的自由開放、國際化及全球化、強勁規模經濟及範疇經濟競爭,所引申出來的任何型態之挑戰。

就現在臺灣本身的現實情境已然是,自從進入1980年代解嚴、解除經濟金融管制的自由化經濟社會階段,所有國內中小企業經濟,已經不得不要完全退縮到必須變成為大型規模廠商企業的「衛星廠商」、「周邊支援性作業廠商」,乃至於擔當「後勤服務備援單位」方式,否則根本難以存活之地步;在1960年代之前,中小企業的外貿貢獻度曾經高逾85%,但在今日的現實是,祇剩下11%不到,在全國製造業GDP產值貢獻度,也已降至15%不到,祇有就業雇用比例,猶還可以繼續維繫「往昔雄風」,其在先進社會中小企業「創新貢獻度超過80%」的榮光,在臺灣,卻連10%之起碼比率,都還達不到,也就是說,在臺灣現實骨幹產業經濟的知識進步及創新突破,還是必須完全仰賴「財團化的」大規模經營企業廠商,特別是面對全球化創新大競爭挑戰,中小企業經濟猶然是無能為力的。

日韓中小企業經濟化都挫敗的殘酷證驗

固然,早在1980年代,近鄰大國的日本與南韓,都深感於財閥經濟或派閥經濟對政府掌控管理的威脅與挑戰之苦,以致頗以為臺灣式的中小企業廠商經濟表現之可貴,又能有效支撐經濟成長發展,貢獻於國民財富之普及分配,以致有意向臺灣取經學習;但最終,卻以情境不同、體質不合、不利全球競爭力,而放棄。

就以1990年代以前,經濟績效表現一直遠落於臺灣之後的南韓為例,早在金大中大統領掌政時期,就曾經想要從根本體制追摹學習「臺灣奇蹟」的中小企業主軸經濟戰略模式,用以打破長期「財閥經濟」壟斷,也希望為其遲滯經濟社會,注入高彈性新活力;這種願景思維,一直到朴槿惠競逐大總領大位之前,都依然一直祇是歷任南韓總統所無法作到,並且真正落實體現的「夢幻政策臆想」。

因為,直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徹底被摧毀了的南韓經濟,其最後終能起南韓經濟於敗亡,能再振作南韓全球競爭力的,猶還是「財閥經濟力」、「超大型企業經濟體」及「集團化運作的產業經濟部門」,甚至於也因為有了像三星集團企業一樣的超級大財團企業,才能夠真正「以大搏更大」,「追比趕超」地用不到十年時間,就一舉致勝於世敵的日本產業經濟,並大躍進直攻全球市場經濟,將南韓經濟一夕倍數翻升騰躍,成為真正名符其實的全世界「已開發經濟體」。

當然,南韓經濟表現也早就在2003年超越了臺灣,迄已在平均每人GDP水準,每年較臺灣高出至少15,000美元。從今天以至可預見未來的國內外大小環境情勢發展看,臺灣根本沒有得以再度超越南韓經濟績效量與質的機會,及可能性。

典型向下向低向後發展的鎖國守勢政略

就全球主客觀環境的主要變數演進變遷情況,以及世界經濟發展、市場典範類型轉移之基本態勢看,蔡英文團隊的「以小搏大」國家產業經濟戰略思維,對於未來臺灣經濟社會大前景而言,都不啻已是一個超脫現實需要的「向下向低向後」的「劣級化守勢戰略」(trade-down defensive strategies),或者亦可謂是國際產業經濟社會的「僕從產業經濟化」戰略(menial economy strategy),質言之,蔡英文團隊的「以小搏大」國政戰略思維,所企圖要實現的其實是,遠古重農主義舊世紀「後退經濟學」之鎖國政策願景。

蔡英文這種「國家倒退戰略」思維的未來發展國政願景,對像臺灣這樣一個早已根本遠離「落後小農經濟」「低階勞動力豐足充沛」「要素成本價廉物美」條件,且已然在廿年前就正式邁向「人力資本已然普遍高級化」「知識創新密集度高升」「彈性活力競爭力俱高」的經濟社會國家,反而比較應該參考學習的是,如何乃能做到南韓或新加坡模式,更積極地多多促進「世界級」範圍經濟力,以及規模經濟力的再茁壯再發展,才有真正再肇「第二臺灣奇蹟」的可能。

否則,獨尊小農小商小工業之「以小搏大」的「新鎖國政策」國家戰略,對於臺灣前景發展,祇會誤國,絕對不會興國。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