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專訪海外烏克蘭男性:我為什麼要回國當兵,他們不能強迫我那麼做

2024-01-01 12:00

? 人氣

「德國是我家」

伊萬今年25歲,在德國留學多年。 「我有烏克蘭護照,但我的家在這裡」,他說。 2022 年 2 月底俄羅斯軍隊入侵時,他先是去了烏克蘭。 「我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衝動回去,但後來我遇到了一大群急需幫助的烏克蘭婦女和兒童。從那時起,我的主要關注點就集中在他們身上:安置他們,為他們提供照顧,幫助他們填表格,幫助孩子們融入學校,陪他們去看醫生或去辦各種手續。即使在今天,仍有幾十個人打電話給我,因為他們需要我的幫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伊萬說,如果烏克蘭總領事館的人打電話給他並發出入伍通知,他當然會去。 「但目前我真的不明白是怎樣一個程序,因為我在德國是合法居留,擁有永久居留許可,在這裡學習和工作。」他無法想像「烏克蘭領事館的人可以違背他的意願,強迫他參軍」。

律師:目前還沒有對外徵兵的法律機制

基輔Gracers律師事務所的律師謝爾蓋·薩文斯基(Sergei Savinsky)在回答德國之聲詢問時解釋說,目前沒有在海外徵召烏克蘭人入伍的機制:「整個法律框架缺失,因為應徵入伍者必須得到適當的通知並接受徵兵體檢。」他說,烏克蘭是憲政國家,適用法律明確性原則;當局只能在其職權範圍內行事。

薩溫斯基說,烏克蘭的徵兵辦公室「無權向生活在德國、波蘭等國的符合徵兵年齡的烏克蘭人發出指示」,「只有建立一種機制,保證徵兵中心與其他國家有關當局的合作,才能動員海外的烏克蘭人。」

德國政界存在分歧

德國聯邦政府表示沒有興趣建立這樣的機制。聯邦司法部長馬可·布施曼(Marco Buschmann)就烏克蘭國防部長烏梅羅夫在採訪中的表態回答道,「我們不會強迫人們違背自己的意願服兵役或應征入伍。」自民黨籍的布施曼向德新社表示,德國接納來自烏克蘭的戰爭難民,允許他們在這裡工作是件好事。

反對黨則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評論這個問題。 基民盟外交政策專家基瑟韋特(Roderich Kiesewetter)在接受德意志電台採訪時表示,德國聯邦政府應該幫助烏克蘭招募人員服兵役、保護國土安全。 俄羅斯的侵略戰爭導致大約20萬符合徵兵要求的烏克蘭人逃往德國。 基瑟韋特強調,其目的不是要驅逐他們,但也不排減少那些逃避支持祖國義務的人所得到的公民基本保障金。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