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4》專家對中國的五大預測:青年「潤」出去、年初將有台海小危機?

2023-12-27 17:10

? 人氣

北京的一處商業辦公區。(美聯社)
北京的一處商業辦公區。(美聯社)

3. 政治領導層動盪

在2023年,中國有幾位高層官員突然失蹤並下台,其中最顯著的例子是前外交部長秦剛和前國防部長李尚福,兩人遭免職的真正原因仍然不明。儘管習近平在人事調動中積極將更多忠誠的黨員提拔上台,但在新的一年,中共核心圈的政治環境仍會充滿不確定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帕默指出,這現象並不令人意外,儘管習近平擅於黨內政治,但他的統治對中國相當不利,尤其是在過去3年裡。即便受到一定程度的讚美和崇拜,他仍感到自己的政權不夠穩固,並且感到有相當多人將國家問題歸咎於他。這種不安全感還會影響到中共高官,這些人的生活、財富和自由取決於習近平的一念之間。因此,推測高層間的緊張局勢,很可能在明年帶來戲劇性的政治變動。

他解釋,中共的政治體系即使存派系與黨內結盟,但在某些方面來說,它實際上就跟犯罪集團相似,當面臨危機、內部爭端或利益衝突時,友誼或夥伴關係可能就不那麼重要了。如果有一天中共對習近平發起重大行動,可能會來自他曾提拔和支持的人。

2023年12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在北京與來訪的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會面。(美聯社)
2023年12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在北京與來訪的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會面。(美聯社)

4. 青年的幻滅與出走

《美聯社》北京分社記者姜大翼(Dake Kang)21日分享了他收到的兩條微博訊息。2020年6月,一位陌生網友發給他:「滾出中國。」然而本月,同一帳號的用戶卻向他表達歉意:「對不起。」這凸顯了過去3年中國公眾態度的變化,許多年輕人的民族主義愛國情緒已經冷卻。

2020年夏季,中國成功控制COVID-19疫情,境內社會生活相對正常。在愛國教育下成長的年輕人感到自豪,他們對「偉大祖國」的光榮感與對西方社會的敵意相互交織。然而,隨著2021年和2022年中國實施清零政策及嚴格的「封控」,引發了一系列次生災害,再加上經濟危機,許多年輕人開始對國家感到幻滅。

與此同時,中國公眾對美國的正面評價上升了──實際上這是他們對當前中國政治、經濟狀況不滿的沉默表達。帕默認為,2024年中國年輕人對未來的悲觀情緒只有可能變得更糟。民族主義的消退和社會新鮮人的黯淡就業前景,推動中國18到24歲人群的憂鬱情緒上升。

2023年12月24日平安夜,北京民眾在王府井教堂外的聖誕樹前拿著寫有「平安」字樣的蘋果。(美聯社)
2023年12月24日平安夜,北京民眾在王府井教堂外的聖誕樹前拿著寫有「平安」字樣的蘋果。(美聯社)

2022年12月,中國經歷多年來最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年輕人藉由反對「封控」發洩失望和憤怒。帕默認為,2024年不太可能發生大規模抗議的情況,但憤世嫉俗和渴望「潤」出中國的趨勢,將持續助長人口的外流。

帕默指出,10年前習近平剛上任時,中共轉向打壓異議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源自擔心失去年輕人的認同。當時社群網路剛剛興起,中國公民社會的個人主義思想高漲,這與中共主張的集體主義截然相反。

現在,中國政府再次應對年輕人的消極抵抗,祭出更多強制性愛國主義的政策,更嚴格審查網路空間言論,甚至在2023年結束前又加強遊戲監管。顯然,習近平主政的中國,很難提供中國年輕人所期望的未來。

北京發布了網絡遊戲行業監管草案,新提議的規則包括限制鼓勵玩遊戲或在線上游戲中花更多錢。(AP)
北京發布了網絡遊戲行業監管草案,新提議的規則包括限制鼓勵玩遊戲或在線上游戲中花更多錢。(AP)

5. 美中關係不會崩潰,但也不會復甦

習近平和拜登11月在舊金山會面後,美中均稱這次峰會是成功的,至少為多年來一直惡化的兩國關係帶來暫時的緩和。其中一個明顯的成果是,北京和華盛頓決定恢復高層軍事對話。此外,中國官媒的反美言論也變得相對保守。

然而,帕默指出,不應期待這種狀態能夠持續。他解釋說,由於美中之間的競爭與矛盾深刻,因此如果出現新的危機,將再次使中國回歸「戰狼模式」。特別是,這對中國外交官來說是追求升遷的最簡單方式之一。然而,美中對抗不太可能達到類似於2020年的高峰;中國仍然面臨其他內部問題,暫時會避免冒太多風險。

最後,他指出,儘管人們總是擔心華府的反中言論可能在選舉年擾亂兩國關係。但事實上,美國選民似乎對中國議題不太感興趣。真正的危險可能是中國試圖影響美國總統大選,特別是針對在擁有大量華裔選民的選區。

2023年11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舊金山的費羅利莊園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2023年11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舊金山的費羅利莊園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