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宗教迫害、猶太隔離區─淺談歐洲猶太人的啟蒙之旅

2023-11-05 07:10

? 人氣

208年11月9日,德國柏林的「水晶之夜」80周年紀念。1938年11月9日納粹對德國猶太人展開全面迫害攻擊。(美聯社)

208年11月9日,德國柏林的「水晶之夜」80周年紀念。1938年11月9日納粹對德國猶太人展開全面迫害攻擊。(美聯社)

【在西元1179年,由教宗亞歷山大三世(約1105~1181)主持,共有302位主教參與的第三次拉特朗大公會議(The Third Council of the Lateran)中,信奉基督教的歐洲就試圖透過立法來阻止猶太人生活在基督徒之間。但一方面因為中世紀的歐洲城市結構太亂,再來則是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根本無法完全把猶太人完全地封閉在隔離區裡之內。】

第一座猶太人隔離區在北非出現

而真正稱得上猶太隔離區的是要到西元1280年才在北非穆瓦希德王朝時期(1147~1248)的摩洛哥出現,當時摩洛哥的伊斯蘭教徒稱猶太隔離區為「米拉赫」,所有非伊斯蘭教徒的猶太人被限制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區域內與城市的其他部份隔絕。猶太人被禁止擁有武器、不能在法庭作證和騎馬。他們被迫穿著特殊衣服(識別猶太人的黃色徽章起源於巴格達,而非納粹時期的德國),並且不得接近特定街道和建築物,如果路上遇到伊斯蘭教徒,猶太人只能從被伊斯蘭教徒視為不潔的左側通過,同時雙眼必須垂視地面,否則將遭酷刑甚至死刑。伊斯蘭教孩子們會以石塊投擲猶太人,並吐口水羞辱,這已成為當地風俗的一部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中世紀歐洲最早出現「猶太人區」(隔都,ghetto,是由「ghetor」或「ghet」這兩個詞變化而來的,在威尼斯語中這個詞的意思是爐渣)的稱呼則是在1516年的威尼斯王國,那是因為當時猶太聚居區的附近正好有一座鑄鐵廠而得名。之後「ghetto」就成為「猶太人隔離區」的專用名詞(在現代西方語言裡的「ghetto」已經變成貧民區或少數民族的聚集區的專有名詞)。威尼斯的猶太隔離區的出現必須從1492年,西班牙人推翻統治伊比利半島長達700多年的伊斯蘭王國並開始驅逐猶太人談起,當時有不少猶太人輾轉遷移到還分屬於好幾個分裂城邦(王國)的義大利。其中的西西里和薩丁尼亞都在西班牙亞拉岡王國的統治下,而拿波里王國也從1503年開始由西班牙統治,因此延續了西班牙驅逐猶太人的政策。但在十六世紀前半葉的義大利中部與北部,教宗和城邦都很歡迎猶太人,特別是佛羅倫斯的麥第奇家族。而擅長航海貿易的威尼斯共和國,不但需要猶太人龐大的海外網絡,也歡迎擁有先進穆斯林醫學知識的猶太醫生、猶太雜貨小販與眾多的小額放貸者,他們可以彌補一些基督徒無法或不願扮演的角色。最重要的是,威尼斯特有的城市特徵可以做到徹底的隔離,在猶太隔離區的興建規劃過程中,城市規劃者可以很簡單且快速的利用威尼斯特有的沼澤和潟湖地形來打造一個完全隔離的空間。

位於柏林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Unsplash)
位於柏林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Unsplash)

然而雙方這種友好的關係並沒有維持太久,因為反宗教改革的緣故,教宗開始給猶太人施加諸多限制。1533年,教宗儒略三世下令焚燒義大利境內所有的猶太經典──《塔木德》,理由是《塔木德》的內容褻瀆了基督教。1557年7月14日起,教宗保祿四世強迫猶太人晚上不得離開猶太居住區。到了十六世紀末,義大利大部分城市都設有這種猶太隔離區,晚上通常都會被鎖起來。為了說服和要求猶太人能安分的留在隔離區內,統治者給他們的交換條件是允許他們在隔離區內蓋猶太教堂,但經過大流散(自西元135年開始)洗禮的猶太人早就因為居住環境的不同而轉變成為好幾個不同類型族群,最常見的有──阿什肯納茲猶太人(Ashkenazi Jews)與塞法迪猶太人(Sephardi Jews),另外還有較為稀少、長居於地中海東岸(涵括今日的希臘、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與埃及……等地)的黎凡特猶太人(Levant Jews)等,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文化,甚至所信奉的猶太教教義也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隔離區內的猶太教堂就不能只有一座。而不同族群的猶太人,也必須學習如何能彼此友好的相處,如何生活在一起。

拿破崙解放歐洲猶太人

拿破崙掌權後,法國國民議會宣布廢除了舊有法律對於猶太人的限制,在1791年9月21日解放了法國猶太人,之後隨拿破崙軍隊的四處征戰,歐洲各地的猶太人也陸續被宣布解放(走出隔都),不過這期間許多地區,比如仍處於分裂的德意志地區(當時各地仍有許多諸侯)對於猶太人仍然是歧視與壓迫的,面對這種壓迫狀態,居住在德意志各邦國的猶太人反而選擇自我孤立,他們寧願關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和歐洲主流文化分庭抗禮,最後變成對外界的發展漠不關心。這對剛歷經「啟蒙運動(The enlightenment,表示啟發的行為、開悟的狀態,從這個概念很容易理解啟蒙運動就是一場思想解放)」的歐洲人來說,他們越來越懷疑猶太人的「權利身份」,認為離群索居的猶太人並非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對象,他們只是寄居歐洲的「外鄉人」,於是對猶太人的歧視更加嚴重,他們甚至主張將猶太人排除出歐洲文化圈。

聖赫勒納島(St. Helena)的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紀念品(AP)
聖赫勒納島(St. Helena)的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紀念品。(AP)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一些接受了啟蒙主義薰陶的猶太精英認為猶太人如果再這樣堅持孤立,便會使得整個猶太人偏離「歷史發展的潮流」,進而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於是猶太族群的自救行動啟動了,包括詩人海涅、銀行家羅斯柴爾德,以及哲學家摩西‧孟德爾松(Moses Mendelssohn,1729~1786),全都投入了解放猶太人的運動。這個關乎這猶太人未來命運、被稱為:「哈斯卡拉」的思想解放運動,就以德意志地區為中心,正式啟動了。這些人的目標有三個:首先,讓猶太群體主動加入啟蒙進程;其次,使猶太社群更好地融入歐洲社會;最後,改革猶太教,增加世俗內容,宣傳希伯來文化。而在諸多的「哈斯卡拉」精英當中,尤以居住在德意志的摩西‧孟德爾松對猶太社會的改造最為成功。

猶太人的啟蒙大師~摩西•孟德爾松

1770年,孟德爾松出版了對後世影響巨大的著作《耶路撒冷~論宗教的權限和猶太教》,在書中,他借用了史賓諾莎(1632~1677,是荷蘭的哲學家、十七世紀理性主義先驅、啟蒙時代以及現代聖經批判學的開創者)的理性主義的思想,回溯了猶太教的起源,本質與歷史作用,進而得出猶太教是一種合乎理性的宗教,符合啟蒙運動的價值觀,而一切傳統猶太教中不符合理性的教義與傳統,比如拉比對神學解釋權的壟斷、歧視婦女以及童婚都應該被視作陋習被除去。

在改革猶太教的同時,孟德爾松希望猶太民族能通過世俗化之門而步入民族解放之途。於是,一方面他積極地普及與修正從中東地區引入的希伯來語,並將鼓勵將其使用範圍從宗教擴展到世俗領域,以取代德意志猶太人的混雜粗糙的印地緒語。另一方面,他又嘗試消減傳統猶太學堂晦澀僵化的神學教育,加入更多的世俗文學以及科學內容,並且鼓勵讓猶太女性也進入學校,獲得受教育的權利。

同時,為了讓無法閱讀啟蒙著作的猶太人受到教育,孟德爾松特意把猶太經典《妥拉(Torah)》從希伯來文翻譯成德文,並在許多地方加上了自己撰寫的評註,實際上是以理性的觀點來重新解釋《妥拉(Torah)》。慢慢地一些猶太人在閱讀德文《妥拉(Torah)》的同時也學會了德文,繼而接觸到了更多啟蒙運動的著作並深受感召,開始主動宣傳啟蒙運動的精神主旨。對此,孟德爾松十分滿意,稱其是「讓猶太人邁向文化的第一步」。

美國賓州的猶太人正在慶祝光明節。(美聯社)
美國賓州的猶太人正在慶祝光明節。(美聯社)

與此同時,孟德爾松也考慮到了外部社會環境對猶太人啟蒙的壓力。於是,他開始奔走於歐洲的知識份子與宮廷之間,利用他們的影響力消除猶太人受到歧視。法國大革命後,借助大眾思想的解放,他不斷為擴大猶太人的公民權利辯論,要求改善猶太人的社會地位,呼籲取消對猶太人的種種限制。雖然在猶太正統派的眼中──孟德爾松是個──背棄信仰、破壞傳統的異端與魔鬼。但總的來說,摩西‧孟德爾松等猶太思想家所主導的猶太啟蒙運動,扭轉了猶太族群保守落後的歷史困境,使猶太人成功跨入了近代化的道路,並且為進一步實現代化與重新建國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整個猶太解放行動一直到1919年──葡萄牙宣布解放猶太人才算完成,從此猶太人才完全脫離了牢籠,以其特有的經商能力,逐漸成為影響歐洲政治經濟的重要角色,受到孟德爾松的猶太啟蒙運動的改變與影響,又搭上德國經濟發展的順風車。德國猶太人在商業活動之外,於哲學、音樂、文學和科學及醫學中找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許多猶太人開始脫離傳統猶太教的信仰與束縛,皈依為新教信徒,最後完全融入德國或其他歐洲(東歐與俄國除外)社會當中。

另,《妥拉》在猶太教中代表的意義非常廣泛,可以指塔納赫(Tanakh)24部經中的前五部,也就是一般常稱的《摩西五經》(Pentateuch)──即《舊約聖經》前五書(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也可以被用來指由創世紀開始,一直到塔納赫結尾的所有內容。亦或是將拉比註釋書全部包括在內。《妥拉》的字面意思為「指引」,它指導猶太教徒的生活方式,因此,所有的猶太教律法與教導,通通都可以被涵蓋到《妥拉》中。

附註資料:

1. 中文《維基百科》之【猶太區】

2. 中文《維基百科》之【妥拉】
3. 馬汀‧古德曼( 羅亞琪、曾宗盛譯):《猶太教四千年:從聖經起源、耶穌時代聖殿崇拜到現代分布全球的猶太信仰(A History of Judaism)》(麥浩斯),p430。

4. 倪好:《猶太人的啟蒙運動:摩西‧孟德爾松對猶太社會的三項改革》

5. 《猶太人領先世界,是因為做了違背祖宗的決定》

6. 山姆.哈里斯(孔繁鐘譯):《信仰的終結:宗教、恐怖行動及理性的未來(The End of Faith: Religion, Terror, and the Future of Reason)》(八旗文化),p147。

7. 理查•桑內特(洪慧芳譯):《棲居:都市規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如何打造開放城市,尋找居住平衡的新契機?》(馬可孛羅),p168~175。

8. 施姆爾•凡納 (李中文譯):《摩西‧孟德爾松:啟蒙時代的猶太思想家》(獨立作家),p44~45。

9. 張倩紅、張少華:《猶太人千年史》(北京大學出版社),p106~132。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