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美國選民為何不滿意「拜登經濟學」?

2023-07-03 11:00

? 人氣

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周三啟動全國性競選造勢活動,向公眾宣傳他在經濟領域的政績,但公眾卻對此滿腹狐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挑戰如下:拜登確實有兩項經濟政績。其中一項始於2021年底,包括在基礎設施、半導體生產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立法勝利,然後他在與共和黨人達成的債務上限協議中保留了這些成果。這些政策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影響美國經濟。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但這一政績與拜登上任頭幾個月的那項政績相比就顯得黯然失色。拜登上任初期實施的美國紓困計劃(American Rescue Plan)給供應側受制約的經濟帶來1.9兆美元需求。這樣做的結果是,就業市場達到了人們記憶中最緊俏的程度,而且通膨激增,直到現在,頑固的高通膨仍然令拜登的支持率和他連任的前景不妙。

拜登上周三在芝加哥發表講話,屆時他不大可能把這兩項政績分開來說,因為兩者同屬於「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所謂的拜登經濟學,是一種旨在「壯大中產階級」並建設道路和工廠等設施的願景。不過,從其中並沒有太看出拜登與其他總統的區別在哪裡。他們不都聲稱希望美國有更強大的中產階級、更多的道路和工廠嗎?

拜登的早期議程也不是特別新穎。上述1.9兆美元的紓困計劃採取的是老式凱因斯主義需求側刺激措施,主要以規模龐大而聞名。拜登團隊工作人員在設計該計劃時考慮了2009年的經濟形勢,當時新當選的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和副總統拜登面臨著嚴重衰退,隨後是長達數年的緩慢復甦。

拜登團隊仍在堅持這套說法。在上周發布的一份備忘錄中,拜登的政治策略顧問Anita Dunn和Mike Donilon寫道,拜登上任時曾面臨一場迫在眉睫的經濟危機。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到2021年1月,儘管健康危機尚未終結,但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危機已基本結束。隨著封控解除和疫苗獲批,企業當時正全力重新招工。在2020年下半年,就業人數平均每月增加80萬,按百分比計,這是自1952年以來新總統就職前的最強勁增勢。

換言之,這項美國紓困計劃是要在一個需求已然充沛的經濟中提振需求。

Dunn和Donilon的備忘錄吹噓說,拜登領導下美國的就業增長勢頭至少是雷根(Ronald Reagan)主政時期以來最強勁的。

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美國經濟正擺脫新冠疫情的影響實現復甦。這種復甦並不稀奇,若換作是任何其他總統執政,美國經濟可能也會復甦。不過,美國紓困計劃可能解釋了為何美國的經濟復甦勢頭比那些刺激措施較少的國家更加強勁。勞動人口退休、新冠疫情以及移民減少導致了美國勞動力縮水,結果是美國出現了記憶中最緊俏的勞動力市場。這一情況對於那些歷來在就業市場上處於弱勢的群體尤其有利,如黑人、西班牙裔和沒有大學學位的勞動者。

但是,勞動力市場緊俏帶來的許多好處已被通貨膨脹所抵消。在新冠疫情前,美國通膨率只有2%,而到了去年已飆升至9.1%的峰值,原因是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汽油價格猛漲。此後,隨著汽油價格下跌,美國通膨率逐步回落至4%,但核心通膨率仍在4%-5%左右。

根據美聯社-NORC公共事務研究中心(Associated Press and NORC Center for Public Affairs Research) 5月份的民意調查,通膨是美國選民不贊成拜登對經濟處理方式的主要原因,不贊成的選民與贊成的選民比例為2比1。如果通膨沒有自行消退,聯準會可能不得不進一步升息,從而可能將美國經濟推向衰退,那樣的話,對拜登的支持率沒有幫助。

從歷史上看,美國選民沒有因為總統無法控制的事件帶來的經濟困頓而懲罰總統。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引發了經濟衰退,然而,時任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的支持率不降反升。川普(Donald Trump)的支持率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後也一度走高。自疫情以來,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的通膨都上升,因此,拜登大可以聲稱這不是他的錯。

不過,拜登一方面在通膨問題上推卸責任,另一方面又以緊俏的勞動力市場而居功,這在邏輯上是自相矛盾的,因為這二者都是經濟過熱的鏡像。雖然經濟學家對刺激措施在多大程度上助長了經濟過熱莫衷一是,但他們都認為刺激措施脫不了干係。因此,選民們更不想放過拜登,特別是在共和黨人、甚至是一些民主黨人不斷提醒他們注意這種聯繫的時候。

如果說拜登早期的議程都是關於宏觀經濟——失業和通膨問題,那麼他後來的議程則是關於微觀經濟的,即經濟增長的構成成分。川普頻頻提出的「基建周」實際上從未催生出新的基礎設施。相比之下,拜登2021年有一項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法案在國會獲得通過,且該法案不僅限於道路,還涉及水處理和高速網路。去年通過的《晶片與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是近年來聯邦政府對產業政策作出的最大承諾。《通膨削減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為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提供了可改變競爭格局的刺激措施。

美國財政部在周二的一份報告中稱,這些舉措正在對經濟數據產生影響。例如,工廠建設、尤其是電子行業的工廠建設活動迅速升溫。這一切也並不完全歸功於立法:半導體公司已在擴大它們在美國的足跡,以應對不斷增長的需求以及在亞洲之外進行生產多元化的壓力。儘管如此,商界領袖的言論清楚地表明,美國這些法案對其計劃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美國聯邦政府在影響私人投資方面扮演這一自信新角色的做法並非沒有爭議。這一策略正導致美國聯邦赤字擴大,其「購買美國貨」(buy American)的規定讓美國盟友感到沮喪,而且降低了對可疑之處進行干預的門檻。

這一策略也不太可能改變拜登的政治前景:這些法案對選民們的生活影響很小而且是漸進的,相比之下,通膨和失業對人們的影響是重大且直接的。

不過,「拜登經濟學」的這一部分代表著以刺激措施不曾有過的方式「破舊立新」。這部分內容也很受歡迎:根據Morning Consult的民意調查,上述三項法案都得到了選民們的廣泛支持,而基礎設施和半導體法案在國會內部獲得了共和黨人的支持。其影響力或許會持續到下一次選舉後很長一段時間,到那個時候,通膨已從頭條新聞中淡出。

拜登的經濟顧問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主席Jared Bernstein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當你參與一項投資議程,你一定程度上是在打持久戰了。」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