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敵手不是國家權力,而是想像力的枯竭:日本1968的思想與行動探索(1)

2018-05-12 05:10

? 人氣

60年代日本學生運動的兩大派別,「中核派」和「革馬派」的口號都是「反對美帝,反對史達林主義」,「史達林主義」不僅指的蘇共,同時也指中國共,指所有執政的共產黨。執政就是史達林主義,要革命就必須堅持托洛茨基主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本中國研究者竹內實先生認為在戰後日本的歷史上,所謂對中國的印象的幻滅,小的意義上,指的試圖依據中國來校正日本社會的前進道路,大的思想意識的層面,天皇制思想的信仰對象,戰爭時期指的是天皇,戰後變成了共產黨,由於中蘇對立,演變成隻指中國共產黨。即。天皇→革命(俄國革命+中國革命=蘇聯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中國革命+ 日本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毛澤東)→文革(毛澤東思想)。(參見竹內實在《文化大革命觀察》中國文聯出版社)。

第二節  安保鬥爭

戰後日本的學生運動有兩次高潮。

第一次是1960年5月到6月抗議人士連續包圍國會議事堂的「安保鬥爭」,目標是反對日美安全保障協定的修改。 

第二次是「全共鬥」運動。「全共鬥」是「全學共鬥會議」的簡稱。是一個由學生所組成的新的鬥爭組織,也是1968、69年大學鬥爭的主體。以往學生組織大都以自治會或現有的黨派為基盤形成,但是全共鬥卻是由一般學生自然聚集所產生的大眾組織。其中尤其以東大全共鬥和日大(巨型私立大學,日本大學)全共鬥最具有代表性。東大全共鬥因為死守安田講堂,與機動隊「玉碎」一戰而名聲大噪,成為全國全共鬥的榜樣。日大的全共鬥則因為與大學校方進行「大眾團交」(團交,團體交涉的簡稱)而受到矚目。1969年全國全共鬥在安田講堂前成立,但是彼此內訌開始,暴力升級,名存實亡。

安保鬥爭及其歷史背景:

1949年,中國共產黨政權成立。1950年韓戰爆發。美蘇之間的冷戰擴展亞洲。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與美國1951年在舊金山簽訂《日美共同合作與安全保障條約》,選擇站在以美國為中心的自由主義陣營一邊。在此條約中,日本政府承認美軍在日本國內以及周邊地區駐軍佈防,以維護遠東地區的和平及安全、保護日本免受外國攻擊、鎮壓日本國內內亂。然而由於美國堅持無法和不具備自衛能力的日本締結雙邊條約,以免美軍成為不負有單方面承擔防衛日本安全的義務,於是要求日本增強自衛能力。

1954年,日本成立自身防衛的「自衛隊」,到了1950年後期,日本的經濟復興,美國為了要讓日本承擔維護東亞安全的責任,於是要求修訂安保條約。這項條約的修訂,讓剛剛經歷戰爭創傷的日本人擔心一旦重新修訂安保條約,勢必加速日本的軍事化,並強化日本對美國的從屬地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