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過度自信,造就了金融危機:《經濟學好厲害》選摘(1)

2018-03-17 05:10

? 人氣

過度依賴效率市場假說而忽略了泡沫模型以及其他金融市場弊端的態度,揭露了一組更廣泛的偏好。一般對於金融市場能夠達到的成果懷有極大的信心。市場實際上成為社會進步的火車頭。市場不只會在儲蓄者與投資者之間扮演有效率的中介者,也會把風險分散給最能承受風險的對象,並且讓先前被排除於信貸之外的家庭取得信貸,例如財力有限或者沒有信用紀錄的家庭。透過金融創新,投資者即可追求最大報酬,同時又僅承擔最小的風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外,市場也被視為不僅本質上具有效率又穩定,而且還有自我約束的能力。大銀行與投機分子如果從事欺詐行為,市場就會發現它們的詭計並且加以懲罰。決策拙劣而且冒不恰當風險的投資人會被驅逐出局;負責任的投資人會因其謹慎而獲利。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在二○○八年一場國會小組聽證會上的自白,充分揭露了當時盛行的心態。他坦承道:「許多人,包括我在內,都認定放貸機構的自利考量會保護股東的權益,因此我們現在都處於不敢置信的震驚狀態中。」

另一方面,政府也不可信任。官僚與管理單位不是受到特殊利益綁架就是能力不足,有時候甚至是兩種問題同時具備。政府做得愈少愈好。況且,現在的金融市場已經發展得極度複雜,以致任何管制嘗試都是徒勞無功。金融機構絕對都能夠找到方法規避法規。政府注定只能跟在金融業後頭苦追。經濟學家的這種想法促成了一波重大的金融鬆綁,也為這樣的鬆綁賦予正當性,從而鋪路造就了那場危機。不僅如此,這些觀點還受到政府內部若干頂尖經濟學家的認同,例如桑默斯與葛林斯潘。

總結而言,經濟學家(以及那些聽從他們建議的人)過度自信於自己當下偏好的模型:市場是有效率的,金融創新能夠改善風險與報酬的取捨,自我管制是最好的做法,而且政府干預缺乏效率又有害。他們忘記了其他模型的存在。當時有著太多的法瑪,太少的席勒。這門領域的經濟學也許沒問題,但其中的心理學與社會學顯然出了狀況。

《經濟學好厲害:如果沒有誤用的話》書封。(衛城出版)
《經濟學好厲害:如果沒有誤用的話》書封。(衛城出版)

*作者為丹尼·羅德里克(Dani Rodrik),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研究領域涵蓋全球化、經濟成長與發展,以及政治經濟學。獲頒美國社會科學委員會首屆赫緒曼獎、列昂惕夫經濟思想促進獎。本文選自作者新著《經濟學好厲害:如果沒有誤用的話》(衛城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