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君觀點:從陳柏惟母語質詢看台灣語言問題

2021-10-11 06:40

? 人氣

如果設定官方語言和語言霸凌並不一定直接相關,那麼在台灣高低雙層語言現象該如何改善呢?幾點反思如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語言政策要有多語並存配套。任何語言政策,都需要透過專家學者極縝密的規劃與配套,從歷史中學習教訓,以避免重蹈當年覆徹。因為資源與人類學習動能有限,當某語言被加持時,就意味著另一些語言可能被排擠了。政府目前積極推動的2030雙語政策,全力推動英語,雖然用心良苦,但是許多語言學家都鄭重提醒推展英文的危險。如Anne Pakir將英語視為「殺手語言」(“killer language”), John M. Swales則將之比擬為暴龍,因為它太過強勢如兇殘猛獸般可以滅掉任何與它並存的弱勢語言。一旦政府砸入大量資源高捧,若無良善配套措施,恐怕會成為目前台灣語言生態的浩劫。

二、加強「語言態度」陶養。目前政府的雙語政策極為狹隘,幾乎都是加強英語技能(skills)與提升英語程度(proficiency)。極少涉及「語言態度」(language attitude)的陶養。然而,語言使用者的態度決定了語言的生命力。以希伯來語為例,它的復振,可說明語言態度的重要性。希伯來語在死亡兩千多年後在短短二十五年間復振,創造了語言復興史無前例的奇蹟,而這個戲劇性奇蹟肇因於猶太民族強大的建國主義,進而對希伯來語產生效忠與光榮態度,才能成功將希伯來語起死回生。也就是說,語言使用者的態度才是決定語言活力的關鍵要素。台灣人普遍具有崇洋媚外心態,看重英語,輕忽母語,這樣的語言自卑感,很容易在雙語政策推動後,加速少數族群母語流失的速度。

此外,若論及本土語言間的地位消長的態度,隨著政黨輪替推動本土化,閩南語搖身一變成為愛台灣的標籤、轉型正義的大刀,砍向政敵軟肋,閩南語儼然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可能因為如此,陳柏惟才會選擇在罷免案前刻意用閩南語單挑外省籍的國防部長,演這齣愛母語、愛台灣的大戲。筆者認為,正面積極的「語言態度」教育,除了要強化族群對自我母語的光榮感與向心力,也包括了對他族語言的包容性。如果我們反對當年國語打壓鄉土語言的作法,那麼現在就不該政治操作母語,惡意製造語言衝突和族群對立。語言霸凌冤冤相報的手段不但不會促進族群融合,只會深化族群仇恨與分裂。

台灣要從過去錯誤的語言政策中重新出發,就該了解過去語言歷史,從歷史中反思學習,不盲從躁進推動語言政策,更要關注下一代語言態度教育,家庭和學校共同協助孩子了解母語的價值,尊重不同母語使用族群,才能真的促進多元多語的融合社會。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英文系副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