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運用社區力量與市場結合的網絡治理概念防治外來物種

2018-02-08 05:40

? 人氣

融合各部會的網絡治理與社群管理作政策思考

建議我國的防治或移除外來物種政策,除了加強各部會網絡的治理之外,亦可參考學者Elinor Ostrom等人提出的以社群治理維護資源的永續性,制度誘因及永續發展,以阻止生態系統在資源管理上的潰敗。防治外來種的政策,若一昧以金錢作為誘因,會達到資源潰敗的狀況。若能透過社區,找到在地的關鍵人,利用草根人物在社區中深耕力量,並藉重其影響力,達到社區參與的效果。本文想利用此概念引導出以社區為基礎的資源管理作為治理工具以防治外來物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再者,學者Titmuss提出的理論,利用道德規範自我約束的內在層面壓力,以「別人做,如果我不做」,就會有道德上的自我譴責壓力作為控管的約束力量。以福壽螺為例,其生長地多在鄉村的水田或水溝旁,以臺灣地域而言,農村多在鄉下,農村生活較倚賴社區的結構,由社區發起的影響力,較易動員參與者,也可產生參不參與的規範力。不以市場的金錢交易作為控管與治理機制,而以道德規範防篤人類對環境的濫觴。

當前社會問題皆有「人」與「非人」的元素,在做防治政策或各項政策的治理,能否以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及多重網絡概念的精神看待?讓科學、科技與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發輝效應。且治理的政策涉及各部會與各地方部門,單一垂直的清除與防治外來種政策,往往無法達到治本的效益,防治不僅有政府與政府,還有政府與民間的網絡關係,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為出發點作思考,而是應有全面宏觀的思想規劃防治政策。

行健村的「魚茭共生」概念,催生的不僅只是在農產值上提供農民多元經濟效益,更也進一步的讓我們思考,在這座「池」(島)生存的我們,如何達到真正多元與共生的意義。當人們開始思考並嘗試解決物種與物種間的生存問題,共生的意義才能顯現,且也才能在這個過程中解放。

*作者為政治大學研究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