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平觀點:民調決定候選人根本是個笑話!

2018-01-29 06:40

? 人氣

基隆市議長宋瑋莉(左二)參與國民黨市長提名初選民調獲勝。(取自宋瑋莉臉書粉絲專頁)

基隆市議長宋瑋莉(左二)參與國民黨市長提名初選民調獲勝。(取自宋瑋莉臉書粉絲專頁)

國民黨基隆市長初選民調鬧了個大驚奇、大笑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昨天進行的國民黨基隆市長初選民調,今早統計出爐,前移民署長謝立功以1%的些微差距勝出。五小時候,居然傳出某民調公司數字誤植的荒謬劇,導致民調初選結果大翻轉,現任議長及基隆市黨部主委的宋瑋莉,以平均41.493%險勝謝立功的39.392%,180度大逆轉「勝出」。消息傳出,擬參選新北市長的周錫瑋心有戚戚焉地說道:「叫我怎麼相信所謂的民調!?」基隆鬧騰出來的初選民調大笑話,會不會是壓垮國民黨2018年縣市長選舉的第一根稻草?

坦白說,政黨初選提名用民調來一決勝負,根本就是個笑話!

前台北縣長周錫瑋(周錫瑋臉書)
國民黨基隆市初選民調鬧出大烏龍,宣布參選新北市長初選的前台北縣長周錫瑋立刻回應,「這叫我怎麼相信民調?」(周錫瑋臉書)

早在2011年7月我便曾在人間福報發表過一篇短文,質疑民調決定候選人的「政治正確性」。

在那篇短文中,我列舉了用民調決定提名候選人的幾點不合理處。

第一,台灣是個高度流動性的社會,晚間6點到10點進行的住宅電話民調,往往不能觸及流動性高的職業族群。因此,調查的樣本與母體,無論是年齡、教育程度或是性別,往往有著極大的偏差。

第二,台灣行動電話普及率遠高於住宅的固網電話,如能透過手機進行民調,或許可以掌握流動性高的族群。但是,手機民調,問卷宜短不宜長,宜簡不宜繁,且耗資不菲,不適用於選舉提名民調。

第三,詐騙電話氾濫,許多年長者在家接獲不明電話,有如驚弓之鳥,影響電訪的成功率。

第四,中華電信提供的電話轉接服務,可以輕易地將住宅電話轉接到特定樁腳的手機上,形成民調綁票。這種情形在小選區特別容易發生。

第五,電信科技發達,候選人可以透過網絡、電郵、簡訊和其他通訊軟體在初選民調前散布假消息、謠言、醜聞,攻訐對手。

關於第一點質疑,許多從事民調的人士往往辯稱,樣本與母體不符的問題,可以透過嚴謹的抽樣和加權來加以改善。這樣的辯詞,理論上可行,但在政黨初選階段,政黨幾乎不可能有充分時間和資金,進行隨機抽樣,遑論電訪時的戶中抽樣。即使事後用加權來調整樣本結構,往往也失之粗糙。

況且,許多訪員並沒有接受過嚴謹的訪員訓練,或是主導者有意無意地誘導了訪員沒有用恰當的方式去篩選受訪者。(基隆初選民調前,我個人即接獲來電訪問,訪員根本沒有詢問我是否設籍基隆,立刻進入實質的問卷訪問,類似這樣的一份電訪,理應剔除,不計入成功問卷之列。)此外,據個人所知,政黨的初選民調,有老老實實進行戶中抽樣的,迄今尚未聽說過。政黨用一份不能真實地反映民意的民調來決定候選人,猶如瞎子摸象,焉知摸到的是頭腦還是尾巴?

至於電話詐騙是否會影響電話民調的成功率,沒人做過研究,不敢妄加深入論述。不過,從2011年到2018年這7年來,台灣電話詐騙名揚國際,估計有越來越多的老人家聽鈴聲而驚慌色變,因此而拒接電話訪問的,只會更多!

除了民調本身方法論的問題外,傳統媒體、網路媒體和社群媒體裡充斥著各色各樣的虛假消息、虛假論述,早已嚴重地斲傷公共事務為導向的民意調查。就以最近有關陸方啟用M503航線的所謂「民調」為例。台灣的新舊媒體受眾接收到有關M503航線的訊息,幾乎都是陸委會、民航局和綠色陣營裡釋放出來的訊息,訊息的內容,價值判斷遠多於事實報導,在這樣的民意氣氛下做出來的所謂民調,當然是和官方的言論沆瀣一氣,用這樣的民調結果,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欲求對岸坐下來重啟談判,也毫無助益。

20180122-兩岸政策協會上午召開「M503航線爭議暨近期兩岸關係」民調座談會。包括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教授(左起)、民進黨委員羅致政、副理事長譚耀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黃介正、臺北醫學大學副教授張國城等人出席。(蘇仲泓攝)
兩岸政策協會召開「M503航線爭議暨近期兩岸關係」民調座談會。包括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教授(左起)、民進黨委員羅致政、副理事長譚耀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黃介正、臺北醫學大學副教授張國城等人出席。(蘇仲泓攝)

同樣地,當傳統電子媒體充斥著名嘴亂講,網路與社群媒體上盡是置入性行銷的政治訊息、以及政治網紅的酸言酸語時,多數民眾根本無從分辨政治訊息的真假虛實,也無從知悉政治人物的真實面貌;甚且因為成天接觸固定的社群媒體,沉溺在同溫層裡取暖,早已失去了判讀外面世界人、事、時、地、物的能力了!在這種情形下,要想透過民調來篩選獲勝機率最高的候選人,無異於緣木求魚!(也因此,凡是利用網路媒體來進行民調的,根本就是笑話加鬧劇,應該歸類為八卦新聞,非關民意,非關選舉,此處放過不論!)

撇開民調方法論以及影響民意形成的外在因素問題外,另一個迷思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對比式全民調」可以救濟「互比式全民調」的弊病,從而篩選出獲勝機率最高的候選人。

對比式的民調一定能夠篩選出勝算較高的候選人嗎?

過去許多選舉民調,分別詢問受訪者「你會不會投票給甲?」「你會不會投票給乙?」甲乙兩人獲得較多選民支持者即為候選人。而所謂對比式的民調是指假設有甲乙兩人參加初選,初選勝出者將與現任的丙競逐寶座,調查時,隨機變換題次來詢問受訪者:「假如甲和丙競選,你會投票給誰?」「假如乙和丙競選,你會投票給誰?」很顯然的,如果現任者不存在或是現任者任期屆滿,敵對政黨目標候選人又不明朗時,對比式民調的問卷就會變成冗長的排列組合。

不錯,對比式的民調當然要比互比式的民調更能掌握更精確的資訊;不過,當對比式民調變成一大串的排列組合時,我們合理的懷疑有多少受訪者能夠清楚明白自個兒究竟在回答甚麼問題,在這樣的亂集團式的對比式民調,訪問者往往拿到的是一堆漿糊罷了。其實,即使是做得好的對比式的民調,研究者通常只能了解到,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對多數選民而言,誰比較討好?討喜?甲還是乙?更佳的情況則是讓政黨的提名小組了解到,「在現階段、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甲與乙相比較,誰對抗丙的勝選機率較大」罷了。然而,實際政治選舉過程裡,從來沒有「其他條件不變」這回事兒!

政黨的初選距離正式選舉,通常還有個一年半載的,今日的領先者,並不意味著三兩個月以後,不會落居人後。誰能預測正式選舉時,甲乙兩候選人誰的後勁較強?誰能壓過現任對手?年輕的候選人後勁一定較強嗎?年長有經驗的候選人一定能贏過政治素人嗎?誰又知道屆時誰會鬧出醜聞緋聞?距離正式選舉時間越遠,準候選人實力越是接近時,對比式民調的風險,風險其實蠻高的。

這就像買股票一樣,你是要買進利多出盡的股票呢?還是寧願買進一支潛力股?

搶頭香的謝立功與妻子一起完成領表、登記。(圖/張毅攝)
前移民署長謝立功參與國民黨基隆市長提名初選,因為民調公司搞烏龍,上午民調獲勝,下午却以些微差距落敗,圖為謝立功與妻子一起完成初選領表、登記。(圖/張毅攝)

透過民調尋尋覓覓設法找出最適當的候選人,其實,尋覓到的不過是現階段選民主觀上較喜歡的候選人罷了,卻往往不是最適合從事民代或行政首長的人。何況,民意如流水,今天的媒體寵兒,明天很可能被打成過街老鼠;今天的政壇明星,明天很可能遭人用一卷綠影帶或是一則網路新聞,就給黑了!當年民調篩選出洪秀柱,都能被黨中央臨陣換將,如今,回過頭來主張三七開的半民調還是全民調,又如何合理化換柱的動作呢?

好些有意參選的人士主張,政黨初選時應該舉辦電視辯論會,庶幾能夠矯正互比式或對比式民調的缺點。像民進黨若干縣市的初選便已展開了電視辯論。

這又是個蠻弔詭的主張。

首先,研究證明,電視辯論這玩意兒,收視率並不高,能夠影響選民決策的也很有限。邏輯上,觀看電視辯論的選民比較關心政治,平日政治資訊也較為豐富,他們對候選人的好惡多半已經定型,辯論會不太會改變他們的抉擇。至於不看電視辯論會的選民,邏輯上,他們比較不關心政治,不關心政黨的初選。既然電視辯論是為了幫助選民在初選階段了解候選人,那麼,電視辯論結束後緊跟而來的民調,是不是應該先詢問受訪者有沒有觀看電視辯論呢?受訪者中有觀看電視辯論的和沒有觀看電視辯論的,他們對候選人的意見權重(weight),應該是一樣的嗎?如果,是一樣的,看與不看電視辯論根本無關受訪者的抉擇,幹嘛要辦電視辯論?如果,絕大多數的選民和受訪者壓根兒不看電視辯論,那麼,舉辨電視辯論又有何意義?

回到問題的癥結點。

現今提到所謂互比式還是對比式民調,都針對全體選民的「全民調」,政黨並不會另行針對全體黨員進行意見調查。換句話說,全民調意味著黨員對提名候選人的意見,和非黨員對提名黨籍候選人的意見,是同等重要、等量齊觀。那麼,黨員還有存在的價值嗎?進一步問,如果全民調真能保證篩選出勝率最高的候選人,那麼,民主政治還需要政黨嗎?照民調決定候選人的邏輯,縣市首長、民代等公職人員用全民抽籤產生,豈不更民主?

政黨的最主要功能之一便是培養各階層政治領袖,在選舉時推出適當的候選人。台灣兩大政黨迷信全民調來決定候選人,恰恰說明了兩大政黨平日疏於培養各階層政治領袖,也先驗式地預告了網路時代政黨的式微!

容許我再說一次!用民意調查來決定提名甚麼樣的候選人,根本是個笑話!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朝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