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你必須認識的中國隱形統治者 王滬寧

2017-12-13 18:00

? 人氣

像傳統士大夫而非公共知識分子

王滬寧曾以美國開國元勳之一的政治思想家潘恩(Thomas Paine)自狀,他在談自己為何從事時事評論時曾寫道:「從本行而言,我喜歡做理論研究,我的長項是政治哲學,對此道一向念茲在茲。但在中國變革的大氛圍中,終究按捺不住,受外界熱烈運動之感召,動手寫起有關中國政治發展的文章。……我想起潘恩在《理性時代》裡說的一句有意思的話:『我不喜歡所謂的政治。在我看來,政治不會比騎馬術一詞的含義具有更多的含義。』……我欣賞他所表述的意境。我寫此類文章,完全是受變革時代的召喚,逐漸地,悟出了責任、良心和嚮往。應該說,沒有變革的洪流,便沒有它們。一位政治學者對政治的態度,近乎胡適先生講的『沒有興趣的興趣』,他最有興趣,又最不能有興趣。」

他在文章中常強調不能把西方的政治民主「移花接木」到中國,民主化不能揠苗助長、超越一國發展的現況,國家政治體制是受一國歷史、社會與文化條件制約。他主張政治改革不能以犧牲政治穩定為代價,而強固的政治領導中心尤為重要。因此,他也被視為一九八○年代末、九○年代初「新權威主義」的倡導人之一──雖然王本人不喜歡這頂帽子。他強調政治管治與協調的機制要與時俱進,要避免官僚腐化,而後者從江澤民到習近平時代都是執政的主旋律,尤其是習近平時代更顯著。

入京之前的王滬寧,關切的是中國如何因應新環境的變化,在政治上做出調適,他不是站在批評的角度談時政,而是在思考如何用他的政治思想,幫助主政者調整改變。所以帕泰潘和王毅認為與其說當時的王滬寧像個公共知識分子,不如說他更像傳統儒家的士大夫。

入京後的王滬寧又如何能歷經三位領導人而屹立不搖、甚至扶搖直上?帕泰潘和王毅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王本人擁有一種中共領導階層所欠缺的獨特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後毛澤東時代中國改革所迫切需要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三信危機」造就國師地位

兩位作者指出,中國面臨的政經議題已非傳統官僚知識菁英所能解決,而需要一套全新的方法來因應主權、民主與法治觀念的變化,尤其是建立一個正當性基礎,以讓經濟改革與共產黨的角色能相互獲得調適。而王滬寧就是能有效提供這種功能的人──從「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中國夢」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王滬寧都不辱使命地為領導人形塑新的政治議程,並提供正當性基礎。

王滬寧不是只在形塑某種政策,也非只提出意識型態的口號,帕泰潘和王毅稱,王滬寧企圖定義這個政權,把中國現狀與期望做複雜而充滿企圖的連結。

中國經歷文革、進入改革開放,出現了「三信危機」,亦即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危機、對共產黨的信任危機、對社會主義的信心危機。這些危機其實就是挑戰中共政權正當性的危機,而這個挑戰隨著中國政經情勢的變化持續在變形。

也因為要回應政權正當性危機,造就了王滬寧這個「國師」不可取代的地位。所以帕泰潘和王毅說:「王滬寧的影響力與權威,和當代中國的不穩定與不可掌控,以及『中國夢』深刻的不確定性相謀合。」

王滬寧這個「隱形的統治者」如今晉身最高權力核心政治局常委會,而且愈來愈常從幕後走到幕前。最近一次是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講話。這位六十二歲的國師走到第一線,也將面臨更多直接迎面而來的挑戰。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新新聞顧爾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