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光涉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中國思想史大師湯一介 87歲高齡辭世

2014-09-10 10:19

? 人氣

1958年,夫人樂黛雲被劃為右派下放勞動。文革開始,湯一介被打為「黑幫分子」,但即便如此,他也還是「自覺是一個共產黨員就應該一切聽毛主席的」。文革10年,湯一介正值「不惑之年」,但事實上這卻是他一生中最迷惑的10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毛澤東死亡、四人幫垮台後,被隔離審查的湯一介突然發現一個問題:「我該聽誰的?」而後他反思:「我之所以走了一大段彎路,主要是因為我沒有用自己的頭腦來思考問題」,而後他決定「我只能聽我自己的」。

1978年,湯一介得到平反。1980年,53歲的湯一介恢復了在北大講課的資格,從此他不願再與政治有瓜葛,重新思考中國傳統哲學,並以真善美概念為基礎,綜合各家所言,希望建構出一套中國哲學理論體系。

在1980年代,湯一介比較關心的有兩個問題,一是真善美問題,二是中國哲學的框架問題。因為對牟宗三「內聖開出新外王」的說法有所保留,湯一介開始思考從其他角度思考中國哲學的主題。「真善美」便成為他的思考角度,1984年發表《論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真善美問題》,指出中國哲學的主題和精義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分別與真善美相對應。

1980年代下半葉,湯一介根據余英時「內向超越」的啟發,思考中國哲學的傳統框架問題。指出相對外在超越的西方哲學,中國哲學的取向是內在超越。湯一介認為,東西方哲學的差異,可以說是人生境界的問題,但人道還應提升到天道的高度來認識宇宙和人生的問題。

湯一介闡述:「因此我提出和諧問題。內在超越如果落實到實踐上,人的自我道德的提升,就是在政治、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實踐,如果不落實,則沒有實際效應。內在超越是一個中心,往上提升到和諧,往下落實到政治、社會實踐,這三個問題構成中國哲學的框架。」

1990年代,因為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湯一介開始思考「文明的衝突」的對應面:文明的共存。他認為如果文明不能共存,世界將會混亂、人類彼此爭奪。這一時期他思考的另一個焦點,則是中國現代哲學的轉型。

在1980年代後期,有說法認為激進主義派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發展。湯一介則認為,包括激進主義派、自由主義派、乃至保守派等在內,共同組成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前一個問題是怎麼看世界,後一個問題是怎麼看中國,應該如何來理解、如何來創新我們的哲學。」

1990年代末期開始,湯一介考慮創建中國自己的闡釋體系。在他看來,當前對經典的解釋,無論哲學、宗教、藝術等,都是用西方的理論與方法,而面對中國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料,以及解釋經典的經驗、方法、與理論,他在思考創造中國的解釋學。

另一個問題,則是「儒家倫理與現代企業家精神」。他讀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後,深感在中國沒有建立起一個當代資本家的精神家園,因此思考能否根據儒家倫理,來建設現代企業家的精神。

第三個思考重點,則是他讀了雅斯培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後,認為人類必須追求新軸心時代的問題,其中涉及儒學與普世價值的關係。湯一介認為,應該區分普世價值與普世主義,普世價值在各種文化中都有它的因素,而普世主義則是西方文化特有的東西,認為只有西方的價值理念才具有普世價值的意義;後現代主義雖然瓦解了西方的現代性,但只有瓦解沒有建設,而儒學則可能帶來建構性的後現代主義。

湯一介著作等身,學術專著有《郭象與魏晉玄學》、《早期道教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釋》、《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學術隨筆有《在非有非無之間》、《湯一介學術文化隨筆》、《非實非虛集》、《昔不至今》、《郭象》、《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湯一介卷》、《佛教與中國文化》、《生死》、《和而不同》、《我的哲學之路》、《La Mort》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