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二三砲戰前一天,前總統馬英九的基金會主辦了一場「國家不安全」研討,題目望之驚人,其實重點在副題:「台灣如何轉危為安」,換言之,這是一場在野提供建言的會議。不過,大概馬英九火力驚人,府院黨群起圍剿,蔡英文親上臉書回擊,「不要以為在主權議題上卑躬屈膝,或是對民主價值不吭一聲,就能換來所謂的和平。」馬英九再以「實例」,指蔡英文「三次卑躬屈膝」,八二三砲戰六十二周年的周末,台灣前後任領導人,互打得厲害,套用蔡英文的話,「在國家內部尋找敵人,沒有意義」。
遺憾的是,國際局勢多變,兩岸關係冷凝,在內部找尋找敵人幾乎成了台灣政治慣性,選舉期間如此,選舉結果為了準備下一次選舉,依然如此。做為前後任國家元首,不論是馬英九主張「九二共識」,或者蔡英文反對「九二共識」,維持兩岸和平交流,不要兩岸輕啓戰端,維持基本自保軍力,應該還是「共識」,至於交流程度多深多廣,「台灣主體性」的口號要喊得多亮多響,都屬程輕重之別;然而,前後任總統帶頭「站隊」,就讓台灣內部永遠無法找到真正的「共識」,兩岸關係在前進中必然時不時遭遇險灘。
雙英隔空駁火,馬英九相對不利,畢竟卸任元首,老是對現任總統指三道四,不易得到諒解,最近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極其特殊的批判川普「不適合領導國家」,實在也因為川普言行顛三倒四到完全摧毀美國引以為傲的民主價值,再加上選舉在即,相比之下,蔡英文言行比川普還是正常得多,而台灣才大選結束半年多,馬英九批判再嚴厲,動搖不了蔡英文的領導基礎。
更深刻點說,馬英九固然靠「九二共識」當選總統,也創下八年執政得來不易的兩岸進展,包括簽署二十多個協議,也為台灣參與國際打開若干空間,包括世衛觀點員,以及一百多國免簽證;乃至寫下兩岸領導人對等會談的歷史紀錄。但無可置疑的是,否定「九二共識」的蔡英文,兩次贏得總統大選,得票還創下新高,要蔡英文轉頭承認「九二共識」,不啻天方夜譚,首先她就不見容於原來支持她的選民,遑論獨派,這個邏輯擺在民進黨任何有志競選大位者都適用,不論四年後代表民進黨角逐總統的是賴清德、鄭文燦…,都無法想像他們能以接受「九二共識」為政見。
換言之,馬英九與其寄希望於蔡英文,應該寄希望於國民黨─繼續主張「九二共識」,且可以此主張贏得大選的人,才有可能在足夠的民意基礎上,讓這個被民進黨送進冷凍庫的「九二共識」,還有機會翻回前頁。馬英九要問的是:國民黨肯不肯?而不是蔡英文肯不肯;國民黨要問的則是:國民黨還有沒有這樣一個堅持「九二共識」而能勝選的人?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國民黨比馬英九更猶疑,因為民進黨不見容接受「九二共識」的人,國民黨却是不論接受與否,都要面對黨內、甚至支持者的歧見,還沒跟民進黨對壘,就得先在黨內消耗一番。
由是可知,為什麼蔡英文能如此理直氣壯的大聲回嗆,這對她和民進黨都是最低原本的政治獲利之舉,頂多忍受總統沒風度之譏,然而,「容人無量,納言無度」屬政客常態,當然是掌權者的常態,民進黨蔡政府可以用《社維法》移送批評政府的言論,能用政風調查對居家檢疫者採檢的基層衛生局,NCC能對民營媒體的董總人事說三道四,甚至以此做為換照要脅…,回駡前任算是最客氣的「基本款」。
不過,蔡英文做為現任元首,同樣無法迴避「不要在內部找敵人」的責任,「視異議為敵」,幾成蔡政府的膝射式反應,若非檢調偵辦立委收賄案,「無上限廻護自己人」的防護網,簡直滴水不漏。然而,「異議」是民主社會的正常機轉,也是治理的防腐劑,執政者面對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才是應有的反應,就這點而言,蔡英文沒能從她亦師亦父的前總統李登輝學得一、二。「卑躬屈膝」是民進黨、蔡英文硬貼在馬英九頭上的標籤,對異議者扣紅,也是民進黨習慣成自然的攻擊招式,但不論如何攻擊,改變不了兩岸關係的確惡化的事實,海峽可能起戰事,不再是遙遠的「歷史」,而是中美一念可能成真的噩夢,如何化解危機?是蔡英文的責任,不是馬英九的義務。
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馬英九是敵人,主張「兩岸一家親」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成了「黑人」,但是,在民主國家的「內部」,他們都是對台灣安全、兩岸關係用心盡力之人,蔡英文、民進黨、蔡政府做不到的事,不能禁止他人努力;蔡英文對「首戰即決戰」聽不入耳,却忘了這是她所設置的國防安全研究院評估報告中的引述,紀念八二三砲戰陣亡將士之際,她腦中若曾浮起當年八二三,「第一擊」的二小時就是五萬七千發砲彈,或許就不會輕易說出「台灣承擔第一擊」,以待國際聲援。
首戰是不是決戰?其實不是議題,只要北京真動手,就必是決戰─問題是決戰時間會耗多久?台灣能不能承擔「第一擊」?也沒有太多想像空間,只要出擊,難免血肉模糊,台灣不能撑也得撑,比較難堪的是,中美對抗的夾縫中,台灣能有的選擇不多,蔡英文固不畏戰,却不能不思考「避戰」的必要。對心心念念在台灣的前後任總統而言,互嗆得興緻盎然的同時,不能不考慮:沒有對話只有互駡的「內部關係」,於兩岸關係肯定沒有一丁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