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飛出鳥籠到被關進鐵籠的公投

2020-08-25 05:30

? 人氣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中)和革實院院長羅智強(右)20日在台北市大安區街頭開講,籲全民連署力拚明年公投併大選。(取自戰神94強youtube)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中)和革實院院長羅智強(右)20日在台北市大安區街頭開講,籲全民連署力拚明年公投併大選。(取自戰神94強youtube)

去年民進黨修公投法,透過立法將原公投綁大選改為「公投與大選分離」,對此各界也紛紛表示一些看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日前國民黨拋出了恢復公投綁大選之議題,國民黨認為民進黨將人民公投權利關進「鐵籠」裡,主張恢復公投綁大選,並將向中選會提出相關公投案,目的為還權於民。國民黨也表示之後將發起相關街頭活動與連署,且力拚於2021年8月的公投投票上,突破500萬同意票的門檻。

不少人針對2018年選舉之公投部分有些批判,直覺認為公投綁大選造成部分投開票所出現邊投票邊開票之情況,影響選舉結果。但問題是出於公投綁大選嗎?本文將回顧2018年選舉,並針對公投綁大選與民進黨修公投法進行分析。

修改公投法,民進黨的如意算盤為何?

2018年選舉,投票人潮眾多,到了下午四點開票,仍然有不少民眾還在排隊等投票,出現了邊投票邊開票之情形,上述也是促使民進黨修法的表面原因。

回顧2018年的公投,我們可以觀察到受民進黨背書的公投議題幾乎未通過,可理解這對民進黨來說是一大敗仗。2019年,民進黨立院黨團提出公投法修正草案,將公投法其一修改為「公投日為8月第4個星期六,自民國110年起每2年舉辦一次,錯開選舉年」(將公投與大選脫鉤)等,最後也順利三讀通過其法案。

從民進黨所提出的法案:「本院委員蔣絜安等26人,鑑於公民投票法大幅調降提案、連署門檻後,公民投票成案數隨之增加,多案公民投票合併各種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同日舉行,導致投、開票作業延宕,民怨四起。又公民投票案竟發生多起大量抄寫、死人連署等偽造情事,嚴重破壞公民投票制度之公平性,為避免相關爭議再次發生,爰擬具『公民投票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可見民進黨所提出修改公投法之目的為二:解決投開票作業延宕、連署爭議。

公投綁大選讓選民投票大排長龍、怨聲載道。(郭晉瑋攝)
公投綁大選讓選民投票大排長龍、怨聲載道,並成為民進黨欲修法的原因之一。(資料照,郭晉瑋攝)

另,行政院也提出修改公投法之版本:「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本次修正主要為補正去(107)年11月24日九合一選舉合併辦理公投作業所發現的缺失,明定公投涉及人民權利義務者,不得違反相關國際人權公約及其施行法規定;另針對虛偽提案,嚴重破壞公投制度的公平性;成案數過多,導致投、開票作業延宕,以及因倉促成案後,即與選舉同時舉行,以致缺乏公共論辯空間等問題,均適切修正,對於確保公投制度的公平與公正性、完備公投事務規範、提升公民參與、避免公投亂象發生,及保障台灣的自由民主及人權,皆有正面效益」。可見行政院提出版本,修改動機除了為解決2018年投開票作業延宕、連署爭議外,更將「保障台灣的自由、民主、人權」納入修改公投法之動機中。

首先,2018年選舉出現「邊投票邊開票」之現象,但此並非全國現象,而僅為少數投開票所,筆者以為出現此現象可從增設投開票所及工作人員解決。再者,以偽造連署之爭議確實要修改,修改後之版本,連署須附身分證正反面影本,使連署程序增加些繁瑣性,也就代表技術性提高了公投連署門檻。前民進黨籍的游盈隆認為民進黨修改之公投法,將使得「公投過關機率減少,實質扼殺直接民主」。

所以,將修改過後之公投法與2018年民進黨在選舉中吃了敗仗畫上連結,可觀察出民進黨發現公投不是對民進黨有利的武器,反而有其害處,因而廢除公投綁大選,使未來公投通過機率降低,不讓這把「火」有機會燒傷自己,這也就是民進黨對公投打的如意算盤。這也就是為什麼蘇貞昌要用自由、民主、人權來包裝修改公投法,其目的是將表面包裝得光鮮亮麗,提高其正當性。

公投與大選脫鉤龐大的有形及無形成本

在一個民主社會中,選舉的確為體現民主的重要方式,也是台灣實現民主價值的主要方式,但似乎許多人沒有關注到背後所帶來龐大的有形及無形成本。

國民黨黨主席江啟臣在日前記者會表示:「公投獨立辦理,初估預算高達8億5700萬元,則若綁定九合一大選,預算可降至1億4500萬元」。江啟臣所指出是最直接的有形成本,然而,公投與大選脫鉤看似可解決上次2018年選舉「邊投票邊開票」之擾民亂象,但所支出之有形成本,是由人民納稅錢來負擔,也就是說民進黨讓全民買單,來為它們解決2018年所出現的亂象。

20200820-國民黨20日發起「還我公投」街頭連署,主席江啟臣到場聲援。(盧逸峰攝)
國民黨8月20日發起「還我公投」街頭連署,主席江啟臣到場聲援。(資料照,盧逸峰攝)

每當接近選舉,不難觀察出台灣社會醞釀著選舉所帶來的激情,越接近選舉,選民這股激情則越是高昂。每位選民對於自己所支持的候選人、政策、議題等都有不同的看法,選民也可能與周遭的家人朋友們因立場不同而辯論,甚至有吵架的可能。筆者觀察,2020年的總統大選,使得社會出現某種對立,這種對立有年齡層的對立、家庭的對立,以及意識形態的對立等,這種對立是出自於某種激情與個人執著,當選舉過後,往往得花些時間來恢復這些激情與對立,這正是因選舉所帶來的無形成本,而這些成本雖然體現出民主的價值,但也有其負面效益,換句話說,選舉帶來的會是社會多方面的不穩定。

民進黨修公投法後,公投與大選脫鉤,自民國110年起每2年舉辦一次公投,將帶來的是頻繁選舉,也就是說,從2022年開始,未來每年可能都有選舉:2022年,縣市首長選舉;2023年,公投;2024年,總統選舉;2025年,公投。由此可見,未來可能每年都會有選舉,則每年可能都會激起一些激情,選舉過後激情緩和,但沒多久又因選舉即將到來而又激起另一波激情。筆者以為一個民主社會若過於頻繁的選舉,無法讓激情冷卻一陣子,其帶來之無形成本則是弊大於利。

結論:民進黨該檢討的是自己而不是制度

民進黨曾批評過去公投法為「鳥籠公投」,必須將公投走出鳥籠,「還權於民」,最終,讓公投走出鳥籠,使得一些政策得以用民意來決定,這也是所謂的「民主」。

歷經2018年之公投綁大選,不可否認出現了部分「邊投票邊開票」之亂象,但這問題並無在全國各地都出現,而是集中於台北市少數投開票所。如此,這是制度出了問題嗎?事實上並非公投綁大選制度出了問題,而是投開票所工作人員的人數、圈票處數量以及場地空間等出了問題,當然,中選會也知道問題所在,因此中選會宣布2020年選舉增加1346個投票所。又,2018年選舉前半年多,民進黨籍立委管碧玲曾在質詢中向當時中選會主委陳英鈐提到選舉可能會「塞車」、「延宕」,但中選會卻沒有安排相關措施,果然導致樹樹問題發生,引起民怨。可見,這顯然是人事規畫出了問題,而並非公投綁大選制度出了問題。

既然中選會在2020年選舉增加1346個投票所,也就代表問題並非出在制度,但為何民進黨要將公投與大選脫鉤?顯然和2018年民進黨在選舉中吃了敗仗有關,但民進黨卻檢討起公投綁大選的制度,而不是檢討自己為何不得民心,最後透過修法,使未來的公投過關的機率可能因此大幅降低,間接沒收了屬於人民的權利。若民進黨在意的是民心,則民進黨該檢討的是自己,並還權於民,而不是檢討制度、將公投關進鐵籠中。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碩士班研究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