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民主台灣的「前瞻」,能從新加坡的「未來經濟」得到什麼啟發?

2017-06-24 06:30

? 人氣

作者認為,政府必須有明確戰略方向,而非閉門造車、大雜燴式地包裹各種計畫,便稱為「前瞻」。圖為時代力量召開「全民檢視前瞻計畫,請林院長與民間直接討論」記者會。(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認為,政府必須有明確戰略方向,而非閉門造車、大雜燴式地包裹各種計畫,便稱為「前瞻」。圖為時代力量召開「全民檢視前瞻計畫,請林院長與民間直接討論」記者會。(資料照,顏麟宇攝)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自四月行政院公佈以來便爭議不斷。在八千九百億的計畫內容中,欠缺可行性評估及成本效益分析,不僅使計畫所希望達致的目標,例如帶動民間投資增加就業機會等的效益存疑,更重要的是整個計畫最前端的「問題意識」也僅略筆帶過,用「打造下一世代所需的基礎建設」一節百餘字便得到了「綠數水道鄉」的計畫項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持平而論,強化水利、能源之基礎建設、提升公私部門的數位化程度,符合當前各國建設計畫趨勢(近年內英國、韓國、新加坡等皆有相似產業策略),寄望擴大內需帶動經濟成長亦尚屬合理。然而,在目前行政院前瞻計畫核定本的中,除了引用世界經濟論壇(WEF)〈2016—201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作為台灣需要強化基礎建設的理據之外,前瞻共計95項計畫項目(包括軌道建設38項、水環境建設20項、綠能建設8項、數位建設19項、城鄉建設10項等)與「競爭力」提升之間的關聯性卻明顯不足,不免引人質疑——前瞻計畫是否能夠回應台灣目前產業升級轉型的需要?在各項建設之下,是否有核心概念作為支撐?台灣在未來全球經濟挑戰的定位,以及達致該地位的戰略在哪裡?行政官員在面對外界質疑時,需要做的恐怕不是「說明清楚計畫內容」這麼簡單

新加坡未來經濟委員會,廣納各方意見擘畫未來經濟藍圖

本文僅以前瞻計畫書中的比較對象之一——新加坡作為標竿,說明新加坡如何在前瞻性的政策規劃上,透過廣納各利益攸關群體的方式,盡可能清除技術官僚的政策盲點和死角,以確保建設計畫能夠符合國家發展之需。

新加坡未來經濟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Future Economy,CFE)於2016年1月成立,旨在替新加坡制定出能面對下個十年之挑戰的經濟戰略。歷經一年的意見蒐集後,未來經濟委員會在2017年2月提出了七大發展策略,包括強化國際鏈結、企業及個人數位普及化、產業轉型等面向,將新加坡置於全球變遷的結構性背景之中,再進而依據新加坡的全球定位及國內實況,以「全球競爭能力」為主軸貫穿其七大策略和更為細部的政策建議(由於本文旨在強調新加坡的政策制定流程,故詳細建議內容暫時略過不表)。

未來經濟委員會的30餘位委員由政界及業界人士共同組成,並分別設置五個附屬委員會,分別為:企業能力及創新、成長產業及市場、連結性、城市、工作及技能。附屬委員會由相關政府機關的首長主持,再個別邀集15至30位不同組織大小、不同行業別的企業、團體代表,共同討論五大主題的未來趨勢。在附屬委員之下,還進一步設有工作小組(如成長產業及市場委員會下的「法務及會計服務工作小組」)負責檢討總體計畫之下,個別產業的因應對策。

在一年的籌備過程中,未來經濟委員會釋出三份進度報告:在「善用數位經濟」報告(2016/9/26)前,委員會舉行了超過40場焦點團體訪談,共計超過千名不同行業、部門別的國民參與討論;「未來技能及工作經驗」報告(2016/10/20)則總結訪談逾600名學生及公職人員;「製造創新、世界一流的解決方案」(2016/11/14)則在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與未來經濟委員會共同主持下,訪談超過200位在地、外商企業及商會代表。在2017年2月份的報告提出前,未來經濟委員會總計接觸了超過9千名訪談對象,其中約有2千人是經由深度訪談及焦點團體提供意見;同時,未來經濟委員會也接受來自各機關、學校的書面意見,對於各界獻策保持開放態度,也讓未來執行相關政策的部門有平台能直接與產、學界互動

對照之下,前瞻計畫的內容制定流程不僅未有足夠的公眾參與,也未見產業界、專家的意見,讓各項計畫是否能夠切實利用台灣既有基礎,達成增進「競爭力」的目標存有疑問。單就以數位建設計畫為例,前瞻數位建設中有關「中小企業數位化」的規劃,是在「普及國民寬頻上網環境計畫」的分項,在沒有任何數據基礎下,便提出「4 年內設立 960 座智慧互動販售機器」、「快易購服務網」、「智慧管理互動平臺」等政策,全然未見政府對台灣中小企業數位應用的調查,也不知政策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為何?

星行政體系開放溝通,民主台灣何須排拒外界意見?

新加坡向來以技術官僚的卓越能力及行政效率而聞名,與此同時新加坡也不時面臨家父長式獨裁政體的批評。然而,即便是擁有出眾的公務人員,新加坡在前瞻性政策的產出流程中,仍然高度重視業界的實務見解,在進度報告時即提出政策方向,在正式報告出爐之前開放意見回饋,使公、私部門之間的知識流通順暢,日後執行上方能避免政策與實況無法對接的資源浪費,也增加計畫本身的正當性。以此觀之,在價值理念上,以民主國家自居的台灣實無理由拒絕來自產業、學界的意見回饋;就實務觀點而言,在規劃前期即讓公職人員與外界對接,也可讓後續計畫推行更為順利,也讓台灣人民的稅金能用在刀口上,實際解決問題。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不僅特別預算額度驚人,更重要的是在大筆資源的投入後,將會大大地決定台灣未來數十年的發展軌跡。近年來台灣內外皆面臨嚴峻挑戰,政府能有積極作為讓台灣產業與人才可以在國際舞台爭得一席之地,在國內能安居樂業,自然備受期盼。正因此,政府必須有明確戰略方向,善用產業、學界知識,回應國民的實際需要,而非閉門造車、大雜燴式地將各種計畫包裹起來,便稱之為「前瞻」。

*作者為時代力量智庫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