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筆記》廢核這件事…遇到困難就要走回頭路嗎?

2017-05-31 08:40

? 人氣

德國決以再生能源取代核電,17年來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暴增,截至2016年,全年平均發電佔比已超過4成。(尹俞歡攝)

德國決以再生能源取代核電,17年來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暴增,截至2016年,全年平均發電佔比已超過4成。(尹俞歡攝)

德國要用綠能取代核、火電廠,其中穩定可預期的離岸風力,扮演重要角色。同樣要展開廢核之路的台灣,能否從德國經驗中汲取教訓和養份?

此次德國行,最大的意外,就是聽到各種抱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的電網建設太慢了」、「躉購制度太早退場了」、「大型電力公司轉型得太慢了」、「政府不該一直下修目標!」原以為德國舉國上下對能源轉型已有極高共識,殊不知,民間、業界、甚至政治人物,仍有諸多批判。

德國政府早在2000年就將非核家園入法,並開始發展再生能源以取代核電。17年來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暴增,截至去年,全年平均發電佔比已超過4成;2022年所有核電廠正式停止運作後,外界也多預期屆時將不會有任何電力缺口。德國人用行動告訴世界,核電不是選項,廢核可以做到。

9成德國人支持廢核 但不同意見仍眾聲喧嘩

但發展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儘管號稱有9成民意支持廢核,但從廢核、到如今的廢煤,社會上仍有許多不同意見:再生能源附加費過高引來使用者不滿、電力公司為核電廠提早除役向政府提告、煤礦工會揚言反對再生能源到底……。另一邊,德國政府一再下修再生能源目標、提早讓躉購制度退場,也讓再生能源支持者相當不滿,認為政府態度反覆、拖延能源轉型進程。

3周的德國行,我所參與到的,或許只是德國人對於能源辯論的冰山一角。然而,無論不同意見再怎麼衝突,重啟核電從來沒有出現在任何一次的討論中。所有的爭點歸根究底,也不過是對於能源轉型的速度、做法有不同看法而已。

再生能源遇瓶頸 對核電的反思就不算數了嗎?

台灣去年才確立廢核政策,相較德國的能源轉型歷程,我們自然還有一段長路要走。然而,即便廢核一事已不可逆,仍有不少人不願正視廢核真相,揪著再生能源不穩定、電網容量不夠、電價會大漲、排碳量無法迅速下降等問題窮追猛打,並一再得出回頭擁抱核電才是正途的結論。

201704012-環保署12日舉辦「第一屆台德環境對話論壇」,環保署長李應元於合影時與德國聯邦國會議員Ms. Bärbel Höhn 交談。(顏麟宇攝)
德國能源轉型過程中也遇到許多爭議與困難,但重啟核電從來沒有出現在任何一次的討論中,同樣要展開廢核之路的台灣,能否從德國經驗中汲取教訓和養份?圖為2017年4月12日的「台德環境對話論壇」,環保署長李應元於合影時與德國聯邦國會議員Ms. Bärbel Höhn 交談。(資料照,顏麟宇攝)

對於能源這樣的公共議題,社會不是不能討論,但所有討論究竟該在什麼樣的基礎上進行?難道只要再生能源發展一有瓶頸,就代表過去所有對於核電的反思、討論、抗爭、檢討,全都不算數了嗎?所有對再生能源的諸多批判,究竟是要讓能源轉型之路走得更順遂,還是只是為了自己逐步凋零的利益做最後的奮力一搏?

如今我們望向德國,並不是為了再次美化再生能源、神化德國人在能源轉型上的作為,而是正視德國人所有正確與錯誤的抉擇,以及他們解決問題的精神:當你的方向正確,無論遇上任何問題都不該轉向,而是要從中找到創新、解決難關的動力。

更多內容請看「德國廢核之路-如何向海借電?」專題報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