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就在「反服貿」成為台灣社會一項新的流行風尚時,我遇到一位來自香港的會計師,他服務的公司是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在兩岸三地有龐大的業務。我問他,台灣、香港和大陸三個地方的年輕會計師,他喜歡用那個地方的?
他只想了大概10秒鐘就回答我:「台灣的!」
問他為什麼?他給了我一個還算清楚的分析。
先看看他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位年過40的資深會計師,帶領一個專長處理企業購併稅務和會計問題的小組,這幾年隨著兩岸三地企業購併案增加,在三地都佈建了團隊成員。去年,大陸深圳辦公室有個manager(經理)職務出缺,需要一個懂得兩岸三地稅法、至少有5年會計實務經驗的年輕主管,月薪不含獎金約有3萬港幣(約合11.7萬台幣)。
他原本想找當地的會計師出任,結果,比完薪水,赫然發現,符合專業條件的大陸會計師,名目薪資雖然比台灣會計師大概低兩成,但是,如果按中國法律把社會安全保險等費用全部加上去,公司實質給薪竟和台灣會計師差不多。至於香港會計師的薪水則比台灣至少高兩成,在兩岸三地市場是最貴的。第一輪比薪水,台灣會計師迅速「勝」出。
再比工作態度,這位操著廣東國語的資深會計師先把大陸人批了一頓。他說,這幾年大陸專業人士需求快速上升,所以年輕員工不但起薪很敢喊,而且把跳槽當成加薪的跳板,尤其是在他們這種國際事務所工作過的員工,業界超愛,所以年輕人一年一跳幾乎成為常態。不過,最讓他受不了的,是大陸年輕人會把公司給員工的一些「方便」當成是個人應有的「福利」。舉例,他們公司為了讓員工可以舒緩工作壓力,所以每個月允許員工可以請一天不必拿醫生証明的「病假」,這規定兩岸三地都有,但是,只有大陸員工把這規定當成是每個月可以多放一天假,管他有病、沒病一定請,主管不同意、馬上被抗議!
至於薪資最高的香港會計師,專業能力、以及操守紀律都屬上乘,尤其國際化程度在三地會計師中是最高的。不過,在這位老鳥眼中,香港年輕人的拚勁已經大不如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不再願意加班,由於他帶領的小組在處理客戶購併案時常常需要加班,尤其旺季時節,專案接踵而至,往往會連續一、兩個月天天加班,這時80後出生的香港年輕會計師就開始抱怨,甚至直接跟主管講明,晚上只加班到9點,忙完一個專案後一定要休假「放鬆」一下,如果要他們連續加班,很可能辭呈就跟著丟出來!
相較之下,台灣年輕會計師不但薪水要的「合理」,而且守紀律、肯加班,最重要的是安定性高,不會隨意跳槽,「CP值」在兩岸三地算是最高。因此,這位從香港外派到台灣的資深會計師,最後決定把前面提到的職缺給了一位台灣年輕人。
聽完這位香港會計師的案例分析,我開始思考,為什麼同樣讀會計、一樣考執照,台灣年輕會計師的薪水就會比香港人少兩成,甚至還被大陸人追上?工作機會少、沒人搶是主因。那麼中國和香港為什麼有那麼多企業在搶會計師等專業人士?台灣比起這兩個同屬大中華地區的市場到底少了些什麼?
跟中國比,台灣因為經濟成長率只有人家的一半不到,市場規模又小,所以,儘管中國企業的財報可信度很低,但是,對會計師的需求卻遠超過台灣。
問題是香港呢?台灣GDP規模比香港多出逾2000億美金,按理,對會計師的需求應該超過香港才對呀?事實卻不然,台灣不僅會計師的市場需求不如香港,整體金融服務業的人力需求都不如香港,薪水自然都比香港人少一截,原因何在?是專業能力不如人嗎?不是!關鍵在台灣不像香港是亞洲的金融中心,不論人員、資金進出管制都比香港嚴格,最麻煩的是法規設計對跨國企業非常不利。
一家原本想跟總部爭取把大中華營運管理中心放在台北的美商主管就跟我訴苦,按照台灣金融相關法規,他只能管台灣公司的事,不能同時管香港或是大陸據點的業務,經過長達1年的溝通,相關部門還是堅持不改規定,公司最後只好放棄,把大中華的營運中心依舊放在香港。
為什麼咱們的金融法規設計對跨國企業這麼不友善?說好聽是為了維持國內金融穩定、保護本土企業。說難聽點兒,根本就是鎖國,表面上加入了WTO,實質上卻是關卡重重。
令我擔心的是,隨著「反服貿」的聲浪推高,原本想要往外跨出去的金融開放腳步,很可能倒縮回去。一旦落此下場,台灣金融服務業的競爭力不但會離香港更遠,甚至可能會被用力推動自由貿易金融實驗的上海超越。不過,到時候台灣專業人才的「CP值」或許會更高,因為在本地沒人搶、薪水低,要賺高薪只能遠赴他鄉!這結果會是台灣年輕人想要的嗎?我很疑惑!
*作者為《SMART》智富月刊物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