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總統大選》德國媒體觀察:兩岸關係撕裂台灣社會世代

2020-01-09 14:00

? 人氣

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與民進黨立委候選人賴品妤合照。(簡必丞攝)

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與民進黨立委候選人賴品妤合照。(簡必丞攝)

台灣舉行大選前,《法蘭克福匯報》文化版發表題為「世代間的裂痕」(Ein Riss zwischen den Generationen)的專題報道,試圖剖析台灣年輕一代與父輩在身分認同及對國家前途認知上的深刻隔閡。記者在台北採訪了幾位年輕的選民後得出結論:在處理與對岸關係的問題上,可以看出台灣社會的撕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多數年輕人來說,「距離台灣海岸僅130公里的中國,並不是他們身分認同的一部分,而是一種威脅。因此他們絕不希望走與中國親善路線的國民黨的候選人韓國瑜在一月分當選。他主張同大陸保持更密切的貿易關係。他們擔心,這種關係可能悄然開啟(台灣)被中國吞併的漸進過程。北京已於一年前宣布了這一目標。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一月的新年致辭中表示,實現與台灣的統一是他追求的目標;台獨是死路一條;他不排除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選項。」

文章提到了為執政的民進黨總統蔡英文所拒絕,卻在兩岸關係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九二共識」,指出對台灣的年輕人來說,這與他們所經歷的政治現實相去甚遠。

「他們十分自然地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希望盡快徹底擺脫中國。而他們的父母和祖父母則在身分認同問題上還難以做出最終取舍,不少人還覺得自己既是台灣人同時也是中國人。因此,來自北京的威嚇對這兩代人起到了不同的效果:許多老一輩人傾向於平息對岸的怒氣、小心接近,而年輕人則支持現任總統的路線。

近四年來,蔡英文在小心翼翼地走鋼絲。一方面,維持現狀──即維持台灣的實際獨立地位對她來說是不可談判的;另一方面,她又不敢正式宣布台灣獨立,因為這將被北京視為對底線的挑釁。」

文章還補充道:「隨著民主化的進程,一種新的台灣的國家歸屬感逐漸產生。1992年首次舉行自由選舉的時候,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民眾比例僅為17%,2019年這一比例已升到57%。」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