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人民為何討厭藍綠兩黨?

2019-11-01 06:00

? 人氣

作者認為,去年是「討厭民進黨」的風潮,導致國民黨九合一選舉大勝,而今年風氣一變,「討厭國愚黨」更勝於「討厭民進黨」。(郭晉瑋攝,風傳媒合成)

作者認為,去年是「討厭民進黨」的風潮,導致國民黨九合一選舉大勝,而今年風氣一變,「討厭國愚黨」更勝於「討厭民進黨」。(郭晉瑋攝,風傳媒合成)

常聽人說2020的大選是第三勢力最好的機會。為什麼?因為大家對藍綠兩黨的厭惡感越來越高,去年是「討厭民進黨」的風潮,導致國民黨九合一選舉大勝,而今年風氣一變,「討厭國愚黨」更勝於「討厭民進黨」。但民進黨也別開心,因為你們一樣讓人厭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父孫中山先生創立興中會,興中會處於封建帝制下,成員隨時有掉腦袋的風險,但為何仍有人願意拋頭顱、灑熱血,現身革命事業?因為興中會有一個「理想」,並且有打動人心的「論述」,因此才能吸引有志之士的參與。當時興中會的論述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國父明明叫孫文、號逸仙,為何世人總稱他「孫中山」?(圖/維基百科)
國父孫中山。(圖/維基百科)

到了「同盟會」時期,原先各自為政互不隸屬的幾個團體,結盟在一起成立同盟會,論述又有了改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同盟會的核心思想與論述。前三條和興中會完全相同,第四點「平均地權」成為同盟會論述的「亮點」。

何謂平均地權?平均地權的關鍵點在於「漲價歸公」,孫中山認為只要土地增值的利益歸公,那就可以完全免除個人所有稅負,單靠土地漲價歸公的收益,中國就能成為世界最富有之國家。平均地權的論述在於減輕人民的負擔,達到「均富」的目標,這樣的論述當然對「庶民百姓」有很高的吸引力。

民進黨成立之時的論述,亮點在於廢除萬年國會。當時的老國代是可以做到死的,國會的工作就是鼓掌通過,毫無監督政府功能,形同虛設。由於民進黨這樣的論述,符合當時社會的期待,因此民進黨能夠快速地壯大,甚至完成了政黨輪替。反觀國民黨數十年來毫無任何論述,一個政黨沒有論述,猶如沒有靈魂的軀殼,剩下的只有爭權奪利罷了。

當民進黨取得政權後,由於「台獨黨綱」導致民進黨否定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但民進黨也明白台獨是不可行的死胡同,陳水扁就曾對獨派表示在他任內做不到台灣獨立,結果就衍生了「國家認同」的問題。綜觀台灣目前的亂象皆源於此。

20190811-前總統陳水扁(右)11日在故鄉台南,與日前剛返國的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左)會面,兩人不約而同都穿著粉紅色POLO衫,舉杯合影留念。(取自YonGe Chen臉書)
作者指出,前總統陳水扁(右)就曾對獨派表示在他任內做不到台灣獨立,結果就衍生了「國家認同」的問題。(取自YonGe Chen臉書)

論述和政見是不同的,當然更不是競選支票。論述是一個政黨的核心價值。隨著時局與形勢的變化,論述是可以改變的,就像興中會演變到同盟會時期,論述也增加了平均地權這一項。而1911年民國肇建後,孫中山也絕口不提「驅除韃虜」,而將其改為「五族共和」,都說明了論述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可以隨著客觀環境改變而變動。

當有了論述才能依據論述制定政見,爭取選民的認同。但今天台灣的兩大黨早已沒有任何新的論述,因為兩大黨沒有新論述,人民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支持這個政黨,也不知道這個政黨有什麼理想性,能給國家帶來何種願景?剩下的只是看到政黨惡鬥,權力分贓,難怪兩大黨越看越討厭。

三國時期的劉備,原本只是一個「織蓆販履」(就是賣草鞋的)的小生意人,雖具有皇室血統,但卻在五服之外,所以劉備就是個沒背景、沒資源、沒班底的普通人而已。但劉備抓住了「中興漢室」的論述,最終三分天下有其一,論述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劉備真的像《三國演義》中那麼仁義敦厚嗎?其實他也有腹黑的一面…(圖/維基百科)
劉備。(圖/維基百科)

由於討厭藍綠兩黨已經蔚為風氣,因此給了第三勢力發展的空間,但無論是柯文哲的民眾黨,還是未來的郭家軍,要想成為氣候,必須先提出「論述」,否則終將淪為人民唾棄的對象。現在兩大黨已經靠不住了,筆者衷心期盼第三勢力能完成整合,提出感動人心的論述,改變台灣惡質的政治文化。

*作者自由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