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RCEP年底完成,台灣有對策了嗎?

2019-10-14 07:30

? 人氣

東協與中、印等國都力求年底前完成RCEP談判,成立一個全球最大的經貿組織(資料照片,AP)

東協與中、印等國都力求年底前完成RCEP談判,成立一個全球最大的經貿組織(資料照片,AP)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將在年底前完成談判,對台灣而言,這將會對出口貿易到投資、經濟產生重大衝擊,在朝野政客與舉國眼中都只見選舉之際,這個問題或許掃興,但還是要問:台灣有對策了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RCEP部長級會議在8月初才在北京舉行,當時就宣稱談判取得重要進展:市場准入方面,雙邊談判3分之2以上已完成,規則談判方面, 80%以上的協定文本達成一致。去年RCEP領導人會議曾經訂出2019年內結束談判的目標,雖然過去已有多年宣稱要「年底完成談判」,終因談判牽涉過廣又複雜而未成,今年是否會再成為「狼來了」,坦白說:不無可能。

但今年完成談判的可能也較過去更高:在8月部長會議後,9月的東協經濟部長級會議和RCEP部長級會議中,各國同意今年完成談判,9月中印度也邀請RCEP各國代表到新德里開會,日前在泰國舉行會議後又決定於14日至19日舉行特別會議,顯然今年完成談判的決心明確。當然,與RCEP有競爭性、同為亞太重要區域組織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 已於107年12月30日生效上路,對RCEP也形成必須儘快完成談判的壓力。

RCEP是由東協10國加上:中國、印度、日、韓、紐、澳等6國,共同組成的區域經貿組織,這個組織RCEP涵蓋47.4%的全球人口,32.2%的全球GDP、29.1%的全球貿易以及32.5%的全球投資,從各種指標定義出的規模而言,是僅次於全球性的WTO(世界貿易組織)的經貿組織。

鑑於所謂區域經貿組織,基本上是會員國彼此之間享有更低的關稅稅率、或甚至零關稅,大部份FTA與區域組織最後都是要把95%左右的貨品降到零關稅。而台灣未能加入,在出口上必然居於不利地位,那RCEP生效上路後,對台灣經濟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大?

看看數據:以去年資料而言,單拿比重居前5名的國家(或地區)來看,中國(含香港)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占台灣總出口的41.2%,東協居次占17.3%,日本占6.9%,韓國占4.7%,其它紐、澳、印度等國的比重雖較低,不過,算算整體我國出口到RCEP國家的比重可達72.5%。雖然兩岸簽有ECFA,但明年到期後,以現有兩岸關係大概很難延續,因此等於就是台灣有超過7成出口要面對降低其競爭力的不利因素。

根據一份台經院作過的模型推估,各種區域經貿組織對台灣經濟的衝擊,以RCEP讓台灣經濟成長率減少0.76個百分點最嚴重,相較之下,TPP的衝擊只減少0.14個百分點─這個數字是有美國加入的數字,在美國退出後衝擊至少降低一半以上。

這是模型可以計算的部份,最讓人擔心的其實是長期對投資的衝擊。如果一個國家的出口,因為未加入區域經貿組織而受到主要市場的「另眼對待」─需要被課較高的關稅,對競爭力當然有影響,廠商即使不立即遷移工廠到可享低關稅區域內內,如有新增投資,必然會考量遷移生產基地。因此,台灣的國際經貿邊緣化危機,最嚴重的後果就是民間投資減少。

台灣因國內投資環境問題與經貿邊緣化危機隱憂,苦於民間投資不足至少已十多年以上,蔡政府上台後更因兩岸僵局與供電問題,民間投資更萎靡。今年以來,因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台商回流投資,似乎讓民間投資大大提升。

但實際看數字則尚不明顯,民間投資成長率仍在個位數,不少承諾投資要在未來才落實,但也充滿變數─包括國內投資障礙未能排除(如找不到土地或供電疑慮)、經貿邊緣化危機加深(如RCEP完成談判)、甚至中美貿易戰突然結束(近期川普已有尋求和解的跡象)等,都會讓民間投資萎縮再降,官方宣傳的數字與成果打要達到也難。

要突破經貿邊緣化危機並非易事,台灣從馬政府時代就開始說要爭取加入TPP、RCEP,同時也爭取簽FTA的機會─唯一的成果就是兩岸簽下ECFA,讓台灣出口產品受FTA覆蓋的比率達到9%多。ECFA只是「早收清單」,原本兩岸已談判完成貨貿協議,如果順利簽署,至少能讓台灣出口的4成受惠,可惜因政黨輪替而胎死腹中。

3年多來,蔡政府雖然一直說要加入TPP,但實際上在這方面亦無尺寸之功。每個國際經貿談判其實都是曠日費時,少則3,5年、多則8年、10年,眼看RCEP一步步邁向完成,台灣仍在原地踏步毫無進展,這種只知道全國一起努力拚選舉的作法,最後恐怕終將承擔貿易衝擊、經濟苦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