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及晚餐:《財團治國的年代》書摘(1)

2016-09-26 05:40

? 人氣

比較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初歐洲的自來水、天然氣、電力、鐵路、電報及電信等公用事業慢慢被收歸國有,由中央及地方政府完成及經營;相對上,美國允許私人企業經營重要的公用事業(例如電力),私人企業能壟斷地方市場,但管制投資報酬率上限,最高利潤只能占公司與股東已投入資本及其未來投資(以維持經營)的一個比率,結果因為資本報酬遞減律的作用,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本支出來維持一定的報酬率,可能導致資本投入的浪費。另美國曾經因管制電力售價,當時油價攀升使發電成本高漲,導致加州發電廠嚴重虧損而歇業不發電。而英國的制度問題是未提供誘因獎勵公用事業,鼓勵投資高科技及更多的實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公)營事業的經營,常發生「軟性預算」現象──因效率較低,不斷追加預算。深究其原因很多,其中賴賓斯坦(Harvey Leibenstein)曾提出X無效率(X-inefficiency)概念解釋公營或獨占事業的效率低落。導致公(國)營或獨占事業經營低效率的因素主要源自:(1)個人的動機效率,(2)企業體內各組織間的動機效率(intraplant motivational efficiency),(3)外部動機效率,(4)非市場投入效率。其中主要阻礙生產要素(即勞動、資本、自然資源)無法達到效率水準的理由是勞動契約不完整、並非所有的生產要素都能在市場上交易、生產技術變動,並且競爭性廠商的互動存在極不確定性,生產要素有效利用度受動機壓力而決定。

此外,由公共行政角度探討。一九七一年尼斯坎能(W. A. Niskanen)探討官僚體制及代表性政府,在供給面經濟學及公共選擇理論界獲得相當大的迴響。行政部門(官僚體系)是公共財的獨占供給者,民意機關(立法機構)代表選民審查預算,成為預算的供給,如同是公共財的專買者;行政部門需要支用預算,成為預算的需求,追求最多預算額度的使用,選民透過民意機關希望追求利益極大,雙邊都擁有獨占地位,經過競爭的結果,得到最適當公共服務水準。由於行政部門對於公共財的生產及成本較一般民眾知道較多,形成資訊的不對稱,導致行政部門不斷擴充預算規模,政府支出一再擴充,造成財政困難。

但英國在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的過程中,推動實施「民間投資創建」(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PFI)制度有相當的成效,就需求具有急迫性、建設計畫自償性低的公共建設或公共服務,以民間財務主導公共建設的方式推動,將民間引導投入公共建設,靈活運用政府財政,「民間投資創建」制度對英國財政帶來很大的貢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