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屬一中?主權早已不同?」年輕外交人員:缺乏國家認同成外交最大障礙

2019-06-28 09:10

? 人氣

外交專題(風傳媒製圖)

外交專題(風傳媒製圖)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各國的《建交公報》中,必定會出現的一段話,即通稱的「一中原則」,且自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次後,我國外交處境愈來愈艱困,除了面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打壓,我國年輕世代外交人員認為,國家認同與定位是我國推動外交的最大阻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外交工作者們】甩不掉「一中」框架,台灣外交如何走出去?

當被問及從外交角度看待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PRC,中國)關係時,受訪的部分我國年輕世代外交人員直言,我國與中國就是國與國的關係。「《中華民國憲法》上仍屬於兩岸關係,但實際外交上不可能忽略中國在國際場合的打壓」,陳彭(化名)坦言,「我國外交部應有專責單位針對此情況分析,並擬定主動積極的應對策略」,不過戴楊(化名)點出另個問題,礙於現行體制,外交人員無法充分了解中國。

戴楊表示:「因為我國憲法及行政制度的設計,外交與兩岸事務分由不同機關主管,外交部的人沒辦法接觸兩岸事務,大陸委員會(陸委會)的人沒有外派經驗,因此建議這2個機關能夠有更多資訊和人員交流,不然對外交人員來說,中國就只是個製造打壓事件的國家而已,不能充分瞭解中國,在外交上會看不到全貌。」「護台胖犬」劉仕傑與戴楊擁有相同看法。

外交專題:「青年外交官」劉仕傑(簡恒宇攝)
外交專題:「青年外交官」劉仕傑(簡恒宇攝)

「陸委會和外交部的文官應互相流用,體系內才可以了解兩岸與外交局勢情況,而且視野也會變得不同,有助於掌握台商在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困境,也可理解美國與中國貿易戰的情勢和影響」,劉仕傑以現任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台辦)主任劉結一為例,指出中國任用職業外交人員接掌涉台事務,對台灣本身和台灣外交處境的應對能有全面了解。

自2008年以來,中國國台辦連續3任主任都是由職業外交人員出任,現任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接下國台辦主任職務時以前,就是中國駐日本大使,而王毅的繼任者則是曾任外交部常務副部長的張志軍,2018年由中國駐聯合國前大使劉結一接任國台辦主任。我國2015年才有職業外交人員出任陸委會主委,當時是外交部前政務次長夏立言出任,2016至2018年由同曾任外交部次長的張小月擔任。

另外,部分受訪的年輕世代外交人員以「互不隸屬」、「特殊的政府與政府」來看待我國與中國關係,但均認同中國對我國並不友好,周黃(化名)甚至直稱:「(雙方為)敵對國家,外交部應設中國科,由專門單位負責對中國事務。」郭洪(化名)則說,「雙方互不隸屬,但中國企圖消滅台灣國際人格,遂行併吞台灣的意圖」,直言「外交政策應不斷強調我國不隸屬中國的論述與國際(法)實踐」。

20180521-世界衛生大會(WHA)21日在瑞士日內瓦登場。(取自美聯社)
世界衛生大會(WHA)。(美聯社)

「像是需審慎因應中國以所謂『九二共識』誘使台灣取得世界衛生大會(WHA)、國際民航組織(ICAO)等國際組織的『觀察員』地位」,郭洪表示,這樣的國際參與模式,與香港及澳門參與國際事務,都要經由中國實質同意和審查無異。除了中國打壓,我國外交遇到的最大問題其實來自自身內部,受訪的年輕世代外交人員指出,缺乏國家認同與定位一致,導致外交政策毫無延續性。

「究竟是台灣還是中華民國,公文用語要用訪台還是訪華,這關係到整個外交與決策,對於自我的認識,這個認識會影響到機關的行為以及政策產出」,戴楊表示,「然而這個定位是由國家領導人來決定的......從南海議題來看更是如此,究竟我們要遵守國際海洋法來主張對於南海島礁與水域的權利,還是要從歷史來主張U形線?」

戴楊也說,九二共識則是另個影響國家認同與定位的問題,「究竟兩岸同屬一中?還是主權早已不同?」「對台灣而言,真正的外交在於讓外國認識台灣,不要把我們跟中國搞混,並且尋求各種支持以及突破限制」。戴楊強調:「九二共識變成通關密語,講了就可以達成某種被製造出來的國際突破,但事實上這只會讓國際輿論認為兩邊已經談好,對主權反而是最傷的。」

外交專題(風傳媒製圖)
外交專題(風傳媒製圖)

受訪的年輕外交人員張廖(化名)認為,兩岸關係和國際關係一樣重要,其實本質上兩岸關係就已經是國與國關係,只是礙於我國的特殊處境,無法成為正式國與國關係,「但從實質層面,兩岸從對口單位的運作看來,實際就是國與國關係。」張廖也同意,緊抓著九二共識是在傷害我國主權,「我國與對岸就是兩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中共主張一個中國,我們也主張一個中國,只會在國際社會上產生混淆。」

徐辜(化名)則直言,外交應該不分黨派,但缺乏一致的國家認同定位,造成在不同政黨執政時外交政策無法一致,並同意最基本的公文用語就是個問題,對內的認同都無法達成共識,對外溝通時更容易造成混淆,「可能幾年內公文是寫ROC(中華民國),接著幾年又都只用Taiwan(台灣),變來變去其實對外溝通時是有些尷尬。」

「如果我國參與國際組織都要經過對岸同意,又要如何在國際場合中挺直腰說:『我們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進部時間不久的李梁(化名)說,中國同意下的國際參與,以此模式參加WHA、ICAO就是在傷害我國主權,當中國心意一轉又阻撓我國實質參與時,等於我們連實質參與也沒了,「拿尊嚴換實質參與,最後連實質參與也沒有,就會落得兩頭空。」

李梁認為,我國拓展國際空間不能短視近利,追求快速效果,否則就是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翁林(化名)更直白表示:「希望我國的國家認同能一致些,讓我們的外交工作突破性強點,不要像以前某任政府那樣,大家還是很忙,但不懂為了什麼目標而忙。」

喜歡這篇文章嗎?

廖綉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