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芳瓏專文:中庸之道─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之政治哲學

2016-05-28 07:10

? 人氣

總統蔡英文就職演持守中庸之道。(陳明仁攝)

總統蔡英文就職演持守中庸之道。(陳明仁攝)

理性、 中道、 不挑釁的品質

2016年5月20日是歷史上的一天,華人第一位女性總統蔡英文正式就職上任。目前臺灣的女性立委躍居38%,但四位最高的女性政治首長中,沒有一位已婚有子女。華人社會父權聲音對女性元首的質疑,雖然已經減弱,但依稀可聞。數年前,一位民進黨大老評論說:「穿裙子的不適合當三軍統帥」。在 5月20日,我們看到陸海空三軍暨21響禮炮,向蔡英文致上最崇高的敬意,宣誓接受她的統領。日前,一位北京高級官員以蔡英文的單身女性,為文表示:「沒有愛的情感拖累,沒有『家』的掣肘,沒有子女的牽掛,在政治上的行事風格與行事策略,往往偏向情感化、個性化、極端化發展,政治權術上則在戰略方向上考量少,戰術細節上考量多,短期目標所示到極致,長期目標則較少顧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就職當天,接受三軍的禮敬效忠,蔡英文並沒有穿裙子,似乎也不曾看過她穿裙子,即使總是以「中性的形象」出現,我們在她的就職演說中,還是讀出她身為女性元首的特殊品質,那就是:理性、 中道、 不挑釁。其實,「理性、 中道、 不挑釁」的品質,不是女性特有,而是相當中性。可是,這些中性的品質,卻沒有在前二位臺灣男性總統 (已婚有子女)身上看到; 陳水扁的「偏於臺獨」對峙於馬英九的「倚向中國」。然而,我們在蔡英文總統的就職演說中,讀到了百年來不曾出現的「中庸之道的政治哲學」。簡而言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即:在過與不及兩端之間,把握住一個中點或平衡點。那是儒家哲學的最高道德準則。

國軍向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蔡英文副總統陳建仁致敬。(顏麟宇攝)
國軍向中華民國第十四任總統蔡英文致敬。(顏麟宇攝)

不偏不倚的政治哲學

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明確地指出,其「新政府的責任就是把台灣的民主推向下一個階段:以前的民主是兩個價值觀的對決,現在的民主則是不同價值觀的對話」。臺灣近 20多年來的民主選舉,從陳水扁的「偏獨」到馬英九的「倚中」,是兩個極端價值觀的對決。儒家的中庸之道,有鑒於「量變大」會導致「質變掉」,因而反對「過」與「不及」,並且主張在過與不及兩端之間,把握住一個中點或平衡點。我們在演說的用字遣詞,讀出蔡總統的中道原則:她以「兩岸」來指稱「台灣與中國的關係」,以「對岸」中性用語,取代统派的「大陸」或獨派的「中國」。

這可以看出,蔡英文演說背後,不偏不倚的政治哲學,既不想偏倚臺灣內部或「獨派」或「统派」的民眾,更不願意去挑釁北京。即使北京國臺辦評論,這是「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即使在就職典禮的場外,同時間有「極统派「與「極獨派」的不滿抗議,這些反應都不是不在意料之中。因為中道的立場,對任何一頭的極端派,都是「不足」與「不及」的。

常態不變的經世致用

儒家中庸之道的「經世致用」,首要保持「事物的量與質」常態不變,意即:維護當時的社會秩序與政治制度在周禮的規範之內。在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上,我們也看到維持常態不變的經世致用:她把眾所注目的兩岸關係,置放於維持現存的「區域和平與穩定發展」中去考量,主張兩岸要維持現狀,放下歷史包袱,共同珍惜與維護過去雙方交流與協商,所累積形成的成果,依據相關法令與民主原則,持續展開良性對話,創造兩岸人民福祉的兩岸關係。

在「九二共識」四個字的議題上,蔡英文卻用了多出十倍的四十餘字去表述:「1992年兩岸兩會秉持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政治思維,進行溝通協商,達成若干的共同認知與諒解,我尊重這個歷史事實」。仔細研讀,這四十多字的表述,字字都是出於「不偏獨不倚中」的中庸之道,及 「施行可以維持現狀,行而繼續推動和平穩定發展」的中道經世致用,怎麼會詮釋成濫芋充數的打太極拳之回應?如果因為採取不偏不倚的中道原則,及「事可施行,行而繼之」 的中道致用,而必然無法正面回應北京極統的需求,而被理解成打太極拳與採取模糊態度;如果孔子地下有知,他可能會感到深深的失望吧?!

誠如,《中庸》第一章曰:「… 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不知蔡英文的溫和中道原則與行事,是否可以幫助北京相對地溫和與中道,相較於其同民進黨的陳水扁,願意有所靠近中道路線的蔡英文?不知儒家中庸之道,有否可能成為兩岸溝通的政治方法學,從過與不及兩端之間,尋找到一個中點或平衡點,開啟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對話?有待觀察,但也有所期待。

統獨對立平衡在民主

我們都理解矛盾的對立面,是事物存在的本性,而事物對立面的平衡,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孔子主張「君子和而不同」(論語第13章23節),即不去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也不隨便附和別人的觀點,但包容不同於自己的想法,在尊重多元的基礎上, 保持個人思想的自由與人格的獨立,並與他人建立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這與民主精神,有不謀而合之處。在蔡總統的演說,我們也看到其努力在尋找臺灣「統獨對立面的平衡點」。

誠如蔡英文所指出,過去20多年來,統獨「政治意識之間的對立...讓臺灣的民主逐漸失去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開誠佈公說:「總統該團結的不只是支持者,總統該團結的是整個國家」,並謙遜地認識到:「國家不會因為領導人而偉大;全體國民的共同奮鬥,才讓這個國家偉大」。「统派」 與「獨派」的群眾,是否願意一同放下對立,與全體國民共同奮鬥,團結在守護臺灣的民主?臺灣的民主是否可以成為統獨對立面的平衡點?不管統派或獨派,是否可以接受其意識型態,只是眾多不同價值觀的其中一種,願意開放空間,與不同政治意識或價值觀作對話,統一捍衛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

*作者為倫敦政經學院 台灣研究計畫室主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