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數據-盤點綠能支票
01

風數據》你知道風機、太陽能板能發多少電嗎?綠能發電量全揭露

總統蔡英文2016年上任後,訂出2025年綠能發電佔比兩成的目標,其中7成為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3年來,太陽光電進度最快,設置量已超過3GW,佔2025目標逾6分之1;離岸風電目前則正緊鑼密鼓的施工,預計今年底將有第一座示範風場商轉,且之後每一年都將陸續有風場動工、商轉。

目前6MW離岸風機轉一圈可發電9度,1kW太陽能板發電一天可發電3.6度,若氣候條件配合,風機和太陽能板將能提供更多家戶用電。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02

直擊百億風場建造過程!台灣首座離岸風場5月動工,44層樓高的風機這樣安裝

海洋(Formosa I)風場是除中國之外、亞洲第一座離岸風場,22支風機發電的電量能供應12.8萬戶家庭一整年所需。(尹俞歡攝)

海洋(Formosa I)風場是除中國之外、亞洲第一座離岸風場,22支風機發電的電量能供應12.8萬戶家庭一整年所需。(尹俞歡攝)

相較過去造訪龍鳳漁港多是為釣魚或吃海鮮,今年下半年開始,人們多了一個駐足這座苗栗北邊小漁港的理由:在這裡,你能夠一眼望盡中國之外、亞洲第一座離岸風場。

這座名為海洋(Formosa I)的風場由22支風機組成,總裝置容量128MW,相當於1年可發電約4.8億度,能供應12.8萬戶家庭一整年所需的電力。

風場背後出資的股東來自四面八方,有丹麥來的風電業龍頭沃旭能源(ørsted),日本電力商社JERA,澳洲的投資基金麥格理資本,以及台灣本土的樹脂材料商上緯。

投資人從世界各地湧至小漁港的外海,看準的不僅是台灣海峽風場每秒40公尺以上的高風速,更是台灣、以至於亞洲風電市場未來的潛力。在海洋風場之後,依目前業者、政府的計畫,未來6年,從苗栗到南邊雲林間的海平面將出現超過700支風機。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離岸風電。(尹俞歡攝)
過去造訪龍鳳漁港多是為釣魚或吃海鮮,如今投資人從世界各地湧至這個小漁港的外海,相中的是離岸風電的潛力。(尹俞歡攝)

沃旭能源大彰化東南、西南離岸風場共同執行長,同時也是海洋風電專案總監鄔利克‧蘭奇(Ulrik Lange)說,能參與第一座風場的建造,等於有機會先一步藉此摸清在台灣建造風場的相關法規及許可,並和台電及承包商建立合作關係,為後續風場工程舖陳一個好的開始。

麥格理集團台灣區專案負責人王明可(Mikko Simula)則說,從目前示範機組及風場的施工狀況來看,台灣的風場建造學習曲線比歐洲更短,相信未來很快就能跟上國際腳步;且參與海洋風場的施工團隊及供應商,能從中汲取技術和經驗,未來有機會打「世界盃」、參與國外風場建設。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麥格理集團台灣區專案負責人王明可(Mikko Simula)。(尹俞歡攝)
麥格理集團台灣區專案負責人王明可(Mikko Simula)談到台灣的離岸風電時表示,台灣的風場建造學習曲線看來比歐洲更短,相信未來很快就能跟上國際腳步。(尹俞歡攝)

從由20個台灣人獨立完成的2支示範風機,到有國際團隊加入的1座風場,主掌海洋風場團隊的上緯總經理林雍堯全程參與。林雍堯說,外國人帶來風場建造經驗,但也曾出現溝通文化等差異,直接拒絕、據理力爭的開會方式,連過去常跑業務的他也不習慣。如今風場就要完工,團隊不僅學到技術經驗,也更懂得如何與外國人一起工作。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離岸風電,上緯總經理林雍堯。(尹俞歡攝)
上緯總經理林雍堯說,風場即將完工,團隊不僅學到技術經驗,也更懂得如何與外國人一起工作。(尹俞歡攝)

風場得來不易,施工需經過精密安排

遠眺看來渺小的風場,得來並不容易。

首先是環境。在海上有風浪起伏造成船隻晃動,操作人員必須在工作船身晃動的情形下操作起重機具;風浪過大時船隻則必須返航,否則會有翻覆危險。再來,風機零組件、基樁合計重達數千公噸,從港口運輸至風場、組裝、安裝至定點,都需要經過精密安排,才不會出現翻覆或安裝落差。

也因為是第一座風場,建造過程常碰到過去從未碰過的法規障礙。海洋風場的風機系統商、西門子歌美颯亞太區離岸風電營運發展總部董事長倪邇思(Niels Steenberg)舉例,政府原本要求堆高機具操作人員需領有台灣執照,但由於現階段操作過程仍需外國工程師負責,最後政府放寬讓外國人在台考照,才解決問題。

海洋風場建造成本超過百億新台幣,且受限冬季風速過高、只有夏季能施工。為了同時因應潛在風險、將建造工程過程最佳化,去年11月,海洋風場團隊就已經先針對所有可能的突發狀況進行沙盤推演。諸如「如果颱風從南邊來該怎麼辦」、「打樁過程中白海豚出現怎麼辦」等突發事件,團隊都有一套應變劇本在手。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離岸風電。(尹俞歡攝)
遠眺看來渺小的風場,建造過程得克服重重困難。(尹俞歡攝)

安裝水下基礎,不容許1度誤差

今年5月18日,海洋風場正式開工。1組風機包含海面下的水下基礎、轉接段、及風機三部分。其中水下基礎相當於風機的主要結構,一旦偏斜、將直接影響安全及風機發電狀況,千噸重的水下基礎因此必須完全垂直海床、不容許1度誤差。為了確保結構穩固,施工團隊會先分批石塊把拋到海床中,以防止水下基礎周遭的海床遭海流沖刷而鬆動。

打好地基,便開始進入風場施工最關鍵的安裝水下基礎工程。專門安裝水下基礎的工作船,6月開始逐一將單樁式水下基礎(monopile)從台中港運往定點,接著透過振動錘將基礎植入海床,再以敲打方式讓基礎深入海床之下,同時還要在打樁位置周遭海床佈設氣泡幕管、降低水下噪音。受限天候等因素影響,安裝1支基礎需1到6天不等的時間。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離岸風電。(西門子歌美颯提供)
風機零組件、基樁合計重達數千公噸,從港口運輸至風場、組裝、安裝至定點,都需要經過精密安排。(西門子歌美颯提供)

打完樁,安放電纜及銜接基樁及風機塔架的轉接段後,便進入風機安裝。1座風機高度達160公尺、相當於44層樓高,要逐一安裝塔架、風機機艙及葉片,等於得同時抵抗高空強風、及海浪造成的晃動威脅。

為了增加船身穩定,安裝團隊使用自升式平台船(jack-up vessel),先將4根底面積幾乎與一個籃球場半場相當的支柱立於海床上,接著再逐步從船上吊裝塔架、機艙及葉片等零件至海上。

風機安裝好之後,還要進行發電試運轉等測試,確保風機能正常發電,預計整座風場要至11月才會正式宣告完工。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離岸風電。(西門子歌美颯提供)
風機高度達160公尺、相當於44層樓高,要逐一安裝塔架、風機機艙及葉片絕非易事。(西門子歌美颯提供)

非預期意外事件,考驗施工團隊應變

即便事前已做好萬般準備,工程進行中,仍發生預料外的事件。今年7月,海洋風場團隊被環保署查獲未在施工過程中派遣足量的鯨豚觀測船,遭罰150萬新台幣。

鄔利克坦言,當日施工現場因風浪過大、部分鯨豚觀測船必須返航,團隊的確在觀測船不足的狀態下施工,但施工期間並未觀測到任何鯨豚出沒於打樁警戒範圍內。他解釋,過去風場施工少有停止打樁、或回首基樁的經驗,且海上施工時任何未知程序都可能造成無法預期的後果、增加安全風險,因此當下還是選擇把樁打完。

經過這次經歷,鄔利克說明,團隊已擬出新的解決方案,包括從其他漁港調度更大、可承受更大風浪的觀測船,並和環保單位更密切溝通工程程序等。

台灣夏日高溫日照,外國工程師大喊吃不消

海洋風場做為台灣第一個、或稱是亞洲除中國外的第一座風場,也帶給來自歐洲的施工團隊不少「新體驗」。

好比台灣的高溫夏天,在歐洲並不常見,在海上工作需長時間受日照直射,更讓外國工程師大喊吃不消,施工團隊還必須尋覓新材質、設計夏季專用的工作服。

而負責製造風機的西門子歌美颯,也依此改良風機設計,包括使用更厚重的鋼材增加塔架穩定性;以及加強散熱裝置以防風機因高溫故障等。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離岸風電。(西門子歌美颯提供)
因應台灣夏季的炎熱氣候,西門子歌美颯改良風機設計。圖為堆置在港邊的風機材料。(西門子歌美颯提供)

安全第一!施工團隊重塑台灣工安文化

施工團隊另一個要適應的,則是台灣的工安文化。鄔利克說,考量1艘船出意外可能影響整個船隊,施工團隊要求每艘船都要有合格執照或符合標準才能出海,不少船隻也常因資格不符而被取消出海計畫,「台灣船主可能會覺得我們太固執,但安全才是首要考量。」

「風電產業追求極端安全,」林雍堯也說,過去台灣人做工程講拚搏,但此次團隊都要求要有一定的休息時數後才能上工。他舉例,吊裝機艙時,工程師必須在90公尺高空下作業,同時還要忍受海上超過40度的高溫,為了保持全神貫注,一定要休息、才能有足夠精神和體力。

「很多台灣人覺得很普通的事,都是離岸風電產業花了很多心力改善、避免的,」倪邇思也舉例,為了防止在海上因甲板濕滑而出意外,船上就算是清潔隊員,也被要求必須穿安全鞋、戴安全帽及護目鏡,和台灣清潔隊員在陸地上的工作狀態完全不同,剛開始也有工作人員相當不適應。「現在他們知道這是一個不同的產業,必須要有新的做事方法,」倪邇思說。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離岸風電。(上緯提供)
業者強調,風電產業追求極端安全。圖為風機零件。(上緯提供)

未來每一年都將陸續有風場動工、商轉

海洋風場完工後,接下來每一年都將陸續有風場動工、商轉。對開發商及風機供應者來說,如何在更短時間內完成更大規模的風場建設,同時逐步將工安及施工經驗傳遞給台灣本土團隊,都會是必須面對的課題。

「打頭陣」的海洋風場,為台灣的風電盛世揭開序幕。接下來,離岸風電如何實現台灣的乾淨能源願景,今年11月,就將可一窺端倪。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03

不灑鈔票有用嗎?風電業者收服地方政府和民眾的心,靠的是這些法寶

彰化的小學生參加離岸風電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所舉辦的「追風工作坊」,從遊戲中認識離岸風機和再生能源。(尹俞歡攝)

彰化的小學生參加離岸風電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所舉辦的「追風工作坊」,從遊戲中認識離岸風機和再生能源。(尹俞歡攝)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缺乏能源的小島,小島上的民眾深受能源不足的痛苦,生活相當不便利……」周三下午的社團課,彰化漢寶國小的五、六年級生自己動手用寶特瓶、紙板製作風機。裝了迷你發電機的裝置,經電風扇一吹,連結的小燈泡便亮了起來,「亮了亮了!」歡呼聲此起彼落。

小學生們參加的,是離岸風電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所舉辦的「追風工作坊」,目標是透過故事、遊戲及手作活動,讓小學生認識離岸風機和再生能源。

以農業及小型製造業為主要產業的彰化縣,過去2、30年來的大型建設計畫多是高污染產業,好比早期的杜邦、以及後來的彰化火力發電廠和國光石化等。如今投資金額千億的離岸風場大量進駐彰化外海,一開始,居民也多抱持懷疑態度。

「一開始阿媽甚至不清楚海上風機和電風扇有什麼不一樣,」平日奔走於彰化的CIP 彰化推動辦公室秘書長戴瑞文,指著禮堂天花板上正在旋轉中的電風扇微笑。而隨著風電開發及費率問題成為政論節目裡的話題之一,地方上也因此質疑業者只是想來賺一度5.8元的躉購費率,「這真的做得起來?」「來騙人的吧?」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cip彰化秘書長戴瑞文。(尹俞歡攝)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彰化推動辦公室秘書長戴瑞文認為,要在地方推動離岸風電,「與其說能源轉型或政策目標,不如直接說明風場會帶來哪些好處。」(尹俞歡攝)

當彰化人對建設無感、卻又普遍不信賴外來投資者,業者只能從居民的日常困境中尋找破口。「與其說能源轉型或政策目標,不如直接說明風場會帶來哪些好處,」戴瑞文舉例,彰化人平常飽受空污之苦,CIP即提出風機是乾淨能源、可減緩空污問題等說帖,也特別選在鄉里的母親節慶祝大會場合說明風電的減污效果,希望激起關切下一代的母親們對綠能的認同。

業者也會贊助地方活動,深入社區。從贊助鹿港馬拉松、成立社區發展基金、到替農民行銷賣西瓜等,遠從歐洲來的金髮碧眼外國人,1年來努力在各種地方活動場合伸出大姆指比讚,希望拉近與彰化人的距離。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沃旭能源贊助鹿港馬拉松,由左至右為沃旭能源亞太區專案開發總監歐傑、二鹿慢跑協會陳信仲會長、彰化縣王惠美縣長、國民黨立法委員柯呈枋。(沃旭能源提供)
沃旭能源贊助鹿港馬拉松,希望拉近與彰化人的距離。左起為沃旭能源亞太區專案開發總監歐傑、二鹿慢跑協會陳信仲會長、彰化縣王惠美縣長、國民黨立法委員柯呈枋。(沃旭能源提供)

當風電商遇上政黨輪替,與地方政府溝通眉角多

與地方政府的溝通,則又是另一門學問。去年11月地方選舉,過往力挺中央綠能政策的中部地方首長被對綠能持懷疑態度的國民黨候選人取代,讓風電、以至於綠能在地方頓時遇到空前阻力。事例之一,即是去年底多家風電商遞出籌設許可申請,卻因遲遲拿不到彰化縣府的同意回函而卡關,最終導致3家業者與5.8元躉購費率錯身。

至今地方綠能推動仍持續傳出受阻消息。好比原訂要做為綠能專區的台西工業區,遭雲林縣長張麗善改為產業專區,日商因此傳出撤資;彰化縣則遭媒體指不放行風場陸上工程建設,與漁會的談判也毫無進展。

平心而論,綠能建設雖是源於中央大力推動,但地方也能從中獲得好處。好比中央法規規定風電業及一定規模以上的光電業者,必須繳納回饋金給地方政府及鄉鎮公所,若以設置量最大的彰化縣計算,至2025年縣府每年將可因風電增加超過3億的收入;雲林、苗栗也分別將有5千萬及4千萬。這對財力並不豐厚的農業縣來說,無非是一筆重要挹注。

20190928-SMG0035-風數據/綠能專題。誰是風電大縣?切割圖-3
 

卡住綠能開發?地方政府有話說

「綠能業者只要願意來彰化投資,我們都很歡迎,」曾任縣長王惠美機要秘書、現為彰化縣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總幹事的陳柏村受訪表示,各種綠能業者持續表態要在彰化投資,也都會帶來工作機會,縣府不可能反對。但他也坦言,綠能是中央政策,地方漁民、農民都有不同的意見,縣府卡在中間,很難大張旗鼓支持。

雲林縣新聞處長周柏吟則強調,雲林「從來沒反對過綠能」,但綠能不是萬能,設置過程也必須評估如何減少衝擊。至於台西專區變更,則是為了增加開發多樣性,把原本的地面種電改為屋頂型,「不是推翻前人、而是用更兼容的方式推動,」周柏吟說。

配合政府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雲林提出台西綠能專區開發計畫案,面積達1,163公頃,可望成為亞洲最大的綠能專區,以活化閒置土地,建立地方自主、彈性、穩定之電力網絡。(圖/雲林縣政府提供)
原訂做為綠能專區的台西工業區,被雲林縣長張麗善改為產業專區。(資料照,雲林縣政府提供)

經歷過去半年波折,如今業者也明白,能源轉型目標對地方父母官而言不見得有太多論述空間,此時若能提供具體、且能讓縣民「有感」的貢獻,就可快速取得支持。此外,地方政治生態複雜,政治人物可能表面反對、私下支持,什麼該當真、什麼該聽聽就好,過程都必須懂得拿捏。

好比彰化縣府9月辦就業博覽會,首肯風電業者設攤,業者也開出高薪職缺、吸引媒體目光,為縣府做足面子。「縣長為縣民爭取福利,我們會盡量配合,再把成果留給縣長當政績,」一名深諳地方政治生態的業者說道。

提升公民參與,學者建議先教育民眾親近海洋

風電業者逐漸摸熟地方溝通門路,表面上看來進展順利,但學者則認為還有更「治本」的做法。長期在苗栗、彰化沿海鄉鎮進行訪談工作的台大人類系副教授呂欣怡觀察,一般民眾生活與海洋較疏離,即使業者到地方開說明會,民眾也很難對海洋空間規劃提出意見,最後只能依陸上生活經驗推演,提出電費減免、或是「風機會不會有噪音」等質疑。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cip彰化追風工作坊。(尹俞歡攝)
了解綠能,從小開始!離岸風電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舉辦「追風工作坊」,盼透過活動,讓小學生認識離岸風機和再生能源。(尹俞歡攝)

當一般人對海越無感,越容易讓海洋使用變成少數團體壟斷、代言的空間。呂欣怡建議,業者或地方政府可考慮撥出部分售電利潤或回饋金做海洋教育,因為唯有透過教育等基礎工程,增加居民的海上活動經驗,才能更有效參與風場建設的討論,了解該如何分配海洋空間。

下課鐘響,參加完工作坊的小學生們,一手提著小風機成品、一手拎著一袋餐盒,歡快地回教室收書包準備放學。就住在彰化海邊的他們,未來的生活或多或少都將因為數十公里外的風機而有所改變。而這樣的改變,能否成為小學生、居民、以至於地方政府理解、甚至參與能源轉型的起點,大家都還等著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04

用水雉換綠能?太陽光電發展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生態衝突

由於光電業者相中農地,水雉生存面臨了新的威脅,光電與生態保育如何共存,是政府、業者和環團的新課題。(尹俞歡攝)

由於光電業者相中農地,水雉生存面臨了新的威脅,光電與生態保育如何共存,是政府、業者和環團的新課題。(尹俞歡攝)

裝設快速、量也最大的太陽光電,常因缺乏環境評估及社會溝通而引發爭議。如今各界都期待能有更好的開發評估機制,避免本該對環境友善的光電成為生態殺手。

雨後的官田鄉間,田中水位升高,雙腳細長的水雉輕盈穿梭在菱角葉片間。即使地上一片泥濘,仍有賞鳥者零星聚集,指認覓食歸返的雄鳥和牠的雛鳥。

今日能在官田看到上百隻水雉棲息,可說得來不易。20年來,水雉先是度過隻數不到50隻的瀕絕險境,後又常在覓食間吃下浸泡過農藥的稻穀而大量死亡,水雉保育園區主任李文珍當時和先生翁榮炫只能四處趕鳥,不讓水雉接近正在施用農藥的田地。翁榮炫因病去世後,李文珍決定改變策略、改推廣有機農作,只要農民不施藥、就不會有水雉受害;當時林務局和台南市府也推出綠色保育標章,鼓勵農民不使用農藥和化肥。

可安全棲息的農田越來越多,全台水雉數量不斷攀升,在今年夏天更首度突破千隻。然而,如今水雉生存卻面臨了新的威脅。

未達環評標準,農田談好租約即可開發光電

在政府大力推動綠能下,光電業者看中官田農地,出價1公頃年租4萬、要種電20年。而水雉對環境改變敏感;且若農地舖滿太陽能板、就沒辦法再種植需要全日曬的菱角,少了菱角田將使水雉原有的棲地變得破碎,族群被迫區隔、不利繁殖,數量又將逐漸減少。然而,由於保育單位並未對針對水雉劃設重要棲地,附近也沒有重要濕地,加上當地光電開發面積未達需環評的標準,讓業者幾乎只要談好租約、就等同拿到開發許可。

「很多人私下跟業者接觸,都不敢跟我講,」而有向李文珍坦白的農民,則直言二代不接班、田不種也是荒廢,才決定出租種電。面對農村老化、維生不易等困境,李文珍雖然明白農民和她一樣無可奈何,卻只能尊重,但同時也擔心光電開發可能讓保育單位10年來為水雉所做的努力都付諸流水。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官田水雉園區主任李文珍。(尹俞歡攝)
官田水雉保育園區主任李文珍憂心,光電開發可能讓保育單位10年來為水雉所做的努力都付諸流水。(尹俞歡攝)

在保育團體四處奔走陳情下,據了解,目前台南市府已暫緩所有官田的地面型光電申請案,已與農民簽約的業者目前也都中止租約。「但接下來還能撐多久,我們不知道,」李文珍希望,政府能更明確訂定農地不可做光電使用的規則,以免有更多人為了綠能而「殺雞取卵」。

專區開發政策反覆,業者光電計畫卡關

而在光譜的另一端,光電業者也為了反覆的專區開發政策所苦。農委會2015年公布全台不利耕作地區1253公頃,允許業者申設地面型光電;然而就在業者約都簽好、準備要開發時,農委會考量雲林部分不利耕作區塊靠近成龍濕地、開發恐影響候鳥生態,加上擔心當地養殖戶反對,因此陸續取消200公頃不利耕作區塊劃定。

國內光電大廠之一的天泰能源原先看準雲林口湖一帶地層下陷嚴重、土地荒廢許久,在不利耕作區公布後,搶先與地主洽談租地事宜,如今有40公頃案場因此不能開發。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雲林光電預定地。(尹俞歡攝)
地方政府的光電專區開發政策反覆,業者叫苦。圖為雲林光電預定地。(尹俞歡攝)

面對農委會以生態疑慮為由縮減可開發範圍,天泰能源總經理邱顯智質疑,政府至今未公開說明是依哪些標準劃出這些刪減區域,也沒有給業者機會說明設置計畫。

邱顯智說,農委會取消的40公頃並非完整切割、而是東一塊西一塊的減少,若要切割開發,則還需另外增設變電站,使得整片百MW等級的地面型案場不具開發效益。若確定無法開發,則過去投入的5千萬開發成本都將打水漂,原先已簽約的地主更已揚言要對天泰提告,「雲林是我們最早投入開發的地方,卻也遭遇最大的挫敗!」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雲林光電。(尹俞歡攝)
農委會曾於2015年公布全台不利耕作地區1253公頃,允許業者申設地面型光電。示意圖。(尹俞歡攝)

兼顧光電開發與生態,主管機關這樣做…

地面型太陽光電,開發前沒有像離岸風電有政策環評把關,案場位置若未觸及重要濕地,也不需要環評,導致光電與生態保育及農業的衝突一再上演,業者也損失慘重。如今環團及地方政府,都希望能建立一套新制度,在劃設專區或進行大面積開發前,先由不同單位從生態、土地利用等不同角度提出建議。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即指出,像光電設置量大的台南市,要開放綠能設置前,可以先諮詢國家公園、特生中心、鳥會與學術團體,整合各方手中已掌握的生態調查資料,最終列出台南市的生態熱區,區分不可做光電、或是可以有條件開發的區位,引導綠能去對的地方發展。如此不僅降低業者投資風險,也能減少社會不安與居民的擔憂。

過去因埤塘光電引發爭議的桃園市,也開始採用類似把關機制。桃園市綠能專案辦公室副主任楊叡昀指出,過去市府在審查埤塘光電申請時,只知排除國家級濕地,並不知道太陽能板也會影響冬季過境的雁鴨科鳥類。如今在啟動下一階段的埤塘光電計畫前,市府已與桃園鳥會合作,希望篩選出適合設置光電的埤塘。桃園野鳥協會理事長吳豫州則說,經過一個冬天的觀測,鳥會目前已明確建議19口生態豐富、鳥類密集聚集的埤塘不可開發,「其餘我們就沒意見。」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桃園埤塘。(尹俞歡攝)
光電與生態保育的衝突不斷,曾因埤塘光電引發爭議的桃園市,已開始採用把關機制。圖為桃園埤塘。(尹俞歡攝)

而在主管機關經濟部能源局內,名為「生態檢核」的新機制,也正在醞釀中。能源局組長陳崇憲說明,計畫在未來的大面積光電開發案中導入生態檢核機制,釐清場址規劃、施工及運維過程可能的影響,並與利害關係人充分討論,透過檢核程序及討論過程降低日後的衝突,「大家一開始就知道這邊要做什麼、提出建議,就不用再互相猜忌。」他強調,這個過程和環評不同、不會有通過與否的結論,最快預計年底就會公布適用生態檢核機制的場址標準及檢核內容。

「(光電)放在不對的地方,會犧牲更多想達到的目標,」在公部門之外,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教授王筱雯也正在盤點全台土地,希望找出真正適合做光電使用的空間。王筱雯說,綠能開發壓力急迫,但光電用地盤點卻不夠透明,導致業者將光電板、風機放在不對的地方,進而引發綠色衝突。因此她目前正與團隊針對全台土地進行適宜性分析,找出環境顧慮最小、能源產出最大的設置位置及設置方式,讓主管機關、業者和民眾能基於科學基礎做決定。

太陽光電對環境衝擊小,共存機會也大,只是必須找對方法。經歷3年的衝突與磨擦,接下來台灣的地面型光電該往哪走,已經到了該理出頭緒的時候了。

他山之石:何處裝風機、光電板,德國有一套

減碳、廢核決心世界知名的德國,目標2050年全國要只靠再生能源發電。要達到這個目標,光電、陸上及海上風電都必須大幅增加。面對接下來全國勢必得廣泛設置再生能源,德國政府在去年已先請學者盤點未來再生能源到底要用掉多少空間。

參與這項「2050生態友善能源轉型」計畫的德國萊比尼茲漢諾威大學環境規劃研究所教授哈倫(Christina von Haaren),去年與團隊發表「2050年與自然共融的100%再生能源願景」報告。報告計算各種用電需求情境,搭配對未來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的預估,扣除絕對不可開發的生態熱區、重要風景區及糧食生產區等高敏感區域,得出德國在2050年只要使用不到5%的國土、就能建置足夠供應全國用電的再生能源。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德國學者哈倫。(尹俞歡攝)
德國萊比尼茲漢諾威大學環境規劃研究所教授哈倫(Christina von Haaren)與團隊的研究發現,德國在2050年只要使用不到5%的國土、就能建置足夠供應全國用電的再生能源。(尹俞歡攝)

哈倫說明,2050年的再生能源需量,會依當時的用電需求而有所不同,「少用一點電、就可以少用一點土地。」而就算需要再生能源,也優先考慮增加離岸風電、屋頂型光電等較不需要大面積土地的種類。哈倫也說,光電、風電發電效率持續精進,未來預估需要裝設的機組量可望減少,最終不見得需要犧牲大量空間。

但即使是5%的國土空間,仍難免會碰上模糊地帶,好比沒有實質被劃為保育區、卻仍有動植物棲息的土地等。對於這樣的狀況,哈倫認為,人類必須「盡量慷慨(be generous)」,與其只拿制式的「保育區」、「重要棲地」做為排除指標,也應納入動植物數量、該地棲地品質等因素,並保持開放心態、盡量為生態多留一點空間。

此外,哈倫也強調,必須透過參與制度讓不同地區居民表達意見,讓居民知道若選擇節電、或許可以少蓋幾支風機;如果選擇維持用電習慣,則也相對必須犧牲更多空間來發電。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05

「2025綠能發電佔比2成!」盤點蔡政府再生能源支票,3年來兌現了多少?

總統蔡英文2016年上任後,訂出2025年綠能發電佔比兩成目標,其中包括太陽光電安裝量20GW,離岸風電5GW等。圖為離岸風機。(尹俞歡攝)

總統蔡英文2016年上任後,訂出2025年綠能發電佔比兩成目標,其中包括太陽光電安裝量20GW,離岸風電5GW等。圖為離岸風機。(尹俞歡攝)

2015年9月,正準備挑戰國民黨執政地位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站在競選總部的舞台上,公布了參選後第一項產業及能源政策:綠能。

對蔡英文或是民進黨而言,推動綠能不只是為了廢核,更因為綠能有高商業價值、也能接軌國際趨勢。公布政見前,蔡英文說:「台灣的綠能發展,天時地利人和都有,真正缺乏的,是有決心有執行力的政府。」

如今3年過去,蔡英文的第一任總統任期即將步入尾聲。當初的綠能支票,兌現了多少?

2025綠能發電佔比2成,光電、風電佔大宗

2016年上任後,蔡政府訂出2025年綠能發電佔比兩成目標,其中包括太陽光電安裝量20GW,離岸風電5GW等。為了做出成績,公部門大幅釋出公有屋頂,並放寬家戶屋頂違建能在不影響結構的前提下裝設太陽能板;地面型則陸續使用水庫、滯洪池、掩埋場、鹽灘地及地層下陷地區等空間。統計到今年中,光電設置量已達3.4GW,接下來2年還要進一步翻倍。

20190928-SMG0035-風數據/綠能專題。檢視蔡政府再生能源支票。切割圖-2
 

而離岸風電由於在國外已有成熟技術和開發模式,當政策方向一公布,外商蜂擁而至,申請開發量一度達10GW,後由經濟部透過遴選,分配5.7GW電網配額。為了因應未來將大量併網的再生能源,台電也將加強電網建設,透過向業者收費等方式增建新的升壓設備及輸電線路等。

20191010-SMG0035-風數據/綠能專題。內頁表-台電加強電網併網量
 

2025再生能源目標3年來僅落實2成,原因是…

經歷3年衝刺,如今再生能源發電佔比仍不到5%。若細看裝置容量,目前全台各區光電相較當初的評估潛力,仍有8成待落實;而風電也還未進入實際建設期、今年完成度不到1%。整體而言,目前再生能源設置量,只達到2025年目標的兩成,接下來6年必須「大躍進」、翻倍成長,才可能達標。

20190928-SMG0035-風數據/綠能專題。「風光」能源建置還差這麼多…。切割圖-1
 

從頭摸索設置場址及規則,是綠能發展快不起來的主因之一。如光電廠選址與土地利用及生物棲地重疊,在桃園、嘉義及台南都引來漁民及保育團體抗議;而舖設光電衍伸大面積土地需求,也引發光電侵蝕農地的隱憂。

離岸風電則因高躉購費率引發「八國聯軍割地賠款」等批評、還引來監委調查;政府所要求的國產化政策,也成為本土業者、外商和經濟部的三方角力場。地方上也傳出地方政府不支持、導致計畫遭卡關的消息。

長期關注綠能推動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認為,地面型光電的土地取得發生障礙,但不是不能解決,若能在區位檢核上建立比過去更完整、有邏輯的做法,預估未來推動可更順利。而離岸風電則應建立更具公共性的利益分配機制,讓更多人能參與,才能取得更多社會支持。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離岸風電。(尹俞歡攝)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認為,離岸風電則應建立更具公共性的利益分配機制,讓更多人能參與,才能取得更多社會支持。(尹俞歡攝)

藍營批「躁進」,另提核能對案

推進綠能設置未果,後方則還有對綠能抱持懷疑態度、欲重回核電懷抱的追兵。3年來民進黨的能源及綠能政策飽受在野黨批評,其中炮火最猛烈的,非電價莫屬。經濟部今年公布資料、指2025年電價將上漲3成,其中有0.27元漲幅是來自再生能源,工商團體及反對者即指控綠能增加電價成本、應重新審視核電重啟可能性。

目標2020年總統大位的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日前第一場國政直播就先挑戰蔡英文的能源政策,並批評蔡推再生能源「方向正確、方法錯誤」。韓國瑜國政顧問團能源小組召集人杜紫軍受訪指出,蔡政府上台後推動綠能速度太快,造成全民未來20年必須透過電價分攤躉購成本;此外,再生能源發電時間不固定,但目前儲能技術未完全、成本也太高,顯示要在2025年前拉高再生能源佔比實在太倉促。

做為對案,韓陣營則提出2035年5成乾淨能源目標,其中3成是綠能目標,2成是核能。「綠能最早是馬政府就開始推動,」杜紫軍強調,國民黨推動方向和蔡政府一致,但不應為了廢核而躁進,因此他們會讓4座核電廠都運轉,綠能則等到技術成熟、成本下降後再快速推動。

 20181018-核一廠專題,核一廠反應爐本體。(顏麟宇攝)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陣營提出2035年5成乾淨能源目標,其中3成是綠能目標,2成是核能。圖為已啟動除役的核一廠。(資料照,顏麟宇攝)

蔡政府喊話:2025年風電、光電達標,我們有信心

「2025年風電、光電達標,我們有信心,」做為蔡政府執政團隊的一員,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漁電及農電共生等地面型光電,因過去沒有參考案例、導致推動速度較慢,但2年來模式陸續建立,加上風場建設明年起逐步落實,預期接下來裝設量將大幅成長。

面對韓陣營批評綠能進展過於躁進,曾文生則強調,使用綠電已是業者打入國際供應鏈的生產要素,若不及早發展,將影響國家整體競爭力;此外,要拉低再生能源成本,也要先擴大設置規模才行。

「沒有2025的基礎、就沒有2035的願景,」他指出,長期看來再生能源佔比一定會持續增加,目前政府除了全力推動再生能源設置,也已著手電網升級、開發儲能等工作,「綠能需要的基礎,我們會做的更紮實。」

20191010-總統蔡英文10日出席中華民國108年國慶大會。(顏麟宇攝)
台灣的再生能源能否繼續推進,除了要視總統蔡英文(見圖)能否捍衛3年來累積的成果、順利連任;更考驗社會能否真正建立能源轉型共識。(資料照,顏麟宇攝)

學者:綠能發展不能再緩,凝聚共識是當務之急

學者則認為,綠能發展不能再緩,當務之急則是要凝聚共識。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直言,國際上使用再生能源已是趨勢,台灣做為出口導向經濟體,發展綠能早已嚴重「delay(延誤)」,但大家至今仍不時還在爭執要核電、或擔心漲電價,顯示3年來綠能的社會共識,仍未被完整建構。

周桂田指出,複製過去仰賴低水電價的成長模式,只會陷於低薪、低成長的困境,但社會若對轉型沒有想像或支持,只會持續遇到各種質疑。「政府的社會溝通還要再強化,」周桂田認為,過去政府花很多心力解決技術問題,接下來要有系統、即時的對外溝通,啟動共識營造工程,才能獲得更多社會支持。

經歷3年,蔡英文的綠能政策正來到第一波轉折點:光電、風電設置正要起步,反對者卻已集結反撲。明年之後,台灣的再生能源能否繼續推進,除了要視蔡英文能否捍衛3年來累積的成果、順利連任;更考驗社會能否真正建立能源轉型共識。也因此,接下來如何不讓電價成為一般人對綠能唯一「有感」的途徑,勢必將成為下任執政者的最大挑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

尹俞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