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七十」與楊英風大師美學對話 鳳凰來儀(三)經典重現工藝中心

2024-05-22 20:34

? 人氣

工藝中心將以楊英風先生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所創製之「鳳凰來儀」作品為原型,展出之「鳳凰來儀(三)」巨型鋼鐵雕塑。(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工藝中心將以楊英風先生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所創製之「鳳凰來儀」作品為原型,展出之「鳳凰來儀(三)」巨型鋼鐵雕塑。(圖/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今年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成立七十週年,以「活工藝·工藝活」為倡議,期許人人生活有工藝,讓工藝活重新被激活, 讓工藝價值與精神真正深入人心。工藝中心推出「工藝七十」系列活動,以二月份工藝文化館「三生有幸-藝活相生」特展為序曲,三月份與國美館共推「日月頌—顏水龍與臺灣」特展,四月份於工藝設計館舉辦「竹跡+」特展,相關活動主題概念從二月「藝活月」、三月「頌日月」、四月「竹好月」,五月則以「大師月」為重點主軸,21日辦理「楊英風-鳳凰來儀(三)作品開幕記者會暨蕭瓊瑞教授美學講座」活動,現場邀請楊英風美術館館長王維妮、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釋寬謙法師與工藝界貴賓蒞臨見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楊英風先生致力於藝術創作超過一甲子,藝術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作品領域橫跨傳統與現代,包含水彩、油畫、水墨、版畫、漫畫、插畫、設計、石雕、木雕、泥塑、不鏽鋼、景觀規劃、雷射、攝影等。本次展出之「鳳凰來儀(三)」作品原型為楊英風先生於1970年為大阪萬國博覽會所創製之「鳳凰來儀」巨型鋼鐵雕塑,主要表現祥瑞神獸婉約的英姿,以流暢動態線條引領觀者視線,彷彿一切的真善美乘著鳳翼翩然而至,而其色彩隨光影角度變化,展現出豐厚細膩、雍容古雅的含蓄美感。「工藝七十」五月大師月,「鳳凰來儀(三)」祥瑞雄偉英姿,昂首於工藝中心工藝文化館前,展期預計自即日起至2026年5月止。

工藝中心與藝術家楊英風的緣份,起源於1970年代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推動「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之建設,楊英風先生受委託擔任該研究所新建工程之總設計師,現今臺灣工藝文化園區中的指標性建築「工藝文化館」與「工藝設計館」均為其作品。「工藝文化館」由楊英風先生邀集貝聿銘建築團隊之彭蔭宣與程儀賢二位建築師共同設計,外型簡潔以四支橢圓柱直立支撐,以雙十及經緯交織為元素,呈現工藝產業向上拓展的意象;「工藝設計館」亦由楊英風規劃設計,建築美學揉合現代主義極簡風格與東方哲學表現形式,並透過景觀雕塑創作理念與手法,呈現內斂而平穩的空間精神與簡潔的混凝土建材質感。楊英風先生對於工藝設計館與工藝文化館的設計理念,考量建築與環境整體性的表現,也試圖從設計與工藝技術中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謙卑思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