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空間如何規劃?學者籲:融合政策及社區參與 帶領保育潮流

2023-09-07 23:06

? 人氣

文化大學教授郭瓊瑩在今日圓桌會議中,強調參與式海洋空間規劃的重要性。(海委會提供)

文化大學教授郭瓊瑩在今日圓桌會議中,強調參與式海洋空間規劃的重要性。(海委會提供)

近年來海洋國土規劃討論逐漸增多,由於台灣海陸域面積極小,卻具有龐大的生物多樣性,在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育的天平上,要如何維持兩邊平衡,國土規劃就成重要課題。海洋委員會今(7)日持續進行APEC第22屆海洋環境永續性圓桌會議第二天會議,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主任郭瓊瑩分享海岸濕地在國土空間計畫中氣候變遷調適角色,強調參與式海洋空間規劃的重要性,並以非科學家的角度,分享如何融合政策及社區參與,帶領保育潮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郭瓊瑩指出,我國海陸域面積占全球面積不到1%,但物種數量卻是世界的2.5%,海洋物種數量高達世界的10分之1,並有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和海岸景觀資源,如岩石海岸、珊瑚礁、藻礁、河口濕地、泥灘地、紅樹林、石滬等。其中「濕地」是地球上生產力最豐沛、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具有調節水資源、生物棲地、食物來源、保護海岸免受侵蝕,及提供能源、遊憩、文化教育及社會經濟等功能。然而目前台灣的海岸卻遇到漁港破壞海岸線、綠能開發、工業區與海岸重疊、公路的開發以及海岸娛樂休閒的影響等,西海岸更因養殖魚塭造成地層下陷的問題。為了進行保育,內政部自2008年開始打造人工濕地,至今已超過100處,更有11處成為國家級的濕地。

郭瓊瑩補充,以台灣的在地經驗來說,在法規面上,台灣雖有海岸管理法以及濕地保育法等法規制度協助海岸與濕地的健全,然而光有法規是不足的,必須納入社區的參與,取得在地支持。台灣參考國際趨勢及倡議,如IPCC、G20、永續發展及30*30目標、里山里海、生態系統恢復(NbS)等,提出台灣的里山里海在地經驗,納入公民科學家的調查,以科學資料為基礎發展自然解方,並對社區宣導相關理念。

除了社區教育推廣外,團隊也與科學家合作辦理濕地研究營,實地進入紅樹林進行碳儲量調查;與學校合作,讓學生實際進行沙丘地形地貌的記錄調查;與社區共同開發利用海草編織藝術品及製作手提袋等技術,吸引青年返鄉投入保育產業;以及與環境部、外交部及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等政府單位合作訓練種子科學家,以科學為基礎合作,期能讓溝通更加透明。她強調,同時透過國土計畫、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海洋及海岸管理法令的指導,並推動參與式行動方案,與國際合作共同倡儀海岸濕地保育及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海委會表示,本次圓桌會議將討論更多海洋環境永續性的議題,分享來自亞太地區的經驗和見解,共同因應當前及未來的海洋挑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