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MeToo案件第一人:伊藤詩織要受害者「別怪罪自己,你/妳已經很棒了」

2020-11-10 19:30

? 人氣

去年底民事判決出爐後,獲判勝訴的伊藤詩織於日本外國特派員協會召開記者會。(翻攝Youtube)

去年底民事判決出爐後,獲判勝訴的伊藤詩織於日本外國特派員協會召開記者會。(翻攝Youtube)

日本MeToo案件的指標性人物伊藤詩織,繼提告東京廣播公司(TBS)華盛頓分社前社長山口敬之對其性侵,於去年底獲得歷史性勝訴後,除持續對於網上發布不實消息損害其名譽的網友提告外,還致力訪問日本國內外的性犯罪受害者,對相關政策提出建言並接受各大媒體訪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伊藤日前接受日媒《每日新聞》訪問,談到訪問外國性暴力受害者,及針對性暴力受害者支援政策提出意見的經驗,她表示在訪問及受訪的過程中,除可以進一步了解性暴力受害者的心理外,被訪問時也能深刻體會到這些受害者被「消耗」的精神與情緒。她認為負責訪問的記者,和作為受訪者的受害者,皆是站在想要紀錄發生的事情,進而解決性暴力問題的立場上進行採訪。故能以記者的身份站在受訪者的立場,體會其被訪問時的「負擔」,伊藤認為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伊藤:日本法律仍有極大缺失

深入了解其他國家對於性暴力問題的應對措施的同時,伊藤也指出日本現行法律的盲點。她表示,日本政府雖於2017年大幅修改與性犯罪有關的刑法內容,但對於判定當事者是否出自自願一項仍有改進空間。伊藤稱,在日本現行刑法中,要判定當事者並非自願,必須要有嫌犯對受害者施以暴力、脅迫的證據。

且依日本刑法第176條、177條規定,只要滿13歲,不論男女都有同意進行性行為的能力,與其他國家相比偏低,很有可能導致青少年在心智還未成熟的情況下,無法或不敢說明受害經歷。除法律問題外,受傳統社會風氣影響,日本教育體制多半未正面談論性教育,在不了解身體的隱私範圍、何謂合意性行為的情況下,很難教導青少年正確的避孕措施,更別提預防性犯罪。

誰都不是局外人

伊藤表示,她之所以會在自身的案件發生後,持續訪問性犯罪受害者及接受訪問,是因為她認為,對性犯罪的加害者來說,「犯罪」這件事有可能只是發生在某個晚上的事情,但對身為受害者的她來說,卻是「一輩子」的事情。透過講述自身受害經歷,伊藤發現她周遭其實有很多和她有同樣經歷的人,呼籲社會正視隨時有可能發生在自身或周遭朋友的性犯罪問題。

對於被視為打開日本#MeToo潘朵拉之盒的第一人,伊藤表示,她在決定站出來為自己發聲時,其實沒打算要承擔發起#MeToo運動的責任,也不認為自己是日本地區的代表者,在不斷反覆講述自身經歷的過程中,她有時候也會懷疑自己的作為,是否真能改變日本性犯罪問題的窘況。但想到一路走來在身邊支持她的人,就會覺得還是要有人站出來發聲才對,她對於當初的決定並不感到後悔。

除陸續接受各家媒體訪問,勇敢道出自身經歷外,伊藤還在倫敦與合夥人一同創辦製作紀錄片的公司,至今已發表以日本視障人士、西非獅子山共和國女性切除生殖器官等內容為主題的紀錄片。針對獅子山女性割禮的紀錄片,伊藤認為,每件發生在生活中的事情,雖然看似僅是「個人」的事情,但在某些瞬間,她會感覺紀錄片裡的女孩,就像自己的妹妹,即使日本並沒有割禮習俗,但日本社會也有一些拘泥於性別或傳統的情形。

針對未來的展望,伊藤除希望能透過紀錄片或電影作品,讓大眾對性犯罪議題有更深的認識外,也表示在2017年接受英國BBC旗下的廣播節目「Business Matters」採訪,並於同年出版《Black Box》揭露自身受害經歷以來,她曾感覺身體的自主權被人奪走,所幸在搬去倫敦前寄住一位朋友家時,朋友努力鞭策她鍛鍊身體,才讓她找回掌控自己身體的感覺。

「不要怪罪自己,你/妳已經很棒了」

在訪問最後,伊藤透露在案件發生後,她常常都會問自己「為什麼沒向飯店人員求助?」、「為什麼沒去醫院驗傷?」,甚至也常常被問到類似問題,但後來認真回想,當時的自己根本沒有心力去思考怎麼做,也沒有人教過她遇到類似情況該怎麼做。直到2018年造訪南韓時,性暴力受害者支援設施職員稱讚她「妳當時的反應(指案件發生後)已經很棒了」,她才學會放寬心不再自責,希望有類似經歷的受害者也能不要責備自己,認可自己在案發後所採取的任何行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

詹如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