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諾貝爾醫學獎》解開細胞運用氧氣之謎 美國、英國3學者共享殊榮

2019-10-07 17:47

? 人氣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AP)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AP)

2019年諾貝爾獎7日正式揭開序幕,通稱醫學獎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率先登場,由美國學者賽門札和凱林,以及英國學者拉特克利夫共同獲得,得獎原因是揭曉細胞如何利用分子機制,感應與調整不同程度的氧氣比例,而3人將平分9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2830萬元)獎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氧氣是動物維持生命的必要元素,儘管氧氣的重要性眾所皆知,但對細胞如何調整氧氣比例全然無知。賽門札(Gregg L. Semenza)、凱林(William Kaelin Jr.)、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3人獲得醫學獎,主要就是建立不同比例氧氣對細胞新陳代謝的影響和生理運作的基本認識。

賽門札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HUSOM)教授,擅長小兒科、放射腫瘤學、生物化學等領域,他最知名的成就是發現缺氧誘導因子(HIF-1α),此因子讓癌細胞能在低氧環境中生存。同為美國人的凱林則是哈佛大學醫學教授,專攻腫瘤學領域。

拉特克利夫是英國牛津大學雷德克里夫教學醫院(John Radcliffe Hospital)執業醫師,並研究細胞的缺氧反應。3人研究發現,當氧氣比例降低,甚至接近缺氧狀態時,缺氧誘導因子受到保護,並在細胞核內開始堆積,與ARNT進行調合,在控制缺氧的基因內形成一連串的特殊DNA反應。

他們研究血液含氧量如何調節細胞中兩種蛋白質(VHL與HIFα)的交互作用,進而影響負責調節「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的基因;在血液含氧量偏低(hypoxia)的時候,EPO會促進「紅血球生成作用」(erythropoiesis),亦即讓身體製造更多的紅血球。

得知自己榮獲諾貝爾醫學獎後,拉特克利夫開始處理申請歐盟的協同基金計畫(Synergy Grant),並稱在截止日期前,這是很好的申請提案。凱林接到得獎通知後,則是把自拍照分享給諾貝爾委員會。該委員會秘書長佩爾曼(Thomas Perlmann)原稱,能夠用電話聯絡到3位得主,結果只有凱林。不過接電話的不是凱林本人,而是凱林的親人,佩爾曼拿到2個聯絡號碼,其中1個還有錯,最後還是順利用電話通知凱林獲獎,「他非常開心」。

目前醫學獎得主共219人,其中39人是獨自得獎。醫學獎是諾貝爾獎項中,女性得主第3多的獎項,共有12人。此外,醫學獎自1901年首次頒發至今,得獎人絕大多數來自歐美國家,美國人有106位,英國僅有32人。

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主任艾利森(James P. Allison)與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抱回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獲獎理由是「發現抑制免疫機能不正常運作的癌症療法」。目前癌症療法主要是手術、雷射及化學治療,他們透過多種模式抑制免疫系統的「煞車作用」(brakes of immunity),作為治療癌症的方法之一,徹底扭轉今日我們控制癌症的模式。

2019諾貝爾獎得主與公布時程(台灣時間)

生理學或醫學獎──賽門札(Gregg L. Semenza)、凱林(William Kaelin Jr.)、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J. Ratcliffe)

物理學獎──10月8日下午5時45分

化學獎──10月9日下午5時45分

文學獎──10月10日下午7時

和平獎──10月11日下午5時

經濟學獎──10月14日下午5時45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

簡恒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